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如何教育犟学生,班主任工作经验

如何教育犟学生,班主任工作经验

【摘要】:如何教育“犟”学生在近几年的班级工作中,我们发现:由于受社会或家庭的某些不良影响,校园里出现了一些难以教育的“犟”学生。教育第一类的“犟”学生,关键是班主任如何转换教育角度,寻根探底,切中要害。这种认识上的偏差,正是一些“犟”学生“犟”的根源。这样既不会和学生发生“冲突”,又能达到让学生承认错误、改正错误之目的。教育第二类的“犟”学生,关键是班主任如何巧用教育艺术,就事陈理,让学生心悦诚服。

如何教育“犟”学生

在近几年的班级工作中,我们发现:由于受社会或家庭的某些不良影响,校园里出现了一些难以教育的“犟”学生。这类学生明明犯了错误或者有了问题,当你指出时,他们不但不痛快地接受,反而强词夺理。对此,不少班主任感到很棘手。如何教育这些“犟”学生呢?笔者认为只有在教育方法和艺术上寻找突破口。

“犟”学生有两类:一类是有错却不认错;还有一类是骄傲任性,目中无人。

教育第一类的“犟”学生,关键是班主任如何转换教育角度,寻根探底,切中要害。

比如,当学生犯错误,班主任进行处理时,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老师看来,学生的错误是明摆着的,教育是理所当然,辩解是一点也说不通的;在学生看来,犯错误不是故意的,教育是多余的,你批评我是故意跟我过不去。老师和学生的“冲突”在于两者认识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此时,班主任不妨转换一下教育角度,来个寻根探底。

从心理学上讲,人们在目睹某人行为时,会在很短时间内,对引起行为的原因进行归属。行为的原因不外乎内因和外因两种。成年人在对行为的原因进行推理时,总是倾向于把行为的原因归属于行为者方面,也就是强调内因所起的作用,往往忽略了外界刺激的因素。未成年的学生又是怎样呢?越是年龄小的越和成年人的认识相悖甚远,他们往往把行为的原因咎于外界刺激。例如:目前不少家庭打麻将成风,有些学生在家长的影响下,对麻将也产生了“兴趣”,他们背着大人,也筑起“长城”。班主任发现后,把这种行为归寓于内因:认为学生打麻将是不务正业,不学好,批评教育是应该的。而犯错误的学生则认为:大人尚且如此,批评我不务正业,不学好,岂不屈了我?于是班主任和学生就在这条“窄路”上“撞车”了。

实际上,处于少年时期的学生自我反省能力较差,他们很难认识到,在一种比较稳定的内驱力的作用下,人的行为往往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和一贯性。因而学生常常看不到自己的过错,总喜欢强调别人如何如何。这种认识上的偏差,正是一些“犟”学生“犟”的根源。

弄清了学生“犟”的根源,班主任在批评教育学生之前,应该先考虑学生犯错误的主客观因素,特别是外因对内因的影响,切不可主观臆断,犯经验主义错误。对强词夺理的学生,也不能急躁,不能以“火”灭火,而应采取平等对话的形式,认真听取孩子的见解,因为这是寻求问题根源的最佳信息,从而“对症下药”。这样既不会和学生发生“冲突”,又能达到让学生承认错误、改正错误之目的。(www.chuimin.cn)

教育第二类的“犟”学生,关键是班主任如何巧用教育艺术,就事陈理,让学生心悦诚服。

现在的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他们虽都是优生,但不一定是优育。头脑虽聪明,接受能力强,但由于任性骄横,一旦取得些成绩就把尾巴翘到天上,目空一切,有什么“良方”来遏制他们的“骄气”呢?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孔子家语》中的一段记载,便会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一天,子路去见孔子。孔子问:“你爱好什么?”子路答道:“我爱好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个。我只是说,凭你现在的才能,如果再加上勤学好问,难道还有什么人能赶得上你吗?”子路说:“南山上的竹子,用不着加工就是直的,砍下来用它做箭,可以射穿犀牛皮盔。由此看来,(我已经有了这般才能,)还要什么学问呢?”孔子说:“如果把竹子削出箭尾、饰上羽毛,装上箭头,再把它磨得尖利些,那样劲射不是射得更深吗?”子路听到这里,连忙下拜,诚恳地接受孔子的教诲。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教育好那些骄傲的学生,班主任应讲究教育艺术。作为师长的孔子,并没有为了自己的“尊严”和“威信”,先大动肝火,狠批一下子路骄傲的态度,然后再说一通人所共知的大道理,而是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当子路以“竹”自比,盛气凌人的时候,孔子也以“竹”陈理,讲出了更深一层的道理,使子路不得不诚心折服。这就是教育艺术。

学生“骄傲”和“瞧不起老师”,其中就蕴含着“见识广”这一积极因素,班主任就要善于抓住这一点,予以激励和扶持,扬长避短地使他们的天资得以健康发展。如果不加分析,乱批一通,势必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求知欲,当然,班主任也应注重钻研业务,努力使自己有“一桶水”甚至“几桶水”。孔子之所以能使子路接受教诲,是因为他具有渊博的知识。作为班主任,如果学问肤浅,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就会感到失望,以致目中无人。对此,要做好当今的班主任工作必需更新观念,加强学习,努力使自己能够成为学生心目中“百科全书”,从而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