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韩信分析形势,揭示成语故事《匹夫之勇》

韩信分析形势,揭示成语故事《匹夫之勇》

【摘要】:他一心企图向东进展,消灭主要的对手项羽,统一全国,以成他刘家天下。他拜韩信为大将之后,首先请韩信分析形式,提出军事计划来。上述故事中,韩信所说的“匹夫之勇”是一句成语,比喻不用智谋、不顾全局成败,单凭个人勇气行事的行为。“匹夫之勇”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孟子》一书中。

韩信是我国古代的大军事家。起初,在项羽部下没有被重用便改投刘邦,经过萧何的竭力推荐,刘邦就拜他为大将军。那时,秦朝刚亡,局势未定,刘邦封得的汉中等地方,既狭小又偏僻,难于发展。刘邦自封的长江中、下游和淮河一带,占地九郡,却是既广又富的地方。其他将领也多对项羽不满,而意见最大,最不服气的当然是刘邦。他一心企图向东进展,消灭主要的对手项羽,统一全国,以成他刘家天下。

他拜韩信为大将之后,首先请韩信分析形式,提出军事计划来。 据《史记》载,当时韩信直截了当地对刘邦说:“目前,争夺天下的主要对象,不就是项羽吗?”刘邦说:“是啊。”韩信便反问道:“你认为自己在勇、仁、强各方面比项羽如何?”刘邦沉默不答,好半天才说:“我都不如他,。”韩信起身拜了两拜说:“不错,我也觉得您不如他。不过,我在他部下服务过,相当了解他。项羽这个人,勇是够勇的,一声呼喝可压倒几千人。但是,他不善于任用贤能的将领,他这种勇,只好算是‘匹夫之勇’!说到仁,项羽对人也还比较关心,然而也只能略施小恩小慧,不能顾及大体。而且分封地盘不公,诸侯都有意见;军队扰害地方,百姓怨恨在心。人们并没有向着他,不过怕他一时的威势而已。所以,他目前虽然强,其实很快就会弱的。您只要处处跟他相反,自能受到拥护,转弱为胜,取得胜利。……”

刘邦听了韩信的这一番话,非常高兴,就按照他的办法向东进军,后来终于打败项羽,完成了统一,建立了汉朝。 

上述故事中,韩信所说的“匹夫之勇”是一句成语,比喻不用智谋不顾全局成败,单凭个人勇气行事行为

匹夫之勇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孟子》一书中。“匹夫”这个词,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专指普通平民男子,而匹夫之勇这个成语带有贬义的色彩,意思是逞强斗狠、不计后果地蛮干。据《孟子·梁惠王下》记载,有一次齐宣王对孟子说:“我有个毛病就是喜欢‘勇’”。孟子听了这话后心想:“人君不可无勇”。“勇”并不是坏毛病,问题在于如何正确地看待“勇”,于是便回答说:“勇,有小勇、大勇之别,希望大王不要好小勇,而要养大勇。” 

那么,什么是小勇,什么是大勇呢?孟子说,像一个人手握利剑,瞪大眼睛,高声吼道:“谁敢抵挡我”,“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而当国家临强敌和霸权时,像周文王周武王敢于一怒而率众奋起抵抗,救民于水火之中,所谓“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这就是大勇。 (www.chuimin.cn)

从孟子的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匹夫之勇是无原则的冲动,是只凭拳头和武力的血气之勇。而大勇则是孔子所说的义理之勇,也就是基于正义的勇敢;只要正义存于我方,对方即使有千军万马,也会勇往直前,大义凛然,无所畏惧。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留侯论》一文中,进一步发挥了孟子的这个观点。文中写道:“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一般人在面临侮辱和冒犯时,往往一怒之下,便拔剑相斗。这其实谈不上是勇敢。真正勇敢的人,在突然面临侵犯时,总是镇定不惊。而且即使是遇到无端的侮辱,也能够控制自己的愤怒。这是因为他的胸怀博大,修养深厚,可以顾全大局,不计个人些小得失。 

匹夫之勇,即是血气之勇表现出来的就是,无容人之量,易怒,不顾大局,也容易造成不良后果。

(本台采编。内容参考于袁林、沈同衡1980版《成语典故》网络;图片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