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偏好在头脑中无记录的证据不足

偏好在头脑中无记录的证据不足

【摘要】:我宁可没有偏好上述的证据表明我们不能把偏好当作是一个在头脑中有记录的东西。这个对于偏好的观点引发了与信念观点同样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我们还有偏好?比如,广义上讲,我们偏好钱多。偏好的选择大多不是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偏好反转研究得到的结论和我得到的结论很相似。实际上确有证据证明,在一个领域的忍耐性和在另一个领域的忍耐性没有很好的相关。

我宁可没有偏好

上述的证据表明我们不能把偏好当作是一个在头脑中有记录的东西。决定是操纵不同的心理子程序的结果,而操纵哪些心理子程序要依据个体所做决定的问题。因此,每次选择不会是一致的,而是依赖不同模块的操纵方式。由于各模块会不同程度地依赖于背景、状态和历史,因此改变任何这些方面的东西都会让我们所观察到的行为发生改变。

很重要的一点是,问题怎样表达或者构成也会改变模块的激活,也就是说,“框架效应”可能是因为(至少部分因为)两个表面上不同的问题会激活不同的模块。经济学理论认为“相同的”东西,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这是因为它们可能激活的模块不同。经济学理论认为两个问题的内容应该相同,因为经济只重视数学推导,但是模块系统把问题当成两个不同的问题(救活生命还是失去生命),这就是“框架效应”。

这个对于偏好的观点引发了与信念观点同样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我们还有偏好?在一些情况下,我们可能是有的。比如,广义上讲,我们偏好钱多。但是,一旦决策问题变得稍微复杂一点的时候,也就是更多的不同模块参与到决策中来的时候,我们就不是很清楚怎么做了。像萨拉·李金斯坦(Sarah Lichtenstein)和保罗·斯洛维克(Paul Slovic)最近说的那样,我们构建或者重新构建偏好的方式的不稳定性导致了偏好的多变性、不一致性,并且易受我们没有意识到的因素的影响。偏好的选择大多不是自我利益的最大化。确实,这种普遍的不稳定性决定了在大多数情况下,绝对概念的“真正”偏好是不存在的。

偏好反转研究得到的结论和我得到的结论很相似。他们喜欢用“工具”比喻信息加工的模块语言,但是意思都是一样的:工具箱中不同的工具需要不同的解释理论……由于不同的模块的激活依赖于个体的背景、历史和状态,因此个体很可能在一个领域很短视,但是在另一个领域却做深远打算。这不难想象,比如一个人不能拒绝核仁巧克力饼(在食物领域忍耐性低),但却会为退休攒钱(在金钱领域的忍耐性高)。实际上确有证据证明,在一个领域的忍耐性和在另一个领域的忍耐性没有很好的相关。所以,像约翰一样,他没有信念,但是却不能下结论说他是一个忍耐或者不忍耐的人。取而代之,要说约翰的心理是由许多模块所组成的,并且这些模块的忍耐程度是不同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经济学家在绕圈子。在一个很优秀的评论中,谢恩·弗雷德里克(Shane Frederick)和他的同伴[包括乔治·罗文斯坦(George Loewenstein)]指出在过去,经济学家认为这些种类的决定是“许多心理动机斗争的联合产物”,这和我说的差不多。随后,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1937)反驳了这个观点,他认为人类没有那么多的动机,每个人都只有一个单独的“折扣率”,也就是他多么有忍耐性。这里提到的忍耐性具有跨事件和跨时间的稳定性。人们后来评论了这个广为使用的模型,“事实上,人们检验了在这个说法上的所有假设,发现至少在一些情况下它是无效的。”作为一个经验主义的解释,“一个折扣率”的说法是错误的。所以,与“模块有不同的‘偏好’,并且会或多或少的依赖于背景”这个观点一致,他们得出了“跨时间的选择反应出了多种相互竞争、常发生的动机之间的交互作用”这一观点。我非常赞同。(www.chuimin.cn)

经济学家大卫·莱布森(David Laibson)也以相同的模式提示了“消耗”是否“依赖线索”。我想马上消耗掉一个资源的程度,是根据环境的不同而变化的。像他说的那样,“如果冰块掉到不倒翁上的声音会有效地唤醒之前喝苏格兰威士忌的经历,那么这个声音会促使你产生现在想要一杯威士忌的愿望”。莱布森的说法也和经典的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相似。冰块与威士忌就像是巴甫洛夫的铃声与狗的食物。但是主旨思想却是和模块观点一致的:偏好的强度依赖于个体的历史与背景中的关键因素。

罗文斯坦和莱布森都不是从我说的功能性模块理论开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传统理论似乎都向一个相同的方向移动,或者至少远离了一个相同的地点——过去那些单一的观点。

确实,不同领域的不同观点汇聚于这一点:它们都认为偏好不会在头脑中像书中列表一样,而是面对不同的决定时即时构建出不同的偏好。在任何情况下,如果选择是不同模块活动的结果,并且所有的模块都会根据自己的进化逻辑进行操纵,那么人们的选择看上去不一致,甚至会出现反转就不奇怪了,因为没有特殊的理由让它们看起来一致。个体在一个背景下,在一个自身状态下,会开启适当的模块,然后这些模块的偏好会驱使一个人做出行为表现。在不同的背景,一个非常相似的选择可能是由不同的模块激活出来的。

所以,当你问我我想要什么样的笔的时候,你不要认为你只是问“我”想要什么笔,你是在问此时此刻被激活的那些模块。如果在背景中加一些信息,比如谁会在我之后做出选择,这些信息只要和一些模块相关,你就不能保证我会做出相同的决定。所以,背景可以激活忍耐模块或者非忍耐模块的方式也是类似的,在做决定的时候,背景可以影响所有决定的生成。

人们做决定的时候会紧张,因为此时此刻(这也就是偏好构建成决定的时候)模块之间发生斗争,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也就以这种方式组织自己的生活。在生活中可以用“锁冰箱”或者stick K.com帮助自己的行为,因为忍耐模块“知道”,当背景改变的时候,它们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抑制非忍耐模块。总而言之,它们“坚信意志力是不够的”,这也是我们下面要讨论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