首页 理论教育国际投资环境与收益-国际投资学(第二版)

国际投资环境与收益-国际投资学(第二版)

【摘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经济增长率高的国家投资,只要与东道国同步增长就可获得高收益。而高收益的国家和地区,就是“有利的投资场所”。从三大经济主体的活动中,能看出国民生产总值的水平。因此东道国市场体系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投资环境好坏与否。

第二节 与收益相关的投资环境

与收益相关的投资环境因素很多,可以大体从宏观、微观层面以及市场类型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宏观经济背景

对于企业获得收益的外部因素而言,首先是必须了解和把握其所处的宏观经济背景,主要是对于经济增长率的观测和对于所处经济周期的分析。

(一)经济增长率

经济增长率是一个与经济增量进行比较的概念,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G0为上年的国民生产总值,G1为本年的国民生产总值。

从事直接投资的跨国公司喜欢在经济增长率高的国家投资。所谓高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高于投资国的经济增长率;二是高于全世界平均水平,这由资本的本性决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经济增长率高的国家投资,只要与东道国同步增长就可获得高收益。而高收益的国家和地区,就是“有利的投资场所”。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着近两位数的水平,这无疑是国际资金投向我国最多的重要原因。

经济增长率的主要指标有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和国民收入等。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GNP)是指一个国家通常在一年内新生产产品与服务价值的总和,它由政府、企业和家庭三大经济主体活动的规模和水平构成。三大主体活动的情况及相互关系如图7.2所示。

图7.2 三大经济主体之间关系

家庭向企业提供生产要素,从企业得到工资、地租、利息后又向企业购买产品而成为消费的主体。企业从家庭得到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并成为供应主体,同时向家庭付出报酬。政府从家庭和企业获得税金,同时又对其提供公共事业费、补贴及社会保障,以调整经济活动。从三大经济主体的活动中,能看出国民生产总值的水平。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净产值(Net National Product,NNP)以及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NI)之间的关系如图7.3所示。

图7.3表明了各种经济指标的相互关系。在上述指标中,国民生产总值作为所有产品和服务附加价值(value added)总和的指标,不仅使用的频率最高,而且从会计角度上看,国民生产总值在生产、分配和支出等三方面必须相等,即国民生产总值的“三面等价原则”。三面等价原则是指生产=分配=消费。从生产方面看,各生产主体生产的附加价值总和是国民生产总值。从分配方面看,利润、工资等形态的总和构成国民总收入。从支出方面看,消费、投资等形态的总和构成国民总产值支出。所以三方面等价原则又可表示为:

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国民总支出

运用此原则,跨国公司可以预测未来经济的发展,了解各国的经济增长率,以确定本公司的投资活动。

(二)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trade cycle)亦称经济循环或商业循环,是指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周期性出现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的一种现象。

图7.3

在经济分析中,每一个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即经济扩张(繁荣)阶段、危机阶段、紧缩(萧条)阶段和复苏阶段。这四个阶段有两个转折点,即把危机阶段作为由繁荣向萧条的转折点,把复苏作为从萧条转向繁荣的转折点(见图7.4)。

图7.4

如图7.4所示,自左向右上升的一条顺滑曲线表示一个国家在其经济发展中GNP的长期趋势。由于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和资本存量一般为逐步增加而劳动生产率也为逐步提高,所以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是逐年递增的。但是,经济环绕其长期趋势周期性地上下波动,在经济扩张(繁荣)阶段,生产就业增加、投资高涨、市场兴旺、利润增长,这时正是投资的最佳时期。而当经济扩张经历一定时期达到顶峰以后,危机爆发,紧接其后的是经济紧缩(萧条)阶段。这一时期生产下降、失业增加、货币流通量或其增长率减少、利息率下跌、市场萧条、物价下跌、利润减少。跨国投资者在投资决策和投资活动中要了解东道国的经济周期,根据投资的目的,选择经济周期的适当阶段进入东道国市场。

对于经济周期及其各阶段特征的了解十分有助于国际投资活动的展开。首先,当经济趋于复苏并向繁荣发展时是进入东道国市场的有利时机;而当经济在繁荣之后趋于下降并向危机阶段发展时,是撤出市场的时候。其次,从投资目的与投资形态上看,如果投资于服务业,则应选取东道国的经济高涨期,这时候需求旺盛,物价上升,公司的利润上扬。如果投资于房地产或对东道国的企业进行兼并,则可选择经济的萧条期进行收购和购买土地,以减少成本。总之,从东道国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中,可选择不同的投资方案和方向。

二、企业微观环境

企业微观环境是构成收益环境的直接因素。因此,对于企业在市场中的位置和收益环境的内容必须有准确的把握。

(一)收益概念与收益环境

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生产经营单位,处于市场的核心地位。图7.5表明,它位于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之间。因此东道国市场体系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投资环境好坏与否。

图7.5 企业在市场中的位置

企业位于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之间,因此,由收益概念自然导出收益环境的构成,即由毛利润=销售额-成本决定的环境,就包括了对要素市场环境与产品市场环境的分析,也可以说是关于“收益、费用环境”的分析;而由纯利润=毛利润-税收决定的环境,就包括对于以税率为核心的税收政策的分析。

(二)生产要素市场环境

生产要素市场主要指原材料市场、劳动力市场、资金市场和技术信息市场,它们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

1.原材料市场环境

原材料市场是指原材料的供给市场。原材料市场完善、供给充足、价格低廉,就能相应地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收益,容易开拓产品市场和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原材料供给市场规模较大,就有利于引进外资,是跨国投资者投资的一个先决条件。

2.劳动力市场环境(www.chuimin.cn)

劳动力市场同原材料市场一样是跨国投资者选择投资对象的一个先决条件。劳动力市场的完善,不仅要求劳动力能自由流动,还要求劳动力的数量多、质量好,同时还要廉价。首先,劳动力的素质和工资水平直接影响人工成本。引进外资的国家和地区有熟练的劳动力,跨国投资者就可以节省培训工人所需要的时间和费用,并获得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如果工人的工资水平比其他条件相近的国家低,这对跨国投资者自然具有吸引力。其次,劳动力的就业状况,主要通过竞争机制对劳动力的质量和工资水平产生影响,从而间接影响跨国投资者的利益。劳动力数量充足,人才自由交流,跨国投资者从中挑选符合需要的劳动力的余地就大。亚洲“四小龙”中的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主要是以提供高素质和廉价劳动力为优势引进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迅速成长起来的。

3.资本市场环境

资本市场是指中期、长期的银行贷款市场和证券市场。它是各种货币借贷和买卖的场所,更是为各国生产和建设提供中长期资本的场所。跨国公司的国外投资、生产经营要求东道国有相应的资本市场为其提供服务。首先,在跨国公司资本的循环和周转过程中总有一部分暂时闲置的资金,需要有一个灵活储存又能获利的储存市场。而另一些跨国公司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开设新的公司需要大量资金,从而需要有一个容易筹措资金的市场。实践中,许多跨国公司的国外投资主要并不是来自该国的资本输出,而是依靠在国外就地筹集资金。其次,跨国公司为减少资金的筹措成本和风险,需要有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

4.技术和信息市场环境

人类已进入信息技术时代,各种活动都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作用最终表现为通过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的效益,并且其经济效益要大于信息技术自身的价值。信息技术市场是否发达和完善,对企业的效益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有时甚至对企业投资活动的成败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东道国的信息技术市场状况,同样也是跨国公司进行投资和经营活动所要考虑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5.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地理位置。自然界天然存在的未经人类加工的资源称为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中的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资基础,能源又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一次能源是自然界自身存在、可直接利用的能源,包括可再生的水力、生物能和不可再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裂变燃料等,它们与物资的稀缺性密切相关。二次能源主要有电力汽油煤油柴油焦炭煤气、沼气、余热等。由于投资的增值也受其所在国自然资源丰裕程度的限制,它是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的重要参考条件。

首先,东道国的自然资源充足,跨国公司生产所需的原料就可得到保证,并可以较低的价格获得,从而降低产生成本。例如,作为世界上第一大石油消费大国的美国极为重视在石油领域的对外直接投资。而缺乏能源和资源的日本被“涂上了石油的产业结构”的色彩,无疑是对国外自然资源部门投资的结果。

其次,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影响着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形成与变化。如中东的跨国公司主要从事石油的开发利用和产品加工,南非形成了以黄金开采为主的外资引进形式,而夏威夷即以风光秀丽、景色宜人而成为宾馆、饭店和娱乐行业的优先投资地区。

地理位置体现的是方向和距离。通常所说的是投资项目究竟是布点在原料产地还是产品市场,同样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三)产品市场环境

产品市场是指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需求。从国际投资角度看,产品市场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它既包括东道国市场,也包括投资国市场和第三国市场。产品市场直接影响企业的预期收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市场规模大,对企业产品的需求高,则投资企业的产品销售量就大,企业也能得到较高的利润。如果情况相反,企业就可能减少收益,甚至引起亏损。

另外,将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综合起来考察,是国际投资主体分析与收益相关的投资环境的一个原则。这是因为,产品市场与生产要素市场从不同的方面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生产要素市场是从企业的自身需求来制约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而产品市场是从企业的供给方面来制约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对于投资企业来说,会有三种选择:第一,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实现利用廉价要素和占领东道国市场的双重目标。第二,就地生产,返销国内,以实现利用东道国廉价劳动力和获取在投资国产品市场以高价出售的双重好处。第三,就地生产并向第三国出口,以实现利用东道国廉价劳动力和开拓第三国市场的双重目标。

(四)税收环境

1.税收优惠

在相当程度上,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关系到投资者一定时期的盈利水平。由于收益概念具体表现为销售额-成本=利润以及利润-税收=纯利润的两个阶段,即使在第一阶段与收益相联系的投资环境不理想的情况下,税收优惠作为政府诱导投资的行为,具有吸引外资,加速本国的现代化进程,促进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作用,同时也体现了税收优惠明显的环境效果。目前各国(地区)的涉外企业税收优惠中,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类:

(1)低税率优惠。首先表现为全国(地区)性的低税率。在周边国家(地区)中,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16.5%的低税率政策而成为世界著名的“避税港”,跨国投资者为达到减轻税负或免交税收等目的往往优先选择中国香港作为投资场所。其次是外资型低税率,即某些国家为了鼓励外国投资而对外资企业适用较低税率。如在越南经营的外资企业,所适用的一般税率为25%,而本国公司所适用的税率高达50%。最后是行业型低税率,大多数国家对于鼓励投资的领域或行业实行较低税率。

(2)直接减免。直接减免包括两种情形:一是所得税的减免,我国对符合引进外资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给予所得税“两免三减半”的优惠;二是流转税的减免,主要是减免进口税。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印度等对于作为投资或为生产出口产品而进口的机器设备、原材料等可以全部或部分免除应纳的关税增值税等进口税。

(3)间接减免。间接减免即所得税税前扣除,其目的是减少税基,主要方式是投资抵免(扣除)。我国台湾地区规定外商在台投资生产型企业用于购买机器和自动化设备的,可获得占购置成本15%~20%的税前投资抵扣。

2.我国税收政策发展沿革

与外资企业关系密切的主要税收有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关税等,对外资企业优惠的税收政策有低税率、外资减税、外资免税、外商投资抵扣、对外商退税等。我国对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两免三减半”时期。1991年4月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和1993年12月13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确定了在我国实施了十余年的外资所得税优惠政策。具体是指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在十年以上的,从开始获利的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从事农业林业、牧业的外商投资企业和设在经济不发达的边远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依照税法规定享受免税、减税待遇期满后,经企业申请,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在以后的十年内可以继续按应纳税额减征15%~30%的企业所得税。

外商投资举办的先进技术企业,依照税法规定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期满后仍为先进技术企业的,可以按照税法规定的税率延长三年减半征收所得税。但减半后的税率不得低于10%。

(2)第二阶段:“两税合并”时期。两税是指内资和外资企业所得税。现阶段外资企业在所得税上有较大的优惠,已经是超国民待遇了。各种税收优惠、费用的扣除都比内资企业要宽松,因此内资企业对两税合一要求比较强烈。2007年3月通过、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新所得税法)规定,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一律按25%的标准征收,老的外资企业可享受5年的过渡期照顾。

两税合并的核心方案在于实行统一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对内、外资企业均按照2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同时进一步调整税收优惠。今后税收优惠将更多地由直接优惠转向间接优惠;由以区域优惠为主转向以产业优惠为主,使税收政策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两税合并后,内资企业税率的降低,会增加公司利润,增强赢利能力,提高与外资公司的竞争力。所以,两税合并的目的是将内外资企业的实际税负调整到统一水平上,合并之后对于内资企业来说税负会有所降低,而外资企业会有所上升,迫使其加大技术投入。

三、市场机制类型

除了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以外,市场的考察也包括市场机制。市场机制的类型可分为四种,即完全竞争、纯粹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它们的区别,见表7.3。

表7.3 市场类型

事实上,完全垄断、纯粹竞争的市场类型目前存在较少,而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是当今市场机制的主要形式。跨国公司可利用自身雄厚的财力和先进的技术与管理,并利用东道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扩大自身的市场占有份额,提高公司的收益,并最终达到投资目的。判断市场类型对分析跨国公司进入及抢占市场的意义在于:

第一,了解投资项目进入市场的难易程度。行业的新进入者及其投资项目会对该行业的价格和利润造成影响,因此行业的进入壁垒是行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显然,不同的市场结构在行业的壁垒上存在着显著的不同,竞争程度越高的行业,其竞争者进入的难度越小;反之,垄断程度越高的行业,其竞争者进入的难度越大。因此,垄断竞争行业的新投资项目进入市场的难度相对较小,而寡头垄断行业的新投资项目进入市场的难度较大。

第二,预测控制市场的份额,行业的新进入者及其投资项目进入市场之后,只有通过从其他竞争对手那里夺得市场份额才能扩大自身规模。由于垄断竞争市场的产品替代品较多,新的投资项目能控制的市场份额较小;而对于寡头垄断市场来说,如果新的投资项目在市场上能站住脚跟,由于这种行业中企业的数目较少,其抢占的市场份额将相对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