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动员全院教师,通过多种渠道,帮助毕业生联系工作。日常生活中,由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教师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全程式就业指导”。......
2023-11-30
杨红伟
合理的想象是插在思想之上的翅膀,能使思想飞得更高、更远,也能帮助人们有更生动、更深邃的认识。因而,培养创新型的综合性历史学人才,不仅要给学生更加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训,更要在学生的学术素养之上,在学生的创造能力之上,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学生飞得更高更远。以下,笔者仅结合自己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谈谈对历史教学中想象力培养的重要意义,敬请方家指正。
一、想象与现场
人类社会是个万花筒,无论是现代社会,还是古代社会,都色彩缤纷,非有文字能描摹殆尽之处。现代社会,或能身处其中,或能追及余韵,便能体会个中滋味;古代社会,相去甚远,无由亲身体会,便只能在想象之中进行玩味。故陈寅恪先生说:“盖古人著书立说,皆有所为而发。故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了,则其学说不易评论。”又言:“所谓真了解者,必须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
所谓“同情之了解”,便需“神游冥想”。此即,唯有想象,方能设身处地,穿梭时空而移情,在现场中考量历史,把握神韵而丰富血肉,有真实而生动的了解。换言之,历史的研究,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之中,更须出于文字之外。非议者则谓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以为舍此便无信史,言之凿凿。然则,实际上已不知不觉堕入佛教所言“执障”之中,非但所为之史面目可憎,甚至舛误百出。
如,或谓西北羊毛贸易于19世纪末,在外国洋行的大量收买、出口刺激下形成与发展。此论已立,从者如流,似乎此前西北便无羊毛贸易。果真如此?根据史料,确实没有此前进行羊毛贸易的记录。但并不能据此而断言羊毛贸易就不存在。众所周知,所谓贸易者,以所有通所无,以所盈剂所缺。故,至少汉藏之贸易,即农业经济与畜牧经济之交换,无非以农产品交换畜牧产品。清代前期施行官茶商运政策,大引100斤,官商平分,而商可另带附茶14斤,清代汉藏贸易以商为主则无疑义。那么在官方垄断茶马贸易的条件下,商人又能交换什么呢?从藏族聚居区的实际想象可知,无非牛羊之属兼有药材,羊毛亦应为大宗,此外别无他物。
又如,或谓佛教传入藏族聚居区,于吐蕃时代在佛苯斗争中即已取得胜利,苯教徒被逐之边远。此论所依,不过是佛教被立为国教。佛教果真战胜了苯教?苯教徒果真被逐之边远?实际上,吐蕃王室扶植佛教,不过将之作为斗争工具,即打击苯教与奴隶主贵族联盟的工具。佛教亦乐于借助王权而进行传播,但终究传播范围不广,最盛时也不过出家者数百人,影响范围不出王室及拥护王权之贵族家族。大部分贵族仍然支持苯教,民间也应该还是苯教的市场空间。因而根本不存在佛教在吐蕃时代就战胜了苯教,更不能说苯教徒被逐之边远了。否则,就不能解释吐蕃还能继续存在,以及朗达玛的篡权及其灭佛。
此类论断,不胜枚举,足以证明“尽信书不如无书”,非但不能还原历史之真实,反倒南辕北辙,谬之千里。应信人类的历史,虽必有时代特异,但应有不可磨灭之共性,唯有在文字之外,展开合理的想象,方能进入历史的现场,认识真实之历史,得出合乎历史及逻辑之解释。
二、想象与人类共性
历史是人类的历史,或因生活环境及共同体组织方式的差异,或因时代发展导致构成社会的诸因素发生变化,从而使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历史,面目各异。但透过重重迷雾,亦不难发现在千差万别的表象之下,有着推动历史发展共性的内容。换言之,只是偶然性才导致了人类社会在几乎相同的基础上,呈现出各具地域性的发展轨迹。因而,我们就可以在合理想象的基础上,通过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深入分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为此,我设计的问题是:独自行走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你会想到什么?想做什么?这样的情景设置,不仅是作为个体的人要经常面临的外在不确定性,也是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即永无终结地必须面对的外在不确定性。换言之,人类个体及整体所面临的诸多共性之问题,率皆因此而发端,并发展演变至今。通过这样的情景设置,目的在于通过启发学生运用移情之手段,置身其中,给予一种实景式的感受与思考;进而引导学生对给出的各种答案归类,并指出其中蕴含的深层次问题及其结构,使学生认识人类社会产生及其演变的基本动力,认识人类诸多基本社会现象产生与演化的可能性途径,从而更好地认识历史,认识当下。
经过课堂教学的实践,学生能够给出的答案为:(1)感到恐惧,不知道会碰到什么;(2)想找到一把手电筒,照着行走;(3)期望父母能够出现,与自己同行;(4)怕遇到人,受到伤害;(5)尽快找到黑暗的出口;(6)千万别碰到神鬼之类的东西;(7)大声唱歌给自己壮胆。
基于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思考:黑夜乃是一种象征,表征着人类面临的共同困境,乃是无始无终的不确定性。此犹如在黑夜中独自行走,我们每一个人都不确定自己即将迈出去的一步,是否会踏空而跌入万丈深渊,是否会踢在石头上而受伤,在黑漆漆的夜幕中是否有野兽潜伏窥伺。因而,我们对黑夜有着本能的恐惧,即对不确定性的恐惧。
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实际上来自于人生本身。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是由人的生与死而决定、引发。人只要有“生”,就必然有“死”;“生”是确定的,是一种存在状态,而“死”则是不确定的。我们每一个人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死,以何种方式死。于是,“死”便成为了人生痛苦的根源,其他的痛苦皆因此而引发。换言之,不确定性是因为会带来痛苦而导致人类本能的恐惧。
为了逃避痛苦,规避不确定性,人类不断的努力,最终造成了我们今天所处的世界形态与社会形态。对黑暗的恐惧,使人们希望能够借助工具的作用,在黑夜中开辟一片光明,即使不能全部照亮黑夜,至少也能使我们即将迈出去的这一步踏在坚实的土地之上。这是人类希望通过制造工具,进而发展科学技术,克服自身生理缺陷,达到规避不确定性的基本动力。
父母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不可置疑的亲密关系,是最可信赖的人。无论艰难困苦,他们都不会置我们于不顾。实际上,父母对我们来说,是在面临不确定性时的依靠,表征着人类群居的社会属性,即使我们每一个人皆可自立,但又不得不在社会之中,需要社会的安全保障与关爱。然而,人与人之间似乎也存在不确定性,在满是陌生人的环境中尤其如此。因而,人们设想以与父母的关系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规避来自人类社会内部的不确定性。换言之,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乃是人类各种社会制度得以发展的原型,也是各种制度的最高理想。(www.chuimin.cn)
经由上述两方面的努力,人类似乎找到了规避不确定性的有效途径。然而还远远不够,因为这些都还不是终极的解决,没有办法带给我们一个安全的出口,即那个让不确定性完全消失了的安全出口。至少,它们还不能解决人类有可能面对“鬼神”的困境。所以人类不得不一方面用大声“歌唱”给自己壮胆,一方面祈求鬼神不要出现。由此开始了人类企图驾驭、役使自然界的各种努力,开始了人类试图与超自然界进行联系沟通的历史。人们期望通过巫术的手段,一方面借助超自然的力量来完成自身难以企及的任务,规避自然可能带给人类的各种不确定性,如抗雹、治病;另一方面则企图通过讨好神鬼的方式,让其恶的属性不要发挥作用,带给自身痛苦。
这些人类之初遇到的问题,规避不确定性的努力,推动者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其中凝聚的集体智慧,是我们宝贵的思想财富。而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被积淀为特定结构的社会生活、符号系统与话语表达,则成为我们今天不得不身处其中,进行思考、表达的框架。这也是我们能够用我们自身的想象,感触我们的昨天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之所以可能的根源,毕竟昨天的问题在今天只不过是换了一种形态继续发挥着作用。
三、想象与人类特性
规避不确定性成为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困境,然而因历史历时性及结构性的影响,每个人又无不处在特定的时空之中,造成所面对问题的具象之差异。在此特定的舞台与特定的场景之中,不确定性会以特殊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使人们根据各自所能利用和继承的条件,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由此,便造成了人类社会千差万别的历史具象,既造成了历史理解的困难,也造就了历史学研究的魅力所在。
在课堂教学中,我设计的问题是:梦魇中醒来,你会想到什么?想做什么?这种情景设定,即是要学生学会在一个特定的时空结构上思考人类所经常面临的问题,并借此而展开推演,使学生学会在同一情境中,理解处在不同时空结构中人们的所思所想。其目的在于由此展开想象,借由各种可能的途径,认识人类社会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给出的答案是:(1)感觉一下自己是否安全;(2)弄清楚自己在哪儿;(3)这会儿是什么时间;(4)回想梦境,觉得有点后怕,然后告诉自己那不过是一场梦;(5)打开灯再睡。
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无论是梦境中,还是现实中,很多时候我们都有一种无力感,即没有位置感和意义感。于是,在人类历史上便有了众多关于“我是谁”“我在何方”“我为何而去”的思考与探索。这既是人类自我认识与自我反思的表现,同时也是人们进一步为规避不确定性而努力的基础。
梦魇中经常会错乱场景,让人无所适从,仿佛无边无际的天地之间,团团包裹着各种随时可能出现的伤害。而梦境中醒来,则给人一种暂时摆脱各种不确定性的假象,从而促使自己开始反思。于是,个体及人类在时空中的结构性位置的问题得以凸显。这种思索,早期往往与神鬼观念联系在一起,似乎梦魇由此造作。而梦境似乎更代表着一个自己未知的世界,或许就是人死后,灵魂将要归去之所。这个处所,似乎比人间的不确定性更大,带来的痛苦更多。
因而在人们寻找位置感和意义感的过程中,宗教便开始产生,并把对今生与死后的不确定性的规避连接在一起。换言之,在人类早期,往往期望借助宗教以解决人生的一揽子问题。于是在想象的过程中,对克服不确定性的需求便投射为具体的宗教设定。这时,人类的特性则由外部条件的差异而呈现出来,具体表现为多样化的宗教形态。如佛教用因缘与轮回来阐述世界的结构与时间的观念,以苦厄来解释人生的本质,以解脱作为人生的意义;基督宗教则以上帝作为万事万物的终极存在与时间的观念,以原罪来解释人生的本质,以赎罪作为人生的意义。
多样化的文化,造就了不同人群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也造就了不同人群特定的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换言之,世界是一个由多样化的地方性知识构成的社会文化体,因而各种价值与规则,只有在各自的文化体系中,才能得到确认,才能变得可以理解。空间上的差异如此,时间上的差异同样如此。因而,进入他者的世界,去理解他者的世界,就显得极为重要。这是产生正确认识,而不是误识和偏见的基础。空间上的距离可以克服,而时间上的距离,决定我们只能通过合理化的想象,进入特定的舞台,去理解它的规则,以及各种角色的功能。
科学技术的确是一盏能够照亮我们黑夜的明灯,尽管它照亮的范围有限,但却是人类永不停歇追求的手段。科学技术似乎是一种更具有共性的符号编码系统,但这种编码系统亦受到各自借以表达的语言及其产生之中的思维习惯的框限,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方向,也被赋予不同的价值。
合理的想象,不仅要基于人类的共性,还要能够在人类特性之中展开。唯有如此,才能在根本的意义上触摸人类社会的脉搏,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万花筒中,寻找到历史的真相,给出合理的解释。
四、在想象之上
虽然通过想象方能设身处地,入乎其中。然而,能供“筹烂谋深”的资料毕竟有限,此则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吾人今日可依据之材料,仅为当日所遗存最小之一部”,“或散佚而仅存,或晦涩而难解”;因而“欲藉此残余断片,以窥测其全部结构,必须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后古人著书立说之用意与对象,始可以真瞭解”。然而此种想象,又易受到穿凿附会之影响,于人类共性与特性之间,于今古之间,造成不应有的错乱。此即陈寅恪先生所强调:“则著者有意无意之间,往往依其自身所遭际之时代,所居处之环境,所熏染之学说,以推测解释古人之意志。由此之故,今日之谈中国古代哲学者,大抵即谈其今日自身之哲学者也。所著之中国哲学史者,即其今日自身之哲学史者也。其言论愈有条理统系,则去古人学说之真相愈远。此弊至今日谈墨学而极矣。”
如何避免想象可能出现的舛误?陈寅恪先生实际上已经指出,在“用意”与“对象”之间去把握。就历史本身而言,即需要我们把握人类之共性,又需要把握人类之特性,查看解决人类基本问题所处的具体条件。这就需要运用我们的抽象能力,借由认知的渗入,走出自我,走向他人;同样亦可走出他人,返向自我,由此而获得有效的理解,并超出具体条件的限制。因而,此种想象必然需要抽象之想象,需要我们具有更高的抽象能力来驾驭我们的合理的想象。换言之,我们借助于想象设身处地,在历史现场中同情地理解我们的对象,既需要有近乎对象主体的想象,亦需要有超越对象主体的想象。故王国维先生强调:“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故欲造就历史学高深之专门人才,推动学术之发展,不只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其能够在历史的碎片中重建历史的真实;更应培养其抽象的想象能力,把握历史的实质,在芜杂的场景中,抓住要害,解释历史,理解历史。也唯有如此,历史学才能在人类理解和把握,乃至克服不确定性的征程中,为更加美好的生活提供自己本应具有的功用。
有关史苑育英集:兰州大学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探索与研究的文章
其次,动员全院教师,通过多种渠道,帮助毕业生联系工作。日常生活中,由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教师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全程式就业指导”。......
2023-11-30
兰州大学建设国家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实施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高等教育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其中第三个建设内容为“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经过严格评审,2008年我校历史文化学院王希隆教授负责的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入选,这对兰州大学的文科建设无疑是巨大的支持和鼓励。......
2023-11-30
关于历史文选教学的一些思考邱锋一从现今大学历史系开设的专业基础类的课程来看,大致是可以分成两个主要方向的:一个方向是中国古代、近代和现当代史以及世界古代、近代和现当代史之类的课程,合起来也可以称为“通史”课;另一个方向则是由《古代汉语》《历史文选》《历史原著导读》之类组成的课程,看似驳杂,其实也不妨笼统地叫做“读史”课。......
2023-11-30
坚守育人为本信念传承百年兰大精神王希隆张克非杨林坤百年风云激荡,百年薪火相传;百年自强不息,百年桃李芬芳。过去、现在和未来,这种“育人为本,实干为先”的兰大精神都将一如既往地滋养并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兰大人蓬勃奋进、勇创新高。兰大精神紧紧围绕育人为本的信念,构成了兰大精神的重要特质,在兰州大学的历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值得我们兰大人代代相传和不断发扬光大。......
2023-11-30
当前历史学本科专业的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探析——以兰州大学历史学本科专业为主的研究张克非兰州大学作为西北地区唯一的“985”综合性重点高校,其历史学本科专业,至今已设立64年之久,担负着培养优秀学生,造就高素质历史学专业人才,率先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的重要任务。学院申报的多个本科教学改革和研究项目获得兰州大学和甘肃省的立项支持。其三,国家人才工作、教育改革对优秀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及新要求。......
2023-11-30
抗日战争的发生有着其必然性,近代日本侵略中国是历史的必然,而不是偶然的。1872年,日本绑架琉球国王,并强迫其承认是自己的藩王。1910年日本正式吞并朝鲜。可见,抗日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其根源是深远的。如此崇高的历史地位就注定抗日战争对于现实的影响也是延绵不绝的,不是转眼即逝的。比如目前中国的国际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抗日战争的胜利所奠定的。......
2023-11-30
国家目标与人才培养——关于敦煌学研究生培养环节的几点体会郑炳林研究生培养特别是博士生培养国家目标是什么,我的理解有这样几个层次:第一,培养的研究生的研究水平代表本学科最高研究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壮大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的队伍,而且要保证兰州大学培养的人才在敦煌学界占有一定的优势。......
2023-11-30
凡此等等,无疑有助于通史教学水平的提高。通史教学与研究是培养通识的重要途径。因为对整个中国历史缺乏理解,有关中国史学的认识难免出现偏差。中国通史教学要做到“通”,必须改变目前将通史视为断代史的拼凑这种局面。......
2023-11-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