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如何分离焦虑障碍治愈

如何分离焦虑障碍治愈

【摘要】:分离焦虑症的病因各不相同。分离焦虑症与纠结的家庭关系密切相关。女孩似乎比男孩更容易患上分离焦虑症,但有些研究却并未发现性别差异。分离焦虑症常见于儿童与成年人中。成年人出现的逃避相关情境症状也被列入到分离焦虑症的诊断标准中,比如逃避上班。分离焦虑症儿童常见于女孩中,出现在青春期前,并且大多来自于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此外,在诊断分离焦虑症时,一定要确定儿童是否非常害怕与依恋对象分离。

分离焦虑障碍是儿童最常见的焦虑障碍。估计有4%~10%的儿童会在不同发展阶段出现分离焦虑的症状(Mash&Wolfe,2010)。大概有1/3的来访者会持续到成年期(Shear,Jin,Ruscio,Walters&Kessler,2006)。

障碍的描述

分离焦虑症最本质的特征是:当离开家或离开主要依恋的对象时,表现出过度的痛苦。此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担心照顾者会受到伤害;不愿意或拒绝上学;不愿意或拒绝与照顾者分离;害怕独处;经常抱怨身体出现状况(如头痛、胃痛、恶心或呕吐)。分离焦虑症儿童很难入睡,他们害怕睡觉,并要求有人在一旁陪护,才能入睡。来访者还会经常做噩梦,并试图睡在父母的床上。DSM-IV-TR认为满足上述三项或以上的症状,并且这种症状至少持续4周,同时要求在18岁以前初发,才能诊断为分离焦虑障碍。

分离焦虑症儿童会在公众场合缠着父母。他们经常会因为身体稍有不适就去学校的卫生所,或者要求给家里打电话,并要求父母将他们带回家(Popper&Gherardi,1996)。随着儿童发展的成熟,这些症状也会随之变化。对年龄较大的儿童而言,最常见的症状就是旷课或者出现身体不适。分离焦虑症儿童也会常常出现其他焦虑症症状,并会经常报告许多具体的恐惧,同时也会体验到伤心和没人爱的感受。心境障碍、品行障碍、冲动控制障碍以及ADHD常常伴随分离焦虑症(Shear et al.,2006)。这些儿童特别害怕走丢(Albano,Chorpita&Barlow,2003)。同时,他们也容易产生沟通障碍和不愿意上学等问题。

分离焦虑症的病因各不相同。在有些案例中,来访者是由于经历了重大的压力事件而突然产生分离焦虑,比如面临重大的丧失、与深爱的人分离或者暴露在危险中。也有些分离焦虑症是由来访者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不安全依恋关系造成的,还有些是因为父母过于宠爱儿童而造成的(Hudson&Rapee,2001)。分离焦虑症与纠结的家庭关系密切相关。与其他类型的儿童障碍一样,需要深入分析障碍产生的背景及人际关系因素才能对障碍进行诊断,进而制订相应的治疗计划。Kendall、Aschenbrand以及Hudson(2003)建议对家庭成员分别进行结构性访谈来确定分离焦虑症的严重程度和初发时间。

女孩似乎比男孩更容易患上分离焦虑症,但有些研究却并未发现性别差异。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这种障碍常常导致他们拒绝上学(Albano et al.,2003)。分离焦虑症常见于儿童与成年人中。成年人出现的逃避相关情境症状也被列入到分离焦虑症的诊断标准中,比如逃避上班。

典型的来访者特征

Popper与Gherardi(1996)认为,分离焦虑症患病的高峰期是在青春期以前。他们也认为这种障碍与要求来访者不断走向独立和家庭关系变化的共同作用有关。Albano及其同事(2003)认为,来访者主要是在5~6岁第一次进入学校时出现分离焦虑症的相关症状。这种障碍的初发常常很微妙,比如儿童会由于身体不适或做了噩梦而提出与父母身体亲近的无理要求。而父母也常常允许儿童留在自己的身边,从而不知不觉地强化了儿童这种害怕分离的行为。来访者的压力也会恶化症状,并且如果没有对障碍进行及早处理,分离焦虑症会发展成慢性焦虑障碍。分离焦虑症儿童在青春期患上其他焦虑症的风险会增大(Aschenbrand,Kendall,Webb,Safford&Flannery-Schroeder,2003)。早发性分离焦虑症似乎也预示着在成年期有患上惊恐障碍的可能。

分离焦虑症儿童由于经常旷课,有时也会出现学业和社交问题,同样也会导致来访者不喜欢与其他儿童相处。对分离的害怕会阻碍他们参加一些社会性活动(如在朋友家过夜),进而影响他们的同伴关系。

分离焦虑症儿童的母亲比较容易出现焦虑症和抑郁症。这种障碍与社会经济地位低和父母受教育水平低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Paniagua(2001)认为,由于缺少对文化背景的了解和临床治疗师个人的偏见,常常会忽视或误诊不同肤色儿童的内源性障碍,但研究还是发现白人家庭的儿童似乎更容易出现分离焦虑症。

评估

在治疗儿童焦虑障碍的过程中,治疗师必须评估哪个重要人物对他们的焦虑产生了影响,并要评估是在何种程度上加重或减轻了他们的焦虑。治疗师有必要详尽评估儿童日常生活中的焦虑和回避行为,同时也有必要观察儿童与父母的关系。斯宾斯儿童焦虑量表中的“分离焦虑症”分量表(Spence,1997,1998;Spence,Barrett&Turner,2003)包括44项评估,可将分离焦虑症与广泛性焦虑症、社交恐惧症、强迫症、恐慌症以及对身体伤害的恐惧进行区别。

治疗师同时也应重视将分离焦虑症与拒学症区分来。75%~80%拒绝上学的儿童也会体验到分离焦虑,但这两类群体有各自特征(Coleman&Webber,2002)。分离焦虑症儿童常见于女孩中,出现在青春期前,并且大多来自于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此外,在诊断分离焦虑症时,一定要确定儿童是否非常害怕与依恋对象分离。而对于拒学症而言,儿童更可能对某种与学校环境相关的具体情境感到焦虑和害怕(Coleman&Webber,2002)。

首选治疗师的特征

治疗师与分离焦虑儿童工作时,首先应建立信任和融洽的咨询关系。不管来访者来自何处都要真诚接纳,同时要灵活地调整治疗项目用以满足幼儿的个性化需求。治疗师应采取适宜的社交技能、自我对话和行为。治疗师也有责任为来访者布置家庭作业、创造练习情境以及让来访者有内在真实的体验。同时,治疗师也应该擅长家庭咨询,并能为父母提供相关训练和反馈,因为来访者的父母经常会过度焦虑。(www.chuimin.cn)

总的来说,文献资料表明父母参与儿童精神障碍的治疗一般是能促进治疗效果的(Kendall et al.,2003)。但是,最近的研究却发现父母参与过度与焦虑有密切关系。因而,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父母多大程度的参与会促进分离焦虑症的治疗,而多大程度的参与会阻碍治疗(Barrett&Shortt,2003;Hudson&Rapee,2001)。因此,治疗师是决定父母是否参与儿童治疗的关键人物。治疗师须明确自己的这种角色,同时也必须充满自信。如果治疗师表现出任何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性,那么儿童和父母都不会接纳任何他们需要的情感支持来面对分离。

干预策略

分离焦虑可依据避性反应来进行划分,一般来访者是害怕与主要照顾者分离,但是偶尔也会害怕社交和学校情境。经典条件反射与害怕和恐惧有关,通过逐步暴露疗法来面对害怕的情境能够消退来访者的害怕心理。研究表明,逐步暴露疗法能够有效地治疗恐惧症(Evans et al.,2005)。只有少量的文献资料研究分离焦虑症的治疗效果,但是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认知行为疗法是治疗儿童焦虑症的有效方法。因而,在治疗分离焦虑症的过程中几乎都会采用认知行为疗法。

研究证明,“逮猫模式”(coping cat model)对2/3的分离焦虑症来访者是有效的。这种模式是由Kendall创设的一种手册治疗方法。这种治疗方法除了对分离焦虑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外,对一些共病症状也有效果。“逮猫模式”是一种多元治疗项目,包括教育、认知、情感、行为、社会、父母、家庭等因素。认知行为疗法是建立在治疗联盟基础上的,同时当来访者表现出焦虑、过度焦虑或者因焦虑而产生自言自语行为时,认知行为疗法应提供相关的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采用放松技术来减少来访者的焦虑,同时也会采用行为技能。认知行为疗法的关键是采用逐步暴露疗法,让来访者真实地体验焦虑的压力,并对其进行管理。一般来说,治疗的第一个阶段是认知教育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暴露治疗阶段。

治疗师会告诉儿童来访者,他们产生一些焦虑也是正常的。儿童通过学习来了解他们自己的认知过程,形成自己的应对技能,并能够预知自己的害怕情绪,从而采用必要的回避措施。儿童来访者在咨询室对所学的应对技能进行第一次练习,并在咨询以外的环境进行再次练习。有效的应对技能能够促进儿童自信心的发展。

如果来访者面临的是入学问题,并且症状持续的时间也不长,那么让儿童重返校园就可治愈来访者的症状。如果来访者的症状是慢性的,比如长时间旷课,多次在学校进行咨询,或在学校出现严重的问题,那么来访者就需要进行其他的治疗。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咨询师也应参与到治疗计划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并通过“逐步接近奖赏法”来让来访者重返校园或课堂。比如带儿童到学校周边环境、校门口,然后到教室,最后慢慢地延长儿童在校的时间。当儿童重返校园后,除了要继续进行学校咨询外,还应该采取个体治疗和家庭治疗方式来处理来访者潜在的焦虑。因为这种潜在的焦虑可能会一直持续,或者向其他的症状转化,甚至有可能影响家庭中其他儿童。

当家庭关系造成了分离焦虑症,或者父母的焦虑、抑郁造成儿童焦虑行为时,那么家庭疗法便是治疗计划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患分离焦虑症的父母自身可能也非常依恋儿童或者自身在情感方面就不成熟。针对这类来访者,家庭治疗的目标可能是在家庭子群体之间重新建立适宜的层次结构和界限。

在1996年,首次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了父母参与的认知行为疗法对儿童焦虑的效用。家庭焦虑管理训练包括培养父母处理自身焦虑的应对技能和采用应急管理对父母进行培训,同时也为父母提供问题解决和交流的技能(Barrett&Shortt,2003)。通过治疗,88%的来访者摆脱了焦虑,并且在治疗后的5~7年仍然有效果。来访者的年龄和性别在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父母参与的认知行为疗法对年幼儿童(7~10岁)和女孩更有效,而个体治疗与焦虑管理训练对年长儿童和男孩更有效。对于病情严重的来访者,如果父母与儿童自身不能成功进行分离,那么只能采用住院治疗来强迫他们进行分离。

放松技术与契约式的逐步改善法对治疗分离焦虑具有良好的效果,同时也会采用团体疗法进行治疗,但是目前还没有特别研究团体疗法对分离焦虑症的治疗效果。

分离焦虑症也可采用药物疗法治疗,但目前还没有对药物疗法对儿童分离焦虑症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在写这本书时,正在进行关于“逮猫治疗”(coping cat treatment,CBT)(认知行为疗法的一种方案)结合舍曲林(左洛复)的治疗效果与安慰剂治疗效果的对比研究。这项研究将会包括来自六个不同地区的综合数据。

预后

Kendall及其同事(2003)认为:采用“逮猫方案”(coping cat program)治疗分离焦虑症,65%~75%的来访者都能恢复或能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出现症状。剩下25%~35%的来访者大多数是年长儿童,这类儿童病情一般比较复杂,同时还有共病障碍。

很多患有各种焦虑症的成人大多数在儿童期曾患有分离焦虑症。研究也表明,分离焦虑症是其他焦虑症的初期形式,特别是广场恐惧症和恐慌症的初期形式(Evans et al.,2005)。分离焦虑症儿童也很有可能在儿童期产生心境焦虑障碍(Evans et al.,2005)和与物质相关的障碍。儿童期的分离焦虑症通常会持续到成年期并会影响来访者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