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间接采访-宝贵生命故事

间接采访-宝贵生命故事

【摘要】:第六节间接采访上一节中,我们阐述了现场调查采访的重要性。但是,有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既无法与当事人见面采访,又无法前往事件发生现场去进行调查的情况,但稿件还必须要写,此时就只能通过其他手段,如电话、书信、网络等等,向权威单位、权威人员进行间接采访和调查。7月23日凌晨,江庆丰不顾家人劝阻,硬撑着病体独自到田间,帮助残废村民江舸打捞稻谷,不幸于中午12时左右因晕倒跌入水中,献出了年仅20岁的宝贵生命。

第六节 间接采访

上一节中,我们阐述了现场调查采访的重要性。但是,有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既无法与当事人见面采访,又无法前往事件发生现场去进行调查的情况,但稿件还必须要写,此时就只能通过其他手段,如电话、书信、网络等等,向权威单位、权威人员进行间接采访和调查。

《陕西人防》记者大军在部队院校工作期间,有一次暑假过后,了解到有一名安徽籍的学员逾期未归,但其所在系和学员队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这名平时表现不错的学员也一直没有任何信息报告过来。这种情况很少见,但当时还没有网络,长途电话也不像现在这么方便,系、队领导只好通过向这名学员所在家乡镇政府写信的方式来进行了解,打算如果还是接不到回音,就派人前往调查。

有一天,记者正在单位值班,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恰好是那位学员在市政府某部门工作的亲戚打来的。电话内容让记者吃了一惊。原来,那位学员在家休假期间,正赶上当地长时间发大水,稻田被淹,如果不立即抢割,将颗粒无收。于是,他没有顾上收割自己家的稻子,而是积极主动地帮着村里的孤寡老人收割。但是,他在休假返乡的火车上得了严重的急性肠胃炎,回到家后因劳累过度,一直没有恢复,身体极度虚弱。结果,在帮一对没有儿女的老人打捞泡在洪水中的稻子时,突然晕倒在水里,而周围又没有人看到,最终不幸光荣牺牲。

本来,该学员的那名亲戚打来电话,只是想履行一下程序,通报一下这名学员已经不在人世,无法再回到学院读书深造了。但记者当时接到电话,在给领导撰写情况报告的过程中,却深深地感到这件事不能就这样一报了之,因为这件事虽然并不复杂,但却蕴藏着很大的内涵。

第一,它证明了这名学员的优秀思想品质,证明了其所在家乡为部队输送了一名优秀的子弟;第二,它证明了部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促进学员思想健康成长所起的巨大作用;第三,它还证明了这名学员作为一名尚未毕业的军校大学生,所应具的英勇拼搏、为民牺牲的高尚精神品质……这不正是最佳的新闻线索吗?

再说,一名优秀的青年,一名本来将要成为共和国军官的年轻学员,一名人生之路才刚刚开始不久的小伙子,就这样离开人世,又岂能就这样一报了之,那我们这些机关工作人员岂不是太不负责任了吗?他的父母是什么情况?现在是什么心情?他还有没有别的兄弟姐妹?他的家庭条件好不好?父母今后能否顺利地生活下去?当地政府和村民对此事是怎么看的?

但是,由于当时情况不明,加上工作又恰好特别繁忙,马上要出差参加一个重要会议,记者无法前往安徽去进行实地调查。于是,记者立即通过给学员所在县、镇政府写信,打电话等方式,委托他们对此事给予高度重视,请他们立即派人去村里、地里做现场调查。时间不长,盖有两级政府鲜红大印的调查报告相继寄来,其中反映的情况真是令记者为之动容。

原来,这名学员是独生子,其父母都是重病缠身,而且有一位还是长期卧床,家庭条件非常差。独生儿子的死,使他们遭受了难以承受的打击;原本在儿子考上军校后,他们对生活充满着美好的希望,如今一切都化成了泡影,今后怎么活下去,还是个未知数……于是,记者立即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将此事向政治部党委做了汇报,部党委立即做了专题研究,并派出一名分管领导、一名分管干事,专程前往那位学员家乡,处理此事。经与当地县政府有关部门汇报,双方并专门研究后,共同在村里为学员举行了隆重的悼念仪式,县政府有关领导,民政局武装部等有关部门领导,当地报社和电视台记者等有关人员全部参加。县领导在追悼会上郑重宣布,县里已经作出决定,牺牲学员的父母今后的生活费用,由政府负担到底;平时,由镇政府负责安排专人,定期走访、照顾两位老人……那位领导和干事返回学院后,记者又对他们做了采访,据此写成了一篇简短的事件消息,发表在《火箭兵报》第一版。

这篇消息的采写和诞生,其实纯粹是由事实催生出来的;只要事实过硬,这样的新闻稿件不被发表是不可能的。反过来讲,如果先是根据所谓"形势需要",自己空想一个题目,再去"对号入座"地寻找实例来证明,将会困难得多,也不如先有事实、再有题目来得更自然。这是新闻写作特别是以快捷为主的消息写作所要把握的一个重要原则,后面在讲消息写作时我们还将专门阐述。

回到这位学员为孤寡老人洪水中抢收稻谷、最后英勇牺牲这篇事件消息的采写上,按说记者是应当去现场亲自进行调查了解的;如果当时做了这个工作,那就有可能、有基础写成更加翔实,更加感人的重点报道,但当时确实走不开,无法进行实地现场调查,只能通过其他手段,如书信、委托他人等,进行间接采访。当然,记者把握住了一个原则,就是一找当地两级政府这样的权威部门,二找部队前去处理此事的权威领导;一是这些部门和人员的地位、身份,已经保证了素材的权威性,二是通过双方前后提供情况的相互验证,更加证明了素材的真实性。这就等于请权威性的当事人替记者做了现场采访。

顺便提一句,虽然记者一直不知道那名学员长什么模样,但他的基本情况,至今还深深地刻在记者的脑海里。他叫江庆丰,安徽桐城籍,牺牲时才刚满20岁。如果他还活着,现在至少也应当是个中校军官了。凭他的思想素质和过硬作风,将来一定还会有更好的发展。(www.chuimin.cn)

像这样的人,是不应该被人遗忘的;让这样的人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也正是我们广大专兼职新闻工作者不可推卸的重要使命和职责。

下面是当时在《火箭兵报》发表的消息:

范例4(事件消息)

学员江庆丰暑假抗洪救灾光荣牺牲

某学院党委为他追记二等功

本报讯 特约记者大军报道:8月30日,某学院党委作出决定,给在抗洪救灾中帮助群众抢收抢种,因过度劳累不幸牺牲的学员江庆丰追记二等功,并追认他为中共党员,号召全院官兵向他学习。

该院三系十一队学员江庆丰的家乡安徽桐城县金神镇,六、七月份暴雨成灾,江庆丰放暑假回到家乡后,不顾旅途疲劳,当天就投入到抗洪救灾中,帮助群众抢收泡在水中的稻谷。当时他正患有严重的痢疾,又连续两天两夜没有休息,导致体力严重下降,发起了高烧。7月23日凌晨,江庆丰不顾家人劝阻,硬撑着病体独自到田间,帮助残废村民江舸打捞稻谷,不幸于中午12时左右因晕倒跌入水中,献出了年仅20岁的宝贵生命。

(《火箭兵报》1996年9月20日)

按说,这样的典型人物只发一篇消息,是不符合新闻常规和其新闻价值的。但是,由于当时无法亲往事件现场进行实地采访,记者当时不敢、事实上也没办法展开来写成大篇幅的典型通讯,只能在间接采访的基础上,写成一个高度概括的事件消息,没有能力把英雄人物的详细情况全面、准确地展示给读者,以求给人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件事,已经成为记者心中一个永远的遗憾。

这也更加证明,间接采访虽然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新闻采访手段,但它应当是从属地位,最合理的途径,还是前面几节中讲过的办法。采用间接采访,甚至以间接采访为主,只能是不得已而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