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政治制度唐袭隋规,沿用三省六部制,但有所发展。唐朝宰相制度有一些突出的特点,首先是宰相任命方面基本上都是任人唯贤,多从科举中的进士中选拔宰相。唐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沿袭隋朝,实行州县二级制,唐玄宗年间曾一度改州为郡。常举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到了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以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这从侧面反映了唐政府对科举制的逐步重视。......
2023-12-03
2 政治制度
汉承秦制,同时也创立了一些重要的政治制度,其中许多制度对中华文明的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汉朝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中央行政制度 汉中央政权也实行三公九卿制,汉朝的三公包括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他们共同行使宰相之职,其中丞相权力居首。丞相这一职位早在秦国武王时期就已经设立,并为后来的秦、汉两朝所延续。丞相的主要职权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随着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相权和君权之间逐渐产生了矛盾。经过秦汉两朝改革,皇权不断得到加强,相权受到削弱。到了东汉时期,丞相地位和权力已经大不如前代。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协助丞相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丞相及百官行政活动的监察。东汉时期,三公名称有所改变,称为太尉、司徒、司空。三公尽管声名显赫,但无实权。光武帝为防止重蹈王莽篡汉的历史覆辙,不再设立宰相之职。尚书台实际上成为中央最高权力机关,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台的主副官分别为尚书令和尚书仆射。九卿制源于战国时期,秦汉乃成定制。九卿包括太常、光禄勋、卫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和少府等官,分管皇帝的宗庙、皇宫禁卫以及建筑、刑狱、财政等事务。
汉朝的地方制度 西汉建立之初,汉高祖错误地认为秦亡是没有实行分封,以至于在农民起义时孤立无援。一度出现郡县制和封国制并存的局面,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封国的存在,对于中央政权始终存在威胁。经过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和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等一系列措施,诸侯国仅剩其名,实质上与其他郡县并无二异。郡的下属机构是县,县以下为亭、乡、里。设有亭长和里长,均由郡县任免。乡则设三老:有秩、啬夫和游缴,均以年长者担任,不参与实际行政,也没有俸禄,主要负责基层民事、诉讼和税务等。秦实行的是郡县制,到了汉朝逐渐演化成州、郡、县三级。州出现在汉武帝时期,最初是为实行监察而设置的,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派刺史监察各地官员的活动。刺史之名曾经多次变更,或称州牧或称刺史。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刺史的权力日重,州也逐渐成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延续下去。
人像灯(www.chuimin.cn)
汉朝的官僚制度 官僚制度主要包括选官制和考核制。秦的主要选官方式是依靠军公和客卿,这两种方式也为秦选拔了大量的文臣武将,他们为秦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汉承秦制,西汉建立之初的官吏主要来源也是依靠军功,许多朝廷和地方的官员都是军功贵族出身。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创立了以察举制为核心的选官制。察举制是由各地郡县举孝廉,到了中央后再由丞相、太常和光禄大夫考察审核。东汉时期的选官则由尚书台控制。察举制实施之初,各项考察制度比较严格,曾选拔了许多优秀人才。到了东汉末年,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政治黑暗,察举制也是流弊丛生。
铜马车
官员考核在汉朝也有一套较为严格的制度。主要包括“上计制”和籍贯限制制度。上计制是指地方州郡和诸侯国每年年终将辖地的治绩、户口和税收各项事务以书面的形式呈交中央,中央则以此对地方官员进行赏罚迁降等。另外,郡国所属的县也需将各地县治的情况上报郡国,内容较郡国的上计更为详尽。籍贯限制制度是指除了三辅地区之外,刺史、郡守、国相和县令等就任时需要回避本籍。东汉时期,这一政策的实施范围扩大到婚姻之家,甚至两州、三州之间的官员间接在对方户籍地任职都被禁止。
汉朝的监察制度 汉朝中央监察机关为御史大夫和御史府,后又设立丞相司职和司隶校尉。地方上则设有监御史、丞相史和刺史。丞相司职和司隶校尉始设于汉武帝时期,司隶校尉掌管监察百官和都城附近郡县的犯法者。秦朝在各郡设立监御使监察地方官吏,汉武帝时期,全国被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设刺史进行监察。刺史位卑而权重,便于中央管理,又可监察地方上官吏的各种违纪乱政行为。到了东汉末期,政府为镇压黄巾军,赋予刺史募兵之权,总揽一州事务,成为独霸一方的割据势力,以前的监察之职已不复存在,反而成为东汉后期封建割据势力的重要来源。
有关中国文明简史的文章
3政治制度唐袭隋规,沿用三省六部制,但有所发展。唐朝宰相制度有一些突出的特点,首先是宰相任命方面基本上都是任人唯贤,多从科举中的进士中选拔宰相。唐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沿袭隋朝,实行州县二级制,唐玄宗年间曾一度改州为郡。常举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到了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以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这从侧面反映了唐政府对科举制的逐步重视。......
2023-12-03
3思想文化竹林七贤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继先秦后思想勃发的第二个高峰时期,哲学、文学、艺术等均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玄学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思想潮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崇尚老庄的“玄学”。在文学史上,正始文学的主要代表是嵇康和阮籍。陶渊明雕像南朝文学晋宋之间文学发生了重要的转折,此后更追求艺术形式的华美。......
2023-12-03
7周朝的学术思想孔子画像砖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自由文化不仅对中国文明史影响深远,在世界文明中也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孔子及其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古文献整理家及儒家的创建者。孔子的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老子的哲学思想大概可分为三大部分:“道”、“有”与“无”、“无为”。从中可以看出墨子的思想分为五类,共十条纲领,兼爱和非攻是十条纲领的核心内容。......
2023-12-03
陶制骑兵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和在边境各地进行割据是导致整个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同时又是一个各族人民相互融合相互发展的重要契机。多个民族的相互融合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整个魏晋南北朝以少数民族的汉化为主要趋势而兼及南方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融合。少数民族内迁魏晋之际,在北方汉族人口锐减的情况下,少数民族的内迁形成高潮。......
2023-12-03
5文字艺术及宗教观念甲骨文1.文字相传仓颉是皇帝的下属官员。殷墟甲骨目前已出土了15万片左右,甲骨文大部分是占卜的记录,且其内容大部分与殷商王室相关,因此甲骨卜辞在很大程度上被当做殷代王室的档案。金文造字更为规范,且更正了甲骨文偏旁位置不定的缺点。据研究,这时已有确立绝对音高观念和十二律的可能。商朝的雕塑艺术十分发达,主要包括陶雕、骨雕、象牙雕、石雕、玉雕及青铜器。......
2023-12-03
第一章史前时期Chapter01人类最早的祖先可追溯至1972年在东非埃塞俄比亚的哈达发现的340万年前的一具被命名为露茜的类人猿遗骨。这些遗骨属于4个男性和1个女性,同露茜一样,这些人类祖先约5英尺高,直立行走,吃肉也吃水果。近来在亚洲的一些研究曾得出结论说中国内地的古人类进化自成一体,不是源自非洲。......
2023-12-03
4秦朝的边疆政策秦灭六国后,军队继续向前推进,占据了以前与楚、秦、燕等国已有密切的政治文化关系的诸多民族地区,并在那里设置了郡、县,为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疆域的奠定打下了基础。秦末战乱,匈奴趁机夺走了蒙恬收复的河南地,并占领了东北和西北大片领土,建立了东接朝鲜,西接月氏、氐羌的强大国家。通西南夷,开五尺道秦汉时期将居住于今云南、贵州、四川西部一带的少数民族统称为“西南夷”。......
2023-12-03
2春秋霸业的兴替周朝曲刃铜剑前770年,犬戎攻破镐京,平王迁都洛邑,进入春秋时期。由于王室无力统驭天下,到了春秋中期,大国诸侯相继而起,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争当诸侯霸主。此战使齐桓公和管仲认识到,仅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能达到称霸的目的的。宋国的霸主梦至此完全破灭,因其仁义,被列为春秋五霸之一。而对宋国的控制权的争夺,最终导致了这一冲突的全面激化。......
2023-12-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