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指导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指导

【摘要】: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具有重要的教学论功能,而这些功能也只有在化学教学活动中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化学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前提,化学实验能生动、直观地展示化学现象,以特殊的魅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化学实验的这种激趣功能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化学知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操作兴趣是指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来获得化学实验现象所产生的兴趣。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具有重要的教学论功能,而这些功能也只有在化学教学活动中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

(1)化学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前提,化学实验能生动、直观地展示化学现象,以特殊的魅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化学实验的这种激趣功能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化学知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新课程理念下,这种激趣功能应由激发学生积极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索学习、由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和求异创新。

按照水平高低,可将化学学习兴趣分成“感知兴趣”、“操作兴趣”、“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四种水平。

感知兴趣是指学生通过感知教师演示实验的现象和观察各种实验仪器、装置而产生的一种兴趣。这种兴趣使很多学生对化学学习有较高的积极性,尤其是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时更是如此。这种兴趣属于直接兴趣,在化学教学中不够稳定和持久。教师应注意将学生的注意力从他们感兴趣的变化和现象引导到明确学习目的,逐步深入地观察、分析变化产生的内在原因,掌握有关基本概念、理论和元素化合物知识上,使直接兴趣逐步向间接兴趣转化。

操作兴趣是指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来获得化学实验现象所产生的兴趣。它比感知兴趣的水平高一级,不仅仅满足于观察实验现象,更希望亲自动手操作,即使是简单的试管实验,也会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这种兴趣还是属于直接兴趣,只要把给定实验做出来,兴趣就得到满足。

探究兴趣是指学生通过探究物质及其变化产生的原因和规律而形成的一种兴趣。处于这种兴趣水平的学生不再满足于做一做,而是要探究引起某种变化的原因,或对日常生活、现实社会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科学解释和说明。这种兴趣不仅成为学习化学的重要动机,而且也成为学生形成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它比前两种兴趣水平更高,属于间接兴趣,具有稳定、持久的特点,是促进学生形成较高科学素养的最基本的动力。(www.chuimin.cn)

创造兴趣是指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进行一些创造性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兴趣。这种兴趣是化学学习兴趣的最高水平,是推动学生形成较高科学素养的最强劲动力。

四种水平的学习兴趣逐级上升,之间互为基础与发展的关系。教师在鼓励学生感知兴趣和操作兴趣的同时,还要积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善于利用丰富生动有趣的实验现象。实验内容的选题既要围绕教学主题,又不拘一格,与教材内容联系密切的生活、生产、自然的有关现象都可以编拟成实验课题,让“实验本身多说话”。

(2)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景

知识具有情景性。情景是指能够激发起人们情感的景物。所谓化学教学情景就是指在化学教学中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各种景物。创设化学教学情景的手段有很多,如化学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影像资料等,化学实验是其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

(3)化学实验是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途径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强化科学探究意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达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整合,体现教育育人的本质。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教学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体验,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通过实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批判意识、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实验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