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古代文学(上):秦汉诗的影响与创新

中国古代文学(上):秦汉诗的影响与创新

【摘要】:第一章秦汉诗汉代的诗歌从发生方式上大致可分为民间歌谣和文人诗两部分。楚歌这一形式也成为西汉诗歌的大宗。这一国家文化举动,影响深远:一方面促进了当时民歌的流动和保存,另一方面这也是先秦采诗观风传统的延续。东汉时期,文人诗的创作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四言诗有了较大的改变,已逐渐构成了诗歌创作的大宗之一。

第一章 秦汉诗

汉代的诗歌从发生方式上大致可分为民间歌谣和文人诗两部分。西汉时期以楚歌和乐府诗为代表的民歌体诗歌非常活跃,而文人诗却未成气候;东汉时期,民歌和文人诗并举,尤其是东汉中后期,文人诗的发展已渐成规模。

秦末,因为项羽刘邦均出于楚地,政治的强势使我们所见的当时诗歌,带有强烈的楚谣风味,如项羽的《垓下歌》和刘邦的《大风歌》。汉初,因为统治者的偏爱,在宫廷和宗室权贵的带动下,楚歌尤其发达。楚歌这一形式也成为西汉诗歌的大宗。刘邦的《大风歌》在文景时期被奉为宗庙颂歌,刘邦的歌姬唐山夫人的《安世房中歌》也被列入郊庙歌。至如武帝所作《秋风辞》、《瓠子歌》及《西极天马歌》、淮南王刘安《八公操》、昭帝刘弗陵《黄鹄歌》及燕王刘旦、广川王刘去、广陵王刘胥、乌孙公主细君等都作有楚歌。东汉时稍有不同,皇室楚歌所见仅灵帝刘宏《招商歌》、汉少帝刘辩《悲歌》等几首,但东汉文人间作楚歌者较多起来。上述现象也体现了古代皇室权贵们的风尚引领在文学发展历程中的独特作用。

汉武帝时设立乐府机关(“乐府”字样在秦代就曾出现,但具体情况历史无载)。汉代的乐府机关负责采集和整理民间诗歌,朝廷用以制礼作乐,或宴饮娱乐。《汉书·礼乐志》载:“至武帝定郊祀之礼,祠太一于甘泉,就乾位也;祭后土于汾阴,泽中方丘也。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这一国家文化举动,影响深远:一方面促进了当时民歌的流动和保存,另一方面这也是先秦采诗观风传统的延续。中国古代诗歌体式的发展,一向具有从下层向上层文化空间提升演化的特点,乐府的主题和功能也颇为文人所重视,西汉国立乐府机关的设立,在这一历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东汉有无专门的乐府机关,现在还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不过,从流传下来的汉代乐府诗歌情况看,东汉的乐府诗歌被收集整理的情形是存在的。今天所看到的汉代乐府诗歌,多数是东汉时期的。经过西汉强势的政治和文化积累,加之官府乃至社会豪强的文化需求及享乐也更具备社会和文化基础,这些都刺激了东汉时期乐府诗歌的发展。

汉乐府都被宋代郭茂倩收入《乐府诗集》。郭茂倩将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十二类,其中包含汉乐府的有四类:郊庙歌辞、相和歌辞、鼓吹曲辞、杂曲歌辞,汉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后三种之中。

今存的汉乐府诗歌,著名的如谏歌《朱鹭》,恋歌《有所思》、《上邪》,游子之歌《巫山高》,反映社会问题的《孤儿行》、《战城南》、《东门行》、《上山采蘼芜》,反映美好生活情调的《江南》等,反映了当时多层面的社会生活。

汉代的文人诗总体上并不发达,尤其是在西汉。钟嵘《诗品》说汉代是“词赋竞爽,而吟咏靡闻。”说的就是汉代文人诗的情况,大致符合实际情况。在西汉,文人较少进行诗歌创作。这构成了中国诗歌史上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诗经》构成了中国诗歌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但在汉代并没有得到延续,汉代上层文人即使偶尔涉及诗歌创作,也主要是对楚歌和乐府诗的介入,而对此前已经取得相当成绩的四言诗,却显出了基本绝缘的态势。除了韦孟创作的《讽谏诗》、《在邹诗》,韦玄成的《自劾诗》、《戒子孙诗》,汉代四言诗创作寥寥。汉代四言诗的这种发展局面,主要与其在国家礼乐仪式和文化中的特定功能有关。固定场合下特定应用性演奏的规定,使《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在先秦具有了上层雅化了的仪式意义,固化进了权威和象征意味,不可僭越和模仿,这就是先秦时期大家纷纷引诗赋诗而不自作诗的根本原因。在汉代,《诗经》虽然作为五经之一为上层文人所熟知,但却很少进行仿作,也正是对传统的遵守。(www.chuimin.cn)

东汉时期,文人诗的创作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四言诗有了较大的改变,已逐渐构成了诗歌创作的大宗之一(可参看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的相关部分)。借助汉代乐府诗的兴盛,五言这一来自民间、新鲜灵活充满生气的诗歌形式逐渐被文人接受并尝试创作。班固的《咏史》虽被钟嵘批评“质木无文”(《诗品序》),但一直被公认为文人五言诗创作的引领式作品。其后出现的秦嘉、徐淑夫妇的《赠答诗》、蔡邕的《翠鸟》、郦炎的《见志诗》、赵壹的《疾邪诗》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此外辛延年的《羽林郎》、宋子侯的《董娇娆》,似乎很能体现五言诗从乐府歌借鉴而来的痕迹。当然东汉时期代表五言诗最高水平的是《古诗十九首》和托名“苏、李诗”为代表的已失作者姓名的一批五言诗。这批作品的作者现在倾向认为是下层文人,因为这些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所流露的情绪、所体现的风格、所运用的词汇,均极为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而较少体现上层惯有的思想禁忌和说教颂扬倾向。故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评价言:“观其结体敷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成熟的五言诗的集结出现,表明继《诗经》之后,传统诗歌发展新的高峰已然到来。

参考书目:

王运熙.乐府诗述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王运熙,王国安.〈乐府诗集〉导读[M].成都:巴蜀书社,1999.

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