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英汉句子结构的主要区别:形合与重意合语言

英汉句子结构的主要区别:形合与重意合语言

【摘要】:英汉句子结构最主要的区别是英语是形合的语言,而汉语是重意合的语言。一句话,英语是用“明示”手段,汉语是用“隐含”方式,来表示各自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

1.2英汉语言意识

全世界语言可以分为七大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language family),汉语属于汉藏语系(Sino-Tibetan language family)。英语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古英语时期(449—1100)、中古英语时期(1100—1500)、现代英语时期(自1500年至今)。英语是拼音文字,由于外来的侵略,英语是欧洲语言中变化最大、词汇成分最复杂、词汇量最丰富的语言。

汉语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属于表意文字。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近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词汇多为双音词。

世界上的语言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综合型语言(synthetic language)和分析型语言(analytic language)。所谓综合型语言,是指这种语言主要通过词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意义,包括格、数、时等,如拉丁语、俄语、德语和古英语。现代英语是从古英语发展而来的,仍然保留着综合型语言的某些特征,但已逐渐向分析型语言演变、过渡,从语言形态学分类来看,英语是从综合型向分析型发展的语言。所谓分析型语言,是指这种语言中的语法关系主要不是通过词本身的形态来表达,而是通过虚词、词序等手段来表示,汉语就是以分析型为主的语言。

英汉句子结构最主要的区别是英语是形合的语言,而汉语是重意合的语言。所谓形合(hypotaxis),指语言主要靠语言本身的语法手段联系。所谓意合(parataxis),指语言主要靠句子内部逻辑联系。英语句子中,主干结构突出,即主谓机制突出,句子中只能有一个谓语动词,动词受形态变化的约束,是句子的中心,借助诸如分词介词、连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之类的连接手段,把句子的其他各个语法成分层层搭架,呈现出由中心向外扩展的“分岔式”结构。因此,英语中名词与介词占优势。而现代汉语句子中,主、谓、宾型的句子只占少数。大量的句子是多动句。汉语一般通过多个动词的连用或流水句形式,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和事理推移的方式,把一件件事交代清楚,呈现出一线形的“排调式”结构。一句话,英语是用“明示”手段,汉语是用“隐含”方式,来表示各自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汉语动词没有什么形态变化,长于动态描写,因此,汉语中动词占优势。在复合句中,英语的主句为主要部分,一般放在句首,即句子重心在前。而汉语一般按照逻辑和时间顺序,将主要部分放在句尾,即句子重心在后。因此,英语造句主要借助连词、关系代词等骨架,汉语造句主要凭借隐含的逻辑将句子的各个部分统一起来。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结构表达和语言本质上的不同,东西方人的思维也有很大差异。著名翻译学者傅雷认为:“东方人与西方人的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西人则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唯恐不尽,描写唯恐不周。”不同语言自身特点有所不同,形象思维具有模糊性,这大概是中国人思维的特点;相对来说,语言思维具有精确性,这是西方人思维的特点。中西思维的这种不同特点,在各自的语言体系中都留下了自己的痕迹,这同中国人和西方人对语言研究的不同态度也有一定关系。也就是说,西方语言是比较精确的,汉语,尤其古代汉语,则比较模糊(由于大量西方译名的输入,现代汉语正在向精确化发展)。同一个意思,中西哲人的表达风格各异。如老子说:“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简本《老子》第二篇第九章)类似的意思在赫拉克利特那里却变成了“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所以把它分成两半时,这两个对立面就显露出来了”。孔子对于智慧的定义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亚里士多德却说:“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把赫拉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的话翻译为现代汉语,其精确性仍未泯灭;但老子和孔子的话就必须通过一番领会才能探知其真谛。

中西思维方式的这些不同特点,造成了中西学者在理论体系上的独特风格。也就是说,中国学者的理论体系是潜在的、模糊的,西方学者的理论体系是外在的、清晰的。语言思维的分析性与精确性是相辅相成的。为了更加精确,必然要求具体分析;只有具体分析,才能更加精确。它们表现在艺术创造上,是求真与再现。西方的艺术家们为了把人体画得更逼真,往往在人体解剖学上下工夫,他们力图再现艺术创造的对象。古希腊罗马艺术家们的雕塑品,使当代艺术大师们叹为观止;达·芬奇画蛋的求真的态度,已成为妇孺皆知的美谈。这种真的、再现的艺术是符合西方之审美观的。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惟妙惟肖的图像看上去却能引起我们的快感。”西方艺术的特色,就在于这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貌的真实感。

形象思维的整体性与模糊性表现在中国人的美学观上为追求求似与超脱。中国的艺术家们不一定追求艺术过于求真,而是追求一种“超真”的艺术效果;中国画的特色就是讲究空白的艺术,几条线、几点墨就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就是国画大师齐白石老人所说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无论是中国的画还是诗,总能给人一个无限想象的天地,使人回味无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东坡王维的评价,一语道破了中国艺术的特色,这都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结出的硕果。

1.2.1英汉词类系统

英语是拼音文字,汉语是表意文字;英语有曲折变化,汉语没有屈折变化;英语词义比较灵活多变,汉语词义相对稳定严谨。英语动词形态变化复杂,词义灵活,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英语中词汇有明确的词性和词形变化,词汇的词性决定了词汇在句子表达中的位置和作用;汉语中一个字往往需要与其他字搭配构成词组,而词组也常常无法确定其在句子中的位置和功能。如学习、困难、危险等词组,脱离句子,单独来看很难确定其功能和作用。

英汉词类大致相同,但英语没有量词,如个、本、根、只、套等;也没有语气词,如吗、呢、哩、吧、了、的等。汉语则没有冠词(arti-cle),如a、an、the等词。英语有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relative pro-noun and adverb),如who、which、when、where、why等,汉语则没有。英语还有一些词尚未正式列入词类系统,如引导词there is和虚词it等。

英汉都有实词(Full word)与虚词(Form word)之分,语法作用也大体相同,但是也有许多不同点。

1.英语有冠词(a,an和the),而汉语却没有。不定冠词在可数名词前时,译文要加量词,如“个”、“只”、“支”、“群”、“张”、“头”、“根”等;不定冠词在表示类别时,则不必译出。在许多情况下,定冠词可以略而不译。

2.英语连词的使用率远远高于汉语连词,因为英语重形态结构,而汉语重内在联系。翻译时,不少连词略而不译。

3.英语感叹词表示的感情很细致,不易译为确切的汉语,需从上下文中仔细琢磨。

4.英语介词数量多,使用广泛,意义变化大,而汉语介词则比较少,使用面较窄,意义比较稳定。掌握好介词不仅是学好英语的关键,而且也是搞好英汉翻译的必备条件之一。有些表示时间、地点的介词可以略而不译;有些含有动作意味的介词,如to,towards, across,past等,可转译成动词;介词与动词、形容词、名词等的搭配关系多约定俗成,其意义区分比较严格,翻译时不能够依靠主观想象。

5.英语代词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汉语,因而常常略而不译。英语常常使用关系代词(Relative pronouns),而汉语却根本没有此类代词。

6.倍数翻译要特别考虑汉语表达习惯。

7.名词在英汉中都起着重要作用。从翻译的角度看,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有些名词的单数形式和复数形式意义不同;第二,对某些抽象名词采用具体化译法,增加“现象”、“状况”、“情绪”等词;第三,名词所有格不一定译成“的”字;第四,有些名词复数概念需译出来;第五,英语名词的使用频率高于汉语名词,而动词的情况恰恰相反,因此在翻译中,一些具有动作概念的名词和某些由动词构成的名词,往往译成汉语动词。

8.动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英语动词远比汉语动词复杂多变。首先,汉语不像英语那样具有曲折式形态变化(inflexion),而是靠形态助词黏附(affixation)和词的重叠、组合(repetition and combination)表示形态变化,英译汉时,就需将英语以曲折形态变化所表示的意义转换成汉语的词汇意义,即采用增词法。例如,时态可通过增加“着”、“了”、“过”、“正”等表示;被动语态可通过增加“被”、“遭”、“为”、“由”等表示;语气可通过增加助词“了”、“吗”、“的”等表示。其次,英语中分词结构和动名词结构十分常见,而汉语中根本就没有这种形态,因此翻译时必须利用汉语动词形态变化少而功能大的特点,重新安排句式。

9.汉语中还有一种附着在句末的语气词,也是英语中所没有的,翻译时需要译者加以增补。汉语的语气助词大致有三类:(1)陈述语气词,常用的有“的”、“了”、“呢(呐)飞”“罢了”、“而已”、“啦”等;(2)疑问语气词,常用的有“吗”、“吧”、“呢”、“啦”、“啊”、“么”等;(3)祈使语气词,常用的有“吧”、“罢”、“呀”、“啊”、“啦”等。在译文中恰当地增补语气助词,可以给译文增色添彩。

10.英汉代词使用上的差异。代词按其作用不同,可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和指示代词三类。总的说来,英语的代词使用率要大大高于汉语,在有些情况下,英语中所使用的代词不宜译成汉语的对应代词。以第三人称代词he和she为例。这两个英文词的发音有明显的区别,因此在陈述一男一女对话时,尽可以说he asked,she replied,朗读起来,听者绝不会混淆,但若是译成汉语的“他问”和“她回答”听起来就分不清了。所以,有时还是“直译其名”为好。概括而言,英语里的指示代词可以有这样几种处理法:一是如实保留,二是删去不译,三是换成它所指代的名词,四是改成“其”、“之”等。

1.2.2英汉定语词序

在英汉语言中,主语、谓语、宾语等的位置基本一致,而定语和状语的位置差异比较大,所以仅就此作简要比较。英语句子中单词一般放在被修饰词的前面,短语和从句一般放在被修饰词的后面。汉语定语不管单词或词组,一般都放在被修饰词的前面。定语单词做定语时,大都放在它修饰的词前面,英语和汉语类同。短语做定语时,英语中一般在后,汉语中一般在前。

英语中出现多项定语修饰同一中心词时,一般采取下列顺序:(1)冠词、指示代词、不定代词、名词所有格、序量词等充当定语;(2)表达主观判断的定语;(3)描述客观表象的定语;(4)国别定语;(5)原料质料定语;(6)用途定语;(7)中心词。但是,当过多的定语词组出现时,可以通过用in或of等介词引导的定语词组或者用that或which等连词引导的定语从句对部分定语词组进行后置处理,以此来保持结构上的平衡。英语中一般把表示中心词客观性质的修饰成分放在离中心词较近的地方,其他词放在较远的地方。也有这样的顺序:限定词—数词—表示性质特征的形容词—大小—形状—年龄—颜色—国籍—材料—动名词或名词。(www.chuimin.cn)

汉语中出现多项定语修饰同一中心词时,常用的词序为:(1)限定性定语;(2)国别定语;(3)时间、地点定语;(4)小数量、种类、次第等定语;(5)判断性定语;(6)陈述性定语;(7)本质性定语;(8)中心词。

英语中表示大小、高低、形状和一些泛指性的形容词用单词表示时,其词序往往与汉语不一样,它远离被修饰的名词。英汉互译时,名词和表示国籍、出处的形容词及表示基本特征的形容词定语词序一般相同,最靠近被修饰的名词。英汉语中表示大小、新旧和泛指性的形容词一般都放在表示颜色的形容词之前,其中泛指性形容词一般又在其他形容词之前。英汉两种语言中,一系列同样类别的形容词,其词序一般可以根据词义由浅入深来安排;英语中定语往往由程度弱到程度强,由一般到专有。意思愈具体,物质性愈强,就愈近名词;而汉语与此正好相反。所以翻译时,应按汉语习惯对英语的词序加以调整。

另外,较长的形容词往往放在较短的形容词之后,有时为了音韵上的和谐,也往往影响到定语的词序,如a rich golden voice就比a golden rich voice好听些。有时定语词序不同,意义却相反。如:a dirty British book(一本弄脏了的英国书)、a British dirty book(一本英国黄色书)。

形容词排列的规则和其他语法规则一样,例外的情况也不少。如冠词一般放在其他定语前面,a well-trained,young nurse,但却放在many,quite,such,rather,half,all,both等词后面,如half an hour,such a nice man,quite a success,rather a failure,many a person。当一个形容词由so,too,how,however等修饰时,冠词也多放在它们前面,如in so short a time等。

如果几个介词短语构成定语,其中各短语又作定语各自修饰其前的名词,翻译时,通常先译最远的,然后倒数第二个、第三个构成一个定语,放在所修饰的名词之前。如果一个句子里有一个前置形容词、一个后置前置词或定语从句,翻译时则后置定语放在最前面。一般说来,后置的定语大都是非限制性的,而前置的则大都是限制性的。英语中以分词短语、不定式短语表示的定语以及限制性定语从句译成汉语时,常常占汉语的“限定性”这个位置。

1.2.3英汉状语语序

在英语句子中,状语(adverbial)的位置要比定语的位置复杂,可以说状语在现代英语中算是最复杂的成分。通常情况下,英语句子中状语在动词之后;汉语句子中状语前置的多,后置的少。一般说来,英语多项状语的顺序一般为:(1)条件状语;(2)目的状语;(3)程度状语;(4)方式状语;(5)频度状语;(6)地点状语;(7)时间状语。汉语多项状语的词序一般为:(1)主语;(2)目的状语;(3)时间状语;(4)条件状语;(5)方式状语;(6)频度状语;(7)程度状语;(8)谓语;(9)宾语。

1.英语中的副词修饰形容词(代词、数词、连词)介词短语及另一副词时,通常位于所修饰的词之前。译成汉语时,一般词序不变,或在动词后加“得”这个词。

2.英语句子中副词(尤其是表示程度及方式者)修饰动词时,其位置可在动词之前或之后;修饰不及物动词时,常在其后。译成汉语时,一般在动词之前,但有时也可放在动词之后,尤其是副词的比较级或最高级作状语时,这时多在动词之后加“得,很”等词。

3.表示频度及不确定时间概念的副词,如often,always,never, already,seldom,quite,almost,fully,hardly,rarely,usually,con-stantly,occasionally,sometimes等作状语,通常放在行为动词之前。如有系动词、情态助动词,则放在这些词之后(其他副词有时也是这样)。汉译时,通常放在主要动词之前。有时为了强调,还可以把这种状语放在助动词(auxiliary verb)、情态动词(modal verb)或动词前面。

4.有些副词形容整个句子时,通常都放在句子开头。这些词有actually,fortunately,unfortunately,surely,evidently,accordingly, of course,at first,secondly,perhaps,probably,certainly,originally等,翻译成汉语时,词序基本不变。但根据上下文,也可以加以改变。有少数副词在句子中的位置比较灵活,常放在与之关系最密切的词前面。

5.英语中用分词短语、不定式短语及such as+不定式所表示的结果状语,用so-as+不定式所表示的结果或程度状语,通常在所修饰的词之后。译成汉语时,都可加“就”、“得”、“便”、“以”、“能”、“使”、“因而”、“为了”、“因此”等词,但有时也可不加任何词直接译出,可根据上下文具体情况而定。

6.英语中如果有几个状语出现,一般是较短的在较长的之前,方式状语在地点状语之前,地点状语在时间状语之前。翻译时要按照英汉语习惯调整如下:

英语:主+谓+宾+方式状语+地点状语+时间状语

汉语:主+时间状语+地点状语+方式状语+谓语

7.如果句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时间或地点状语,通常是较小的在前,较大的在后。译成汉语时,较大的在前,较小的在后,词序恰恰相反。

除了上述词序以外,英汉翻译中还有其他词序的区别和颠倒。所谓词序颠倒,即谓一种句子本有正常词序可循,但因某种原因,故意将句子某成分放在非正常地位,显示不同的词序。英语词序颠倒的句子较多于汉语,其作用是:(1)加强语气(force);(2)承上启下(transition);(3)音韵关系(rhythm)。总的说来,故意颠倒词序可表示情感、严密组织、使人感觉动听,是一种修辞手段。

福勒(H.Fowler)归纳倒装的原因有九个,即:(1)疑问(interrogation);(2)命令(order);(3)惊叹(exclamation);(4)假设(supposition);(5)平衡(balance);(6)衔接(coherence);(7)点题(signpost);(8)否定(negation);(9)韵律(metrical)。概括起来,就是两点:一是由于一定语法结构的要求;二是由于修辞和安排的需要。

汉语副词有的可以用重复的形式来加强语气,例如刚刚、常常、徐徐、渐渐、偏偏等;而英语副词除极个别外,一般没有重叠变化,汉译英时只能用意义相近的词语重复来翻译。例如:

刚刚:just,only,just now

天天:every day,daily,day in day out

徐徐:slowly,gently

渐渐:gradually,little by lit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