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同情和友情:构成人类情感世界的三种伟大情感

同情和友情:构成人类情感世界的三种伟大情感

【摘要】:(二)同情和友情在作者看来,构成人类情感世界的是如下三类伟大情感:母爱和爱母之情,同情和友情,皈依之情。根于生命本真的同情心,存活在童心里,往往伴随童心的丧失而泯灭;属于人格美的同情心,则是心灵情感体验的结晶。同情的极致是友情:友情是朋友之间互动互助的情谊,它虽以同情心为其基础,但却不再是单纯施于弱者的怜悯,而是志同道合者的相互关怀。

(二)同情和友情

在作者看来,构成人类情感世界的是如下三类伟大情感:母爱和爱母之情,同情和友情,皈依之情。这三种情感虽都根于生命的本真,但前两种情感内涵属于人性范畴,而后一种情感内涵则带有神性色彩。就前两者而论,所反映的人性范畴也不相同:前者是人性的自然属性(以血缘关系为其基础),后者则是人性的社会属性(以社会人际关系为其基础)。她基于上述观点,对同情和友情作出深刻阐释:

(1)同情是对弱者痛苦心灵的怜悯和爱,它因体现人道主义精神和生命的本真而具有圣洁、庄严的品格

她说:“人生不止欢乐滑稽一方面,病患与别离,只是带着酸汁的快乐之果。沉静的悲哀里,含有无限的庄严。”这所谓病患与别离者的快乐,便源于同情者的扶持慰藉。所以,她把同情心的养成视为人格修养的必需目标,要求从小朋友做起,以“一朵鲜花,一张画片,一句温和的慰语,一回殷勤的访问,甚至于一瞥哀怜的眼光”,向世间那些“痛苦的心灵”奉献自己所能做到的“同情与怜念”。她说:“莫道万里外的怜悯牵萦,没有用处,‘以伟大思想养汝精神’!日后帮助你们建立大事业的同情心,便是从这零碎的怜念中练达出来的。”(以上引文均见《寄小读者·通讯十五》)

(2)根于生命本真的同情心,存活在童心里,往往伴随童心的丧失而泯灭;属于人格美的同情心,则是心灵情感体验的结晶。(www.chuimin.cn)

她称后者为“‘施于人’之道”,说病患和痛苦的体验使她获得了这“‘施于人’之道”:“病中看到人所施于我,病后我知何以施于人”(《寄小读者·通讯十九》)。她呼唤童心的回归,为丧失童贞时代的同情心而悲哀,说:“我小时曾为一头折足的蟋蟀流泪,为一只受伤的黄雀呜咽:我小时明白一切生命,在造物者眼中是一般大小的;我小时未曾做过不仁爱的事情,但如今堕落了……”(《寄小读者·通讯二》)

(3)同情的极致是友情:友情是朋友之间互动互助的情谊,它虽以同情心为其基础,但却不再是单纯施于弱者的怜悯,而是志同道合者的相互关怀。

她认为友情凝成的友谊在心灵上的感应是“快乐”、“慰安”、“奋兴”、“联结”。所谓快乐,是指它可以填补心灵寂寞,而“‘寂寞’——心灵上的孤独,才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东西”;所谓慰安,是指它对心灵的匡护——“当你的心帆飘流于‘理’‘欲’的三叉江口,波涛汹涌,礁石嶙峋,你要寻望你的朋友的一点隐射的灵光,来照临,来指引”,当你的心灵“走失于空山荒野之中,风吹雨打,四顾茫茫,忽然有你的朋友,开启了‘同情’的柴扉,延请你进入他‘爱’的茅庐,卸去你劳苦的蓑衣,拭去你脸上的泪雨,而把你推坐在‘友情’的温暖炉火之前”;所谓奋兴,是指它所蕴涵的道义性原则——“友谊是宁神药,是兴奋剂”,“使你堕落,消沉的,不是你的好朋友”,“同时也要警惕,你是否在使你的朋友奋兴,向上”;所谓联结,是指它的凝聚力和弥合力,它可以“不分国籍,不限年龄,不拘性别的”将“理想相同,兴趣相近,意气相投的人”,“很坚固的联结在一起”,为“崇高理想的实现,艰巨事业的创立,伟大艺术的产生”,而“共同努力,相互切磋”,还能使各种不同性格弥合无间,“如同琴瑟上不同的弦子,和谐合奏”,“发出天乐般悦耳的共鸣”(以上引文均见《再寄小读者·通讯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