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为政治发展目标的和谐社会论显然,就构造社会和谐的国家角色来看,就是采用政治的办法化解社会冲突、凝聚社会共识,为改革和发展提供稳定和谐的政治基础。这种政治办法就是“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个层次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79]。......
2025-09-30
导 论 社会和谐与“博弈—结构功能主义”
2025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自此以后,“和谐社会”日益成为热门词语,相关研究层出不穷;落实在党的文献之中,相关的论述也不在少数。
2025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全面分析了形势和任务,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中国共产党章程》号召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关的主要内容为:“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坚决打击各种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危害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犯罪活动和犯罪分子,保持社会长期稳定。”
以上论述表明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对一种社会状态的描述,和谐社会意味着社会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之中:“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且在这里“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党在行动原则和做法上,无疑将利益及其协调问题放在了核心位置上。无论是“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原则的确立,还是对“民生”问题的强调,无疑都围绕利益及其协调问题展开。(https://www.chuimin.cn)
不过,利益及其协调问题,仍然需要从被意识形态所建构的两个逻辑来展开。这两个逻辑是稳定逻辑和和谐逻辑。稳定逻辑所针对的主要是敌我矛盾;而和谐逻辑所针对的则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之所以说这两个逻辑具有一定的建构性,是因为遵循不同的意识形态,人民内部矛盾可以被判定为敌我矛盾,敌我矛盾也可以转化为人民内部矛盾。它们之间的界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稳定逻辑和和谐逻辑都有社会控制的功能,稳定逻辑是和谐逻辑的基础,和谐逻辑又反过来为稳定逻辑提供一层保护膜,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避免轻易地动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及法律中的打击性工具。
有关社会和谐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实现机制尚缺乏明确的论述,不过,我们还是能够从不少会议文献中获得一些重要的启示。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报告对国际国内形势进行了判定,认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这给我国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与此同时,我国的形势是:“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
我们完全可以将和谐社会与五大建设融合起来加以理解,也就是说,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良性运行、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解决利益问题,更好地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
当然,这些涉及的领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彼此的逻辑联系,以及它们与社会和谐的关系,仍有待进一步的理论探讨。本书尝试围绕这些关系展开探讨,通过理论模型的构建和经验现象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来阐明社会和谐机制问题。
相关文章
(一)作为政治发展目标的和谐社会论显然,就构造社会和谐的国家角色来看,就是采用政治的办法化解社会冲突、凝聚社会共识,为改革和发展提供稳定和谐的政治基础。这种政治办法就是“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个层次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79]。......
2025-09-30
(一)民主与社会和谐的经典论述追求社会和谐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1.马克思主义关于消除社会冲突根源,构建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路。这主要以马克思本人为代表,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思想,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激烈冲突的社会根源在于私有财产制度。马克思设想的拥有社会共识与和谐状态的是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2025-09-30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弘扬人文精神,必须以马克思主义阐发的人文精神理论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重视道德建设,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共同发展,强化创新理念,建立和谐人格。弘扬人文精神,不仅有利于协调和改善社会成员的相互关系,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人们自身的和谐。当前,应该弘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联系的、与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相适应的人文精神。......
2025-09-30
(一)和谐社会:概念本质与现代性核心难题1.和谐社会:传统与概念。这种惊人发展速度使得现代经济制度与传统自然经济泾渭分明,与此类同,社会和谐的制度化构造及其概念本质在现代社会也是与传统截然不同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决议,是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关键时期提出来的,这一理念既具有中国文化的独特渊源,更是发展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扩展现代性的普遍性难题。......
2025-09-30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如果一个人做不到孝悌,那么他的其他品德都是可以怀疑的。孝悌是保持和谐家庭的根本,也是社会和谐的根本。一个人孝不孝,不在于金钱财物上,主要在态度上。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毁身敬孝是一种不孝行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悌观念,决没有此意。如今年轻的一代,大多数是独生子,独生子的社会问题之一就是淡化了我国传统中的“孝悌”,以为父母生我养我天经地义,被人服侍天经地义。......
2025-09-29
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大学校园是和谐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直接向和谐社会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大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舞台,[14]和谐校园的建设由此得以确立和发展。这种情况不仅破坏了校园秩序,不利于校园稳定,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2025-09-29
(一)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不和谐改革开放30年,是近代以来我国持续稳定推进现代化建设最有成效的30年。我国是一个具有“不患寡而患不均”文化传统的国家,收入差距过大,加上社会上腐败现象蔓延等,必然造成广大群众的不公平感加剧。经验证明,贫富差距悬殊和不公平感的累积会导致一系列消极的社会后果,极易诱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和谐。他们在改革中承担了最大的成本,而且持续承受更多的社会剥夺。......
2025-09-30
民族国家与这些超国家主体的互动中同样存在一个世界结构,这个世界结构制约了行动者的活动。因此,本书通过对气候暖化案例的分析,讨论国际社会中的结构性力量,就是要区分这两种不同的结构类型。这种逆反性双层世界结构,塑造了国际社会中各国之间互动的本质。国际社会各国之间不仅物质权力不对等,话语权力也是非对称的。处于这样的世界结构下,民族国家也有一个被社会化的过程。......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