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事物全面准确反映-浅谈哲学

事物全面准确反映-浅谈哲学

【摘要】:◇要全面、准确、恰如其分地反映事物判断是对事物的情况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一个判断虽然正确地反映了事物的局部情况,但从事物的全局、整体、全过程来看,具有片面性,这样的判断尽管真实、正确,但不够恰当。逻辑学要求我们作出的判断应是真实的、正确的和恰当的。结果扶出来的是“机不可失”四个字。这里,算命先生就是利用“机不可失”可表达不同的判断来糊弄陈济棠的。

◇要全面、准确、恰如其分地反映事物

判断是对事物的情况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判断与概念的根本区别就是它有明显的断定性,即对事物的性质、事物间的关系、事物的价值,以及对人们的行为规范作出肯定或否定的断定。如果所作出的断定符合事物的情况,或者有利于实现人们的实践目的,则判断就是真实的,或正确的;否则,就是虚假的或错误的。判断除了具有真假性、对错性,还有一个是否恰当的问题。

一个判断虽然正确地反映了事物的局部情况,但从事物的全局、整体、全过程来看,具有片面性,这样的判断尽管真实、正确,但不够恰当。

所谓恰当的判断,就是全面地、准确地、恰如其分地反映事物情况的判断。逻辑学要求我们作出的判断应是真实的、正确的和恰当的。

与判断对事物情况都有所肯定或否定这一特征相联系,判断也具有真假的特征。一判断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二者必居其一。一个判断如果和事物情况相一致,就是真的;而如果不一致,就是假的。判断的真假归根结底要由实践检验。形式逻辑不研究具体的判断,而只是从形式结构考察判断的种类、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等。

判断要通过语句来表达,但是,判断与语句并非一一对应。首先,并非任何语句都表达判断。在汉语中,陈述句都表达判断,疑问句是提出某个问题,祈使句用来表达某种要求或命令,而感叹句则是抒发某种感情,它们一般都没有肯定或否定某种事物情况,没有真假,所以都不表达判断。如:“你的作业完成了吗?”“请把那本书递给我!”“这花真是太美了!”要注意的是,尽管它们不直接表达判断,但却隐含着判断“你有作业”,“那是一本书”,“这花是美的”。(www.chuimin.cn)

有时,同一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20世纪30年代时,粤军陈济棠起兵反蒋。战前,他曾找到一位算命先生扶乩以卜吉凶。结果扶出来的是“机不可失”四个字。陈济棠决定立即出兵,先将手中的几架飞机派出去轰炸蒋军,以长自己的威风。不料,蒋方事先已用重金收买了他的飞行员,他们一起飞就投靠了蒋方,陈军士气大挫,终至失败。当追问扶乩先生时,他却振振有辞地说:“我说‘机不可失’嘛!一开始就把飞机丢了,怎么能不吃败仗?”这里,算命先生就是利用“机不可失”可表达不同的判断来糊弄陈济棠的。

另外,不同的语句有时也可以表达同一判断。

从前,有一个皇帝梦见自己的牙齿全掉光了,惊醒后再没有睡着。第二天,皇帝就把梦讲给群臣听,问何人能解。丞相对他说:“梦的意思是,陛下的家属比陛下先死。”皇帝听了大怒,他认为丞相是在诅咒他的家人,于是下令把丞相处死。皇帝又问另一大臣此梦何解。这位大臣很聪明,又眼见丞相的下场,就说:“此梦的意思是,陛下将比你所有的家属长寿。”皇帝听了很高兴,给了此大臣许多赏赐。这位皇帝真是糊涂透顶!因为这两个语句表达的是同一个判断,而他却做了不同的理解。

判断和语句有密切的联系,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表达形式。任何判断都要用语句来表达,不同的语句可以表达同一个判断(同义句),同一个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歧义句)。为了准确地表达思想,我们作出的判断必须具有明确性,为此就应当选择表意精确的语句来表达判断,力戒语句的含糊性和歧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