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而在广大人民中间享有很高的威信。在中医理论中尤其杰出的是统一整体观。中医运用其理论于临床,往往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这就是科学的真理。目前当务之急,不是辩论中医有无理论的问题,而是如何发掘中医宝库中的理论,并加以整理提高的问题。要做好这一工作,首先在于培养一支精通中医理论的、高水平的中医理论骨干。这两种人员都具备了发掘中医理论的能力。......
2025-09-30
(一)沿革
《难经》是《黄帝八十一难经》的简称,仅次于《灵枢》《素问》的古医经之一。难,读去声,问难之义。皇甫士安的《帝王世纪》说:“黄帝命雷公,岐伯论经脉,旁通问难八十一为难经。”至隋萧吉著《五行大义》,唐李善注《文选·七发》,他们引用《难经》文字,竟称《黄帝八十一问》,可见“难”只是“问”字的互词而已。所以《史记·黄帝本纪》里“死生之说,存亡之难”两句的《索隐》云:“难,犹说也,凡事是非未尽,假以往来之词,则曰难。”凡此均足以说明“问难”是所以名经的本义。惟杨玄操(见《集注难经·序》)、黎泰辰(见《虞庶难经注·序》)、纪天锡(见《进难经集注表》)等,均读为“难易”之难,这是不够妥当的。
《难经》的作者,在隋以前多指为黄帝所作,正如前引《帝王世纪》及《隋书经籍志》所载“《黄帝八十一难经》二卷”是也。唐以后便属之于秦越人了。首先是由杨玄操倡说于前,他在《集注难经序》里说:“黄帝八十一难经者,斯乃勃海秦越人之所作也”。王勃复为之详述于后,他说:“黄帝八十一难,是医经之秘录也。昔者岐伯以授黄帝,黄帝历九师以授伊尹,伊尹以授汤,汤历六师以授太公,太公授文王,文王历九师以授医和,医和历六师以授秦越人,秦越人始定章句”(见《文苑英华,杂序类,黄帝八十一难经序》)。自此以后,凡称说《难经》者,无不指秦越人所作。如《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崇文总目辑释》《通志·艺文略》《郡斋读书后志》《宋史艺文志》等均称之。于此,秦越人著《难经》之说,便几乎成为定案了。但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说:“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既未道黄帝,也不称秦越人。则作者虽难定,其为古医经实毋容置疑。
(二)内容
《难经》的内容是很广泛的,正如《难经汇考》所说:“《难经》八十一篇,辞若甚简,然而荣卫度数,尺寸位置,阴阳王相,脏腑内外,脉法病能,与夫经络流注,针刺俞穴,莫不该尽。”的确,《难经》的牵涉面不仅广泛,而且在某些具体问题上,比《灵枢》《素问》越发深刻。兹就其全书的主要内容,分述如下。
一难至二十一难为第一篇,主要在论脉。凡独取寸口、关分寸尺、阴阳关格、五脏应脉诸象、脉来轻重、阴阳盛衰、脉随四时阴阳消长而运行、原气为脉之根、迟数判脏腑寒热、一脉十变、候五十动、脉绝分内外、色脉声形相参、察脉损至、四时脉常变顺逆、内外证脉变、切脉知生死、三部分四经、男女脉逆顺、阴阳更乘、形脉病相应诸理,皆有精深的简述,其中尤以别寸尺、辨轻重、论原气诸端,均为《灵枢》《素问》所不言,而又最关切要。
二十二难至二十九难为第二篇,主要在论经络。凡言经脉变动而生气血之病,三阴三阳脉度长短之转相灌溉,阴阳经脉气绝之外候,手心主与三焦配为表里,以及十五络、奇经八脉之起继、为病等。其中有不少均为发《素问》《灵枢》之所未发。如言“是动”和“所生”病,直指为“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故先为是动后所生也。”这种解释,为后来许多医家所奉守。
三十难至四十七难为第三篇,主要在论藏象。凡营卫之相贯,三焦之禀生;心肺而独居膈上,肺肝而各自浮沉;神藏各别,声色臭味即随之而殊;腑脏皆近,心肺与两肠何独去远;左右分而肾与命门判,腑脏别则气与阴营殊;三焦主持诸气,命门独系胞精;肺生于巳而主臭,肾养于申而能闻;腑脏有长短大小之不同,窍穴有七冲八会之互异;人老少而寤寐有多寡,头颈面之经脉会诸阳等等。不仅都吸取了《灵枢》《素问》的精华,同时还突出地发明了“左肾右命门”之说。
四十八难至六十一难为第四篇,主要论病机诊候。凡三虚三实,正经自病与五邪所伤,虚、实、贼、微,正五邪之辨,寒温与阴阳之判,脏腑发病之殊,七传间藏之胜,难易治之分,积聚病之别,下利有五泄,伤寒有五苦,癫狂病之察阴阳,头心痛之分厥真,望闻问切之神圣工巧等。对辨证审因作了精当的发挥,如能将其烂熟胸中,则于病机诊候之要,已能大体掌握。
六十二难至八十一难为第五篇,主要论脏腑营俞及针补泻之法。其中包括五脏五俞,六腑六俞,而有阴阳终结之不同;十二经皆以俞为原之义,募在阴而俞在阳之别;虚实母子补泻之先后,春夏秋冬针刺之浅深;刺病贵无伤,调气在迎随;五俞系四时,诸井皆气少;东方实而西方虚,泻南方即补北方;补泻不同,取置各异;呼吸出内,信其左右;迎夺随济,定其虚实;以及上工治未病;毋实实,无虚虚诸理。虽系以针刺言,而药治的方法亦不出其范围。
以上五篇,八十一难,言脉、言经络、言藏象、言病机诊候、言荣俞针法,既集《灵枢》《素问》之精华,亦有作者之独得心传。如寸关尺之诊、左右肾命之分等,都丰富了祖国医学的内容。
(三)注家
祖国医学古典医籍中注疏最早的,莫过于《难经》。远在三国时,吴太医令吕广,便是注《难经》的第一人,所注名曰《黄帝众难经》。到了唐代,杨玄操在吕注的基础上广为注释,名曰《集注难经》五卷。治平间陵阳人虞庶,为补吕杨之所未备,而成《虞庶注难经》五卷。元符间青神柏康侯(子建)有《注解难经》二卷,天圣间翰林医官王惟一有《集注八十一难经》五卷,绍兴间蕲水庞安常有《难经解义》一卷,临川人周与权有《难经辨正释疑》二卷,王宗正有《难经疏义》二卷,咸淳间临川李子野有《难经句解》四卷,金大定间泰安纪天锡有《集注难经》五卷,易水张元素有《药注难经》一卷。
以上这些注家,除《难经句解》还完整地存在外,吕广、杨玄操、丁德用、虞庶、杨康侯五家仅存于今本《难经集注》中。虽非完璧,尚得流传,其余的都散佚无存了。因此,《难经集注》是保存宋以前旧注的惟一注本。我们学习《难经》,似不能不首先备具这样一个集存汉唐宋的五家注本。正如金山钱熙祚所说:“此一书所集诸家之注,未必尽是,然尚循文释文,不为新奇可喜之谈,由是以讲求蕴奥,俾古人之意,晦而复明,而妄议古人者,亦得以关其口而夺之气,讵不足重也欤?”(《难经集注·跋》)。(https://www.chuimin.cn)
宋以后较有成就的注家,而又书存可见者,元代首推滑寿的《难经本义》二卷,明代有熊宗立的《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六卷,张世贤的《图注八十一难经》(又名《图注·八十一难经辨真》)八卷,王文洁的《锲王氏秘传图注八十一难经评林捷经统宗》六卷,清代有黄元御的《难经悬解》二卷,徐大椿的《难经经释》二卷,莫丹子的《难经直解》二卷,叶子雨的《难经正义》六卷,丁履中的《古本难经阐注》二卷,周学海的《增辑难经本义》二卷,日本有滕万卿的《难经古义》二卷,丹波元胤的《难经疏证》二卷,名古屋玄医的《难经注疏》二卷。这些注家,都各有所长,其中以《增辑难经本义》《难经正义》《难经疏证》三书,最宜细看。
滑氏所著《难经本义》,在古今数十注家中当推为翘楚。以其于《难经》诸义,最能晓畅也。周学海复以之为蓝本,在《本义》的基础上,增加注家之足以互发者,和他本人的心得,次第辑入,名曰《增辑难经本义》。这样则其说益备,而义愈显。周氏并将每难于《素问》《灵枢》之所出,一一注明,尤便于学者不少。其中有《汇考》一篇,尤宜先读,以识得学习门径。《难经正义》颇同于徐大椿的《经释》,引《经》以解《难》处,有过于徐氏,使《难经》所说都能得到佐证,并从而发挥之。叶氏临证多心得,故其说理均着实而能深入,不仅臆说绝少,亦无泛泛之浮词也。《难经疏证》于吕、丁、杨、虞诸家的古注参引独多,宋以后的,惟斟酌于滑、徐两家之间,说明他的选注是相当审慎的。作者精于疏义之理,书中往往采取汉学家诂训的方法,于许多难解的字、义、理各方面,均提出相当的佐证,为之疏通,绝非一般望文生义之可比。阅读了上列三家注本,对《难经》的理解,便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再看其他注本,就可以瞭然于胸中了。
(四)读法
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难经论》中称《难经》为“真读《内经》之津梁”,并指出“其中有自出机杼,发挥妙道,未尝见于《内经》,而实能显《内经》之奥义,补《内经》之所未发,此盖别有师承,足与《内经》并垂千古。”但是我们对这一部丰富和精深的理论知识,究应怎样研读呢?
第一,应在祖国医学固有的理论体系基础上进行研读。《难经》是古人研究《灵枢》《素问》的产物,这一点是不成问题的。而祖国医学中的阴阳五行、五运六气、人与自然、藏象(包括经络等)、病机、诊法、治则这一理论体系,是完全出于《灵枢》《素问》的。从《难经》的内容来看,它仍然是以藏象、经脉、病机、诊法、治则为纲,分别提出重点问题来讨论阐发,其中仍然贯穿着阴阳五行、五运六气、人与自然这一朴素的唯物辩证观和整体观,因而我们不能抛开这一理论体系来对待它,认为它是片段的东西。其实它不仅不是片段的,而且是从整个体系中提出某些主要问题来阐扬的。正如周学海所说:“察其所言,皆《内经》之精髓,不易之定法,其于大义,已无不赅,而不必如《内经》之详且备也。”(《难经本义增辑序》)
第二,认识其从经脉立论的特点。《难经》虽然是研究《灵枢》《素问》之作,但从整个内容来看,知其尤侧重于《灵枢》,故在阐发藏象,病机,诊法、治则各个问题时,都着重于经脉的研究,这是《难经》很大的特点。所以,它除一至二十九言脉动、言经脉,六十二至八十一言俞穴补泻的耑篇外,其论脏象,亦反复于营卫相贯、肺肝浮沉、脏腑脉别阴阳、气会八部之说;其论病机,首言脉之虚实、正经五邪,次辨诸病之变,亦在诸经之动。所以有人以《难经》为脉法书,也有人以《难经》为经穴书。这是因为它很重视经脉的变化,许多理论都通过经脉来发挥的缘故。不过,重视经脉,不等于局限于经脉,只是它认为藏象、病机等无不与经脉有关而已。
第三,要重视其新发展的理论。《难经》作者在《灵枢》《素问》的基础上,确有其卓越的发展。首先是命门的发明,三十九难说:“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这一崭新的问题的提出,两千多年来,一直为命门学说的张本。其次是原气的创说,三十六难云:“命门者,谓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三十八难云:“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焉。”八难云:“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原气即动气,根于肾命,别行于三焦,为生气之原,故名原气。这一原气的提出,为后世言真阴真阳之所据。再次是脉分三部,独取寸口的提倡,一难说:“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二难说:“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阳之所治也。”寸关尺三部攸分吉凶、决生死。几千年来,竟成为定法,行之有验,在医学领域中实为莫大之贡献。它如对三焦的见解,以及东实西虚,泻南补北诸说,无一不是杰出的创见。我们对这些问题,都应当深入地学习,细致地揣摩,进一步明其所以然之理,从而整理发扬之。
《难经》的内容是相当精审的,文字古朴而洁,秩然可诵,青年同志,当精读而背诵之。
(五)选本
《难经》的白文本不多见,宋元刻本固无论也。不得已而求诸次,惟《医要集览》丛书中有一卷本,凡34页,10行,行20字,黑口,明经厂刻。似此明刻本,在丛书中,亦不易得。有2025年成都义生堂刻张先识校补本,名《黄帝八十一难经正本》,字迹端正完好,可读。
至于前面介绍那几种注本,《难经集注》以《守山阁丛书》本较好。此本有鸿文书局博古斋的影印本,以及商务印书馆的铅印本,中华书局《四部备要》的聚珍仿宋本亦佳。《增辑难经本义》,仅有《周氏医学丛书》本。《难经正义》有坊刻本及《珍本医书集成》本。《难经疏证》有《聿修堂医学丛书》本,《皇汉医学丛书》本。
今本《难经集注》五卷,本名《王翰林集注黄帝八十一难经》。题“明王九思,石友谅,王鼎象,王惟一辑”殊不伦类。王惟一为宋人,不得称“明”。《四库未收书目提要》谓王九思为明鄂县人,亦不得与王惟一同辑书。查《医籍考》云:“皇国云名氏《难经俗解钞》……”首卷称《难经》有十家补注。所谓十家,并越人而言之。曰:卢秦越人撰,吴太医令吕广注,济阳丁德用补注,前歙州歙县尉杨玄操演,巨宋陵阳草莱虞庶再演,青神杨康侯续演,琴台王九思校正,通仙王哲象再校正,东京道人石友谅音释,翰林医官朝散大夫殿中省尚药奉御骑都尉赐紫金鱼袋王惟一重校正,建安李元立锓本于家塾。因此诸家校注本固各单行,李氏鸠集其说编十家补注,而若署名似不以朝代为次序。后人以王惟一名在最后,谓系其所集,仍别为一书,题以王翰林集注字,先子所谓其非王氏之旧者,可见也。祭酒林天瀑先生《佚存丛书》,尝刻是书曰:“明王九思所编,盖未深加考究也。”(卷七,医经七)似此,则《四库提要》亦失考。
相关文章
因而在广大人民中间享有很高的威信。在中医理论中尤其杰出的是统一整体观。中医运用其理论于临床,往往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这就是科学的真理。目前当务之急,不是辩论中医有无理论的问题,而是如何发掘中医宝库中的理论,并加以整理提高的问题。要做好这一工作,首先在于培养一支精通中医理论的、高水平的中医理论骨干。这两种人员都具备了发掘中医理论的能力。......
2025-09-30
究竟中医有没有理论?有人认为恒动观念和整体观念,这是祖国医学的两大特点,实际它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两个指导思想。但在国内却还有人提出中医有没有理论的问题,这就很值得我们考虑了。在广州全国冠心病辨证论治会议上,我就强调心脏应该是以阳气为主的问题。......
2025-09-30
解放后,人民当家作主了,最符合广大人民需要的祖国医学,大大受到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珍视,因为党和政府对中医的政策向来是明确的。一种认为同样适用于中医本身,“系统学习,全面掌握”是继承祖国医学遗产的具体措施、必经步骤,“整理提高”是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必要手段。......
2025-09-30
丰富的中医文献,是构成中国医药学这个伟大宝库的主要内容之一。现在广大中医运用的传统的基础理论,仍以它为主要依据,并以之指导临床实践而如响斯应,也就是通过实践检验,证明它基本是正确的。而中医文献里很早就有这一类的记载。中医文献很早就记载着人身营气和卫气的运行,都是有节律的,而且是可以用客观指标来测定的。据头发的生长情况,以判断人体发育的盛衰,以及观察疾病的变化,在中医文献中亦数见不鲜。......
2025-09-30
摆在我面前的《新闻教育改革论》书稿,就是张昆教授先后在两所大学教学与研究的成果,再次见证了校际交流的必要性。新闻媒体历来是敏感的,对“改革”二字也常常是回避的。该书共分为三编,即人才培养论、教学改革论和学科建设论,每编都有许多闪光的思想。......
2025-09-30
经解读,这是一批汉代医简,92枚珍稀医药简牍中,有78枚被定为国宝级文物。武威医简出土以来,学界一致认为,这是1949年以来我国文物考古工作重大发现之一,它与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湖北江陵张家山汉简一道,填补了中国医学早期的空白,对研究汉代医药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祖国医籍链上的重要一环”,被学界誉为名副其实的“中华第一医简”。此外,武威医简的书法艺术价值也引起了全国关注。......
2025-09-29
从来没有像今年这样感觉到秋凉:胳膊露在外面,早晚明显感觉凉凉的,甚至有侵肤入骨的感觉。又连续下了几天秋雨,固执的结果是:咳嗽了几天,尽管一直吃药,但至今仍不见好。昨日傍晚,一轮秋阳晚照终于透过玻璃照进了屋里,一扫心中和身体上的阴霾,似乎咳嗽都好了许多。因此觉得,秋实在,也很固执。秋凉有硕果,冬来更厚实。想想那侵肤入骨的秋凉,看看那日渐增多的白发,还有将要成家立业的孩子,自己能不衰老吗?......
2025-09-29
在《意见书》中,冯任除了对国民党召开编遣会议后的形势走向提出了与中央不同的意见外,还指名道姓地批评了中央政治局常委、宣传部部长李立三。冯任的报告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从当时中央对冯任的工作安排来看,说明了李立三对冯任的信任和器重。然而,任弼时的两次报告都没有引起李立三的重视,他正忙于组织武装暴动。......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