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研究:历史唯物主义的宏观思考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研究:历史唯物主义的宏观思考

【摘要】: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之一,不应孤立地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的宏观思考

杨志斌

【摘要】从本体论与思维方式的结合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叫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或者实践唯物主义。如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做价值哲学,如果从它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实践性上讲,从它作为认识的目的是实践上讲,可以把它叫做实践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既使用归纳、总结、概括方法,也使用演绎方法,它的各个内容存在着逻辑联系。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之一,不应孤立地研究。政治理论工作者,既要完善和发展理论,又要肩负历史使命。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宏观思考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组成部分逻辑结构地位和作用

多年从事哲学教学和研究,更多关注的是追求理论的科学性、正确性。近几年又从事马克思主义教学和研究,并参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改革,感觉到应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历史唯物主义放到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去考虑,放到社会实践中去考虑。本文主要从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角度从宏观上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一些探讨。

一、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与辩证唯物主义并列的理论,而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有一种看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个看法似乎有问题。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又争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到底是辩证唯物主义还是实践唯物主义。本人依据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解谈谈个人的看法。本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一,根据恩格斯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组成部分。在《反杜林论》哲学编第一章《概论》中,恩格斯按照唯物主义哲学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和发展观或者思维方式的性质与程度不同,把唯物主义哲学主要是西方唯物主义哲学划分为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恩格斯认为,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是原始的、朴素的、辩证的唯物主义。“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这种原始的、朴素的但本质上正确的世界观是古希腊哲学的世界观……但是,这种观点虽然正确地把握了现象的总画面的一般性质,却不足以说明构成这幅总画面的各个细节;而我们要是不知道这些细节,就看不清总画面。”[1]

恩格斯认为,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具有形而上学性、机械性、不彻底性。近代唯物主义哲学主要是指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和19世纪以费尔巴哈为所代表的德国唯物主义哲学。“真正的自然科学只是从15世纪下半叶才开始,……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把各种自然过程和自然对象分成一定的门类,对有机体的内部按其多种多样的解剖形态进行研究,这是近代400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但是,这种做法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种习惯:把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各种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宏大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因此,就不是从运动的状态,而是从静止的状态去考察;不是把它们看做本质上变化着的东西,而是看做永恒不变的东西;不是从活的状态,而是从死的状态去考察。这种考察方法被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到哲学中以后,就造成了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2]恩格斯认为,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把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带入哲学,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哲学是“纯粹形而上学的、完全机械的唯物主义”[3]。“上一世纪的唯物主义主要是机械唯物主义,……这种唯物主义的第二个特有的局限性在于:它不是把世界理解为一个过程,理解为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4]“我们一接触到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他的真正的唯心主义就显露出来了。”[5]

恩格斯认为,唯物主义的第三种历史形态就是现代唯物主义或者辩证唯物主义,它主要是由马克思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马克思和我所主张的辩证方法和共产主义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绝大多数是由马克思所确立和阐发的,而只有极小的部分是属于我的”[6]。“现代唯物主义都是本质上辩证的”[7],现代唯物主义就是辩证唯物主义。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或者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等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一切事物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而整个世界可以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万事万物可以划分为三类物质——“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8],因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包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

“现代唯物主义把历史看做人类的发展过程,而它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这个过程的运动规律。……现代唯物主义概括了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自然界也有自己的时间上的历史……在这两种情况下,现代唯物主义都是本质上辩证的,而且不再需要任何凌驾于其他科学之上的哲学了。一旦对每一门科学都提出了要求,要它弄清它在事物以及关于事物的知识的总联系中的地位,关于总联系的任何特殊科学就是多余的了。于是,在以往的全部哲学中还仍旧独立存在的,就只有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形式逻辑和辩证法,其他一切都归到关于自然和历史的实证科学中去。”[9]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形式逻辑和辩证法。可见,历史唯物主义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它不是与辩证唯物主义并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而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似乎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划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部分。

第三,对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的划分,是以本体论的性质的不同与相同为主体,以发展观或者思维方式的性质和发展程度不同为辅助来划分的。

各种哲学流派可以各不相同,又可以相同,可以既相同又不相同。划分哲学基本派别是按照最根本的哲学性质不同来划分的,划分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是按照哲学根本性质相同而发展观或者思维方式的性质和程度不同来划分的。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10]即唯物主义阵营和唯心主义阵营。有两种对立的思维方式——辩证的思维方式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在形而上学者看来,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映,即概念,是孤立的、应该逐个地分别地加以考察的、固定的、僵死的、一成不变的研究对象。”“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头脑中的反映时,本质上是从它们的联系、它们的连结、它们的运动、它们的产生和消失方面去考察的。”[11]按照哲学的根本性质的不同,可以把各种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类,然后下降一个层次,再按照思维方式的不同,把唯物主义哲学划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再下降一个层次,把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划分为原始的、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和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是实践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历史观、辩证法和认识论等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既是本原论哲学、本体论哲学,又是价值哲学、意义哲学。如果从本体论和发展观的结合上看,如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做本体论哲学、本原论哲学来看待,不应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叫做实践唯物主义,而应该叫做辩证唯物主义。如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做价值哲学,如果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是实践性上讲,从它作为认识的目的是实践上讲,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叫做实践唯物主义。

1.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各部分的最显著、最主要的特点

第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实践性,即为了解放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归宿是科学社会主义,是为了解放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因而,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实践性,强调理论的价值性、目的性。马克思于1843年写作、于1844年发表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并进一步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12]。早在1845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第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的重要区别。以往的哲学,要么把哲学看成是与实践无关的学说,例如,亚里士多德把哲学看成是兴趣和闲暇的产物;要么对实践的理解是狭隘的或卑贱的,例如,西方古代和近代哲学常常把实践理解为政治活动和伦理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活动作了全新的界定,并且特别强调实践的作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13]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基础是实践,实践对认识起着决定作用。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理论,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实践,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起着决定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源泉、发展动力、检验标准和目的。

第四,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革命性、阶级性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革命性、阶级性是实践性的表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起着决定作用。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实践需要正确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中内在地包含着科学性、革命性和阶级性,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中可以引申出科学性、革命性和阶级性。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中内在地包含着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自于实践,在实践中经受检验和发展,从而保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性、科学性,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其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中内在地包含着革命性。认识的目的是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认识,其目的也是实践。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4]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15]把改造世界作为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再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中内在地包含着阶级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在于使世界特别是社会发生前进性的变化,因而,改造世界的主体必须是人民群众,在阶级社会主要是革命的、进步的、推动社会发展的阶级,在当代就是无产阶级。正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的新派别,一开始就主要是面向工人阶级的,并且从工人阶级那里得到了同情”[16]。最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作为正确理论,其目的在于成功地、有效地改造世界,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需要正确理论的指导。“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ad 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 hominem]。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7]

2.实践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社会历史观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认识论中,实践具有重要作用。因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既可以叫做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也可以叫做实践论。第一,在认识的主体人类及其认识器官的形成中,人类实践特别是劳动起了决定作用。第二,人类实践特别是劳动可以锻炼和提高人类的认识能力。第三,人类实践特别是劳动可以提供并且是不断地提供认识手段、认识工具。第四,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起着决定作用。

实践特别是劳动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中具有重要作用。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8](在恩格斯1888年发表的《马克思论费尔巴哈》中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恩格斯认为,“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第一,劳动在人类社会的产生、形成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劳动是人类的本质。第二,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劳动是人类的生存方式。第三,劳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3.从本原论、本体论、辩证法等方面讲,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的角度讲,不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叫做实践唯物主义

第一,从本原论、自然观上讲,用实践性无法说明世界的本原及其发展,无法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无法说明物质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它们不是由人类实践决定的。自然界的存在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着,而人类及其实践却是有开端的。人类及其实践的产生只有大约200万年,在有人类及其实践出现之前,世界的本原的变化与人的实践毫无关系。如认为有关系,那么,不是人类的实践决定了世界的发展,相反,人类及其实践的产生是世界发展变化的结果之一。至于说到人类通过实践认识、证明了本原论,那只能说明认识来源于实践,而不能说明世界的本原是实践。

第二,从本体论上讲,用实践性无法说明意识依赖于物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用实践性无法说明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本体被哲学家们看做是永恒存在的、不依赖于其他存在而存在的存在。属性不是本体,因为,属性是依赖于其他的存在而存在的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物质当做本体,把精神、意识、运动、时间、空间等作为本体的属性。实践不是实体,而属于属性,即属于运动。用实践性也无法说明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对外界事物的反映,充其量只能说明人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具有能动性。

第三,用实践性无法说明唯物辩证法。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及其规律不是由实践产生、造成、派生、推动或者决定的,辩证法的基础唯物主义,联系和发展的主体是物质,这些都不是由人的实践决定的,在实践之前就是如此。相反,实践却是物质世界联系和发展的产物和结果之一。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结构、地位和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有自身的逻辑结构,它又是马克思主义这个整体的组成部分。

1.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结构

哲学理论体系主要有两种:归纳体系和演绎体系,与此相适应,哲学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归纳、概括、总结方法和演绎方法。归纳方法是从个别到一般,演绎方法是从一般到个别。由于正确的演绎的前提和规则必须来自于在实践基础上的归纳,哲学理论是最一般的理论,因而,哲学最主要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是归纳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获得其正确理论的基本方法就是归纳方法,因而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归纳。

那么,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研究方法是什么?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组成部分和特殊表现的历史唯物主义既可以使用演绎方法,也可以运用归纳方法对各门社会科学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历史唯物主义既使用归纳方法,但也使用了演绎方法,是两种方法的结合运用和交替运用。从马恩原著中可以看出,历史唯物主义所使用的演绎方法通常不是直接地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为大前提进行推论,而是运用归纳、概括和分析、综合的方法得出大前提,然后依据这个大前提进行演绎推理并且用归纳、分析、概括、总结等方法进一步去论证下一批理论。(www.chuimin.cn)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得出历史唯物主义的大前提: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特别是生产劳动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早在1845年春天,马克思就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恩格斯也认为,“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早在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19]

其次,从这一大前提演绎出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对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进行分析,得出社会的基本结构理论、社会形态理论、社会意识形态理论和社会基本矛盾理论。马克思指出:“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建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20]

最后,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分析基本矛盾的主体和阶级社会,并对阶级社会的历史发展进行归纳概括,得出阶级斗争理论、社会革命理论、国家学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理论等。“……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21]“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隐藏在——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而且往往是不自觉地——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那么问题涉及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而且也不是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持久的、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行动。探讨那些作为自觉的动机明显地或不明显地,直接地或以意识形态的形式、甚至以被神圣化的形式反映在行动着的群众及其领袖即所谓伟大人物的头脑中的动因,——这是能够引导我们去探索那些在整个历史中以及个别时期和个别国家的历史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的唯一途径。”[22]

2.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之一,不能把历史唯物主义当做孤立的部分来研究,应当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应当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精辟而概括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内容的相互联系:“虽然《宣言》是我们两人共同的作品,但我认为自己有责任指出,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是属于马克思的。这个思想就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因此人类的全部历史(从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以来)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这个阶级斗争的历史包括有一系列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23]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历史领域的运用,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归宿。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社会结构学说、阶级斗争理论分析等分析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及其发展过程、规律和发展趋势,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及其根源,找到了贫富分化以及无产阶级贫困化的根源,发现了“两个必然”即“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24],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并进一步得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现在首先要做的是对这门科学的一切细节和联系做进一步的探讨。”[25]

马克思主义既有科学性又有革命性、阶级性,历史唯物主义同样既是科学又是社会意识形态。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致力于既要使社会历史观科学化,使关于人的学说科学化,又要为无产阶级求解放服务,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舆论准备、精神武器和指导思想,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描绘蓝图。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中国政治理论工作者,既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又要牢记自己肩负的社会历史责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无产阶级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最终解放全人类服务,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努力奋斗。

作者简介:杨志斌,男,1960年生,陕西乾县人,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1978级)。西北政法大学哲学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原理硕士研究生导师组组长,陕西省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原著、西方古代哲学史和原著等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注释】

[1]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359页。

[2]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359—360页。

[3]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360、363—364页。

[4]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72年4月第1版,第19页。

[5]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72年4月第1版,第24页。

[6]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12月第1版,第6—7页。

[7]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12月第1版,第23页。

[8]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12月第1版,第18页。

[9]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12月第1版,第22—23页。

[10]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223—224页。

[11]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12月第1版,第19—20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9、15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58—61页。

[14]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57页。

[15]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75页。

[16]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258页。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9页。

[18]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56页。

[19]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78—79页。

[20]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32—33页。

[2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32-33页。

[22]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249页。

[23]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257页。

[24]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284页。

[25]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3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