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的一天,宋某精神恍惚地来到人民法院立案大厅,立案法官安抚好老人家的情绪后,老人诉说了自己的遭遇。2004年,宋某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以索要赡养费为由将儿子宋乙告上法庭,人民法院支持了宋某的诉讼请求,现判决已生效,但宋乙由于种种原因未履行,赡养费问题至今没有解决,宋某又来到了人民法院,准备以新的理由继续状告儿子宋乙。......
2023-12-01
调解,是指在第三方主持下,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及社会公德为依据,对纠纷双方进行劝说,促使他们互相谅解,进行协商,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纷争的活动。它可以分为诉讼调解与非诉讼调解两大类。诉讼调解又称法院调解,是指在法官的主持下,各方当事人自愿就各种权益争议平等协商,达成协议,并由法院监督执行,从而解决纠纷的活动。非诉讼调解是一种多元化的调解方式,是指双方或多方当事人之间发生纠纷,在中立的第三人主持下,通过说理沟通,协商一致,解决纠纷的行为和止争的方式。
一、调解的功能
调解作为一种纠纷解决的有效方式,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关键在于它在调整社会关系中有着特殊的功能。主要有:
(一)和谐功能
调解的和谐功能,在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只要当事人一旦发生纠纷,乡里、邻里、家庭等都会以“让为贤,和为贵"等处世哲学进行协调,从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达到和谐的目的。至今,调解的和谐功能仍然在调处各类纠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保护功能
调解尽管以和为贵,以息讼为目的,但在整个调处过程中,自然贯穿着是非分明、扶持正义的伦理道德。只要是合法、合理的权利,总是能够得到保护的。侵害他人权利的一方也会在调解中认错,并承担一定的责任。让步息讼,接受调解,正是案件当事人为保护自己利益的一种策略。所以,无论是非诉讼调解还是诉讼调解,其价值都包含公平和正义,只是其内容和表现形式各有侧重。
(三)教育功能
任何一件纠纷的调解过程中,都是一个沟通当事人之间的心理,融洽双方感情的过程,并将法律、政策、伦理道德等融在沟通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教育于调解之中。在一定意义上说,一件案件的调解过程,就是一个教育与受教育的过程。诉讼调解是这样,非诉讼调解也是这样。
(四)示范功能
调解绝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的沉淀和传统中的事实,且传统并不意味着腐朽和保守。中国的调解传统对秩序和稳定的追求和优先考虑,对后人有着深刻启迪和示范作用。每一件纠纷从发生到通过调解得以解决,在一定意义上说,对后人都是一面镜子,它比说教有着更直观、更有效的示范作用。这也是调解得以盛行和延续的原因之一。
二、调解的优势作用
诉讼调解与判决相比,其优势表现为:
(一)内容包容性
由于调解强调充分发挥当事人的主观能动性,法官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愿,使诉讼更为人性化。在调解过程中,对案件的事实和是非,无需像判决那样搞得一清二楚,水落石出,允许含糊一些;对一些争议尚无明显可对照的法律、法规、政策,一时难以定夺的,也可不必强求明确,可以妥协寻求双赢结果。
(二)程序灵活性
由于调解贯穿于民事诉讼的始终,调解启动比较灵活,既可由当事人申请,也可由法院依职权提起,经当事人同意进行。在调解过程中不必像判决案件那样程序严格,可采用简便、快捷的方式,且强调当事人协调沟通,双方的对抗性可以大大降低,甚至清除。尤其是一些婚姻家庭成员之间的纠纷案件,程序更为灵活、简便,效果更为明显。
(三)效益快捷性
公正与效率是司法永恒的主题。调解是探索这一主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有人认为,调解总是以损害一方权利为代价,效率虽高,但不公正。这种理解其实是误解。只有当事人自己最清楚纠纷的真相和它的利益所在,所以,他们自愿选择的处理结果应当说是最符合他们的利益需求的,也最接近当事人追求的实体公正。实践证明,诉讼调解的过程,就是当事人平衡利益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笔者赞同这样的观点。(www.chuimin.cn)
(四)成本低耗性
由于调解案件程序比较灵活、简便,且效率较高,有的案件半个小时或一二个小时就能成功结案。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当事人的讼累,降低诉讼成本,尤其是一些外地案件,当事人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费用。同时,法院也可以大大节省审判资源。
(五)执行自觉性
实践证明,凡调解结案的案件,当事人对协议内容兑现的自觉性要远远高于判决结案的案件,不少调解案件当事人还能当场兑现,真正做到了案结事了。因为调解的结果是当事人本人所认可和承诺的,而判决是法院强制作出的,故前者当事人一般没有抵触情绪,更易为当事人所接受和自动履行。
三、调解的历史沿革
诉讼调解是民事诉讼的重要制度,是人民司法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人民法院的一种结案方式,是人民法官的职责,不仅在国内被誉为“政法工作的第一防线",而且还在国际上被誉为解决民间纠纷的“美好制度"、服务于社会的“东方经验"。诉讼调解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一)“无讼"传统文化的影响
诉讼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取决于一个社会的诉讼制度和人的诉讼行为,并与该社会的历史传统、文化传统和社会成员的心理、生活方式等因素息息相关。“无讼"的直接含义是没有或不需要诉讼,引申为一个社会因没有纠纷和犯罪而不需要法律,或虽有法律而搁置不用,即所谓“刑措"。“无讼"已成为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法律文化的重要特征和最高的价值理想,也一直是执政者追求的目标。
在一向以身份为纽带,以诉讼为耻辱的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们的浅意识里充满了服从性。孔子说过:“听讼,吾犹人也,必使无讼乎。"因此一旦发生纠纷,人们不愿也不敢诉讼,自然会选择一种既能解决纠纷又能不触犯法条,维持和谐的纠纷解决机制,调解自然是良方,能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因为调解贯穿了息讼、无讼、和谐的精神,也符合当事人的意愿。调解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有了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
(二)诉讼调解的三个阶段
中国的诉讼调解自“马锡五审判方式"创立以来,一直比较受重视,概括起来经历了三个阶段:
1.调解为主阶段。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民事诉讼法律及其相关司法解释都规定了调解的原则。尤其是1955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我们解决民事案件还是马青天那一套好,调查研究,调解为主,就地解决。"这就是当时指导民事审判工作的“十二字方针",并贯彻在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工作中。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初期,人民法院绝大多数的民事案件,在判决前都进行调解,调解是审理民事案件的必经程序。1964年,遵照毛泽东同志依靠人民群众办案的指导思想,又把“十二字方针"发展为“依靠群众,调查研究,就地解决,调解为主"的“十六字方针”。这期间法院的调解工作卓有成效,备受人民群众的欢迎。
2.着重调解阶段。1979年9月,我国的立法机关开始起草《民事诉讼法》,从如何保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入手,对“调解为主"的原则进行了反思和检讨。调解为主意味着调解是必经程序,出现了强制调解,久调不决的现象。在1982年我国颁布的第一部《民事诉讼法》(试行)将原来民事审判调解为主的方针和原则,修改为“着重调解"的原则。但由于实践的惯性,二者的实际区别并不明显。
3.自愿、合法调解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维权意识的增强,再加上西方法治文化的传入,理论界和实务界再次对调解制度进行了探讨。在1991年修改《民事诉讼法》的立法座谈会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后立法确立了“自愿、合法的原则"。由于立法的改变,理论界的导向,加上各级人民法院开展审判方式的改革,推行“一步到庭",强化一审案件的当庭宣判率,使全国一审民商事案件的调解率逐年下降。
2004年12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在全国高级法院院长工作会议上提出,各级人民法院尤其是基层人民法院要坚持“能调则调,当判则判,判调结合"的原则,尽量通过诉讼调解达到平息纠纷的目的。他强调要依法处理各种纠纷案件,做到定纷止争,案结事了,最后达到化干戈为玉帛的效果,这是对司法能力的考验,也是检验民事司法活动的重要标准。要注重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法官审理案件不但要正确适用法律,做到程序合法、实体公正,更重要的是要尽可能地让当事人无论输赢都心服口服。
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阐明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实现富国强民、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是我们党坚持不懈的奋斗目标。人民法院通过审理各类案件,定纷止争,维护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司法调解以其在化解矛盾方面具有的独特作用,必将在法院未来的审判工作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撰稿人:龙呈德 院长
刘 勇 调研室主任
有关基层法院调解艺术的文章
2005年7月的一天,宋某精神恍惚地来到人民法院立案大厅,立案法官安抚好老人家的情绪后,老人诉说了自己的遭遇。2004年,宋某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以索要赡养费为由将儿子宋乙告上法庭,人民法院支持了宋某的诉讼请求,现判决已生效,但宋乙由于种种原因未履行,赡养费问题至今没有解决,宋某又来到了人民法院,准备以新的理由继续状告儿子宋乙。......
2023-12-01
被告:刘某,女,52岁,无职业。谁知刚一进屋,刘某家养的小狗就扑了上来,咬伤了张某的右脚。张某想自己好心好意来送衣服,到头来却被刘某家的狗咬伤,觉得诊疗费应由刘某支付。法官首先告诉张某,这起纠纷她应当承担主要责任。因为,刘某为自己的爱犬办理了饲养手续,且将狗关在家里,尽到了一定的管理义务。张某是在刘某家中没人的情况下进到屋里被狗咬伤的。......
2023-12-01
调解作为一种诉讼制度,对法院而言,有利于提高案件审理质量和审判效率,有利于贯彻“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指导方针,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当事人而言,充分体现了私法自治和民事诉讼的处分原则,有利于当事人自觉、自愿、主动履行生效裁判。正是基于此,我们高度重视调解工作,坚持遵循能调则调的调解原则,依法拓宽调解范围,不断总结完善调解方法,切实提高了调解质量和效率。一、调解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
2023-12-01
原告张某诉被告曲某等15起离婚纠纷案距离2004年春节只剩3天的时候,我院的婚姻家事主审法官接收了15起离婚案件。根据多年的审判经验,法官认为春节前夕,是做当事人工作的最佳时机。因此,法官决定组织当事人集中调解。主审法官把握调解时机,并采用了“集中调解法”和“情感触动法”对这些案件进行调解。其作用是15起案件的当事人相互影响,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谈话后,有14起案件的原告当即撤回了离婚诉讼。......
2023-12-01
2005年3月4日上午10时,崔某雇用拉矿石的农用车,途经姜某东院墙外马路时,为躲避一辆“三轮车”而冲下柏油路,并把姜某东院墙外的土地轧了一道深沟。崔某知道此事后,立刻赶到现场,让姜某把木头拿开,可不管怎么说,姜某就是不把木头拿开。崔某一怒之下,诉至人民法院。立案法官预感到事态有扩大的趋势,如果不及时处理,当事人之间的矛盾有可能激化,遂偕同原告崔某赶到事发现场。......
2023-12-01
被告:刘某,男,49岁,黑龙江省大庆市某村农民。原告王某与被告刘某于1980年12月28日登记结婚,婚后初期感情较好,生育1男1女两个子女,长女已成家,长子17岁。自此之后,刘某对王某无端挑剔,经常找茬对其辱骂或殴打。一次王某因不堪忍受刘某的殴打,离家躲避达2个多月。后王某诉至人民法院要求与刘某离婚。刘某不同意离婚。婆媳矛盾,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家庭矛盾。......
2023-12-01
被告:刘某,男,40岁,黑龙江省大庆市某公司职员。王某忍无可忍下,起诉到人民法院要求离婚。本案的主审法官针对案情,准确地利用“八互”中的互帮原则,来教育双方当事人如何处理夫妻关系,如何帮助有错误的一方改正不良嗜好。双方当事人欣然接受了法官的建议,重归于好,原告也撤回了起诉。我们通过对周总理的“八互”原则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在审判实践中,找到许多能够促成离婚案件当事人和好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2023-12-01
原告江甲诉被告江乙房屋宅基地纠纷案原告:江甲,女,36岁,黑龙江省大庆市某村农民。被告:江乙,男,33岁,黑龙江省大庆市某村农民。原告江甲与被告江乙系姐弟。1991年某村村委会分配给姐弟宅基地28m2 ,江乙结婚后,江甲仍未出嫁与江乙同住在父母建的老房子里。......
2023-12-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