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对于历史学而言至关重要,可以说,历史学自19世纪伊始,就注定了命运的改变。而在其命运转折点上给予重要支持的是在19世纪开始之前就已经显露端倪的浪漫主义运动。在文学研究界,浪漫主义主要针对18世纪在理性原则下产生的新古典主义,特别是新古典主义为文学艺术制定的种种法则和他们所设定的永恒理想,成为浪漫主义反对的主要目标。正是经由19世纪的空前发展,文学史才逐渐定型为文学研究的一种合法化形式。......
2023-11-30
19世纪对于历史学而言至关重要,可以说,历史学自19世纪伊始,就注定了命运的改变。而在其命运转折点上给予重要支持的是在19世纪开始之前就已经显露端倪的浪漫主义运动。浪漫主义运动最先在德国与英国开展,表现为对法国启蒙运动特别是以启蒙理想贯穿始终的法国大革命的反抗与反思,理性至上的普遍原则成了众矢之的。以抽象的普遍理性作为确定性真理、知识来源的笛卡尔主义遭到了猛烈抨击,历史成了直接的受益者,由反历史转变为倚重历史,法国大革命失败后,人们发现理性原则之所以在现实中受到重创,就是因为过于抽象,强调形而上学,始终存在于真空中,远离了事物现象本身,从而远离了真理,于是“回到事物本身”成为必然,又一次被强调,而“回到事物本身”就意味着回到作为经验储藏所的历史中,历史作为真理的来源而被重视,于是,以此为基础,19世纪思想中显现出历史主义的倾向,[1]历史主义对于文学而言,不仅起到了开阔时空的作用,而且浪漫主义导致的倚重于历史的历史主义倾向直接将文学史研究合法化,并进而使之在文学研究中的地位更加具有权威,可以说,支配18世纪启蒙运动及其后法国大革命的启蒙思想是在科学权威化语境中形成的,是从对科学的欣羡开始他们对人类社会的思考的,将从对科学活动的观察中发掘的理性原则作为评判一切事物的标准,理性原则及其话语便分享了科学的权威,构成了在知识领域甚至一切社会领域中最具有力量的模式,19世纪思想界对主导18世纪思想与行动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以历史替代理性成为真理的来源占据思想的核心,这一新的思维方式同样是从科学权威化语境中推论出来的,历史作为真理的来源,自身便成为一种权威的知识形式。
在文学研究界,浪漫主义主要针对18世纪在理性原则下产生的新古典主义,特别是新古典主义为文学艺术制定的种种法则和他们所设定的永恒理想,成为浪漫主义反对的主要目标。浪漫主义坚持历史标准,强调个体化的历史意识,将文学纳入到进步的阐释框架中加以审视,文学作品、文学现象构成了一个臻于完美的序列,文学史就被描述为一幅进步的图景;历史意识的加强与对个体化原则的认可推崇直接导致了民族精神、民族意识的发掘,与18世纪的世界主义立场相对,浪漫主义时期的研究者纷纷转向民族立场,以民族性作为研究基础,将文学史理解为体现了民族性的民族精神史。(www.chuimin.cn)
值得注意的是,文学研究在19世纪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专门的文学刊物与社会评论杂志成为探讨文学问题的主阵地之一,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专门的文学刊物中较为著名的就有《爱丁堡评论》、《季刊评论》、《普鲁士年鉴》等,文学研究者往往在这些刊物上公开发表自己的主张,甚至发起争论,围绕这些著名刊物,形成热烈的学术探讨氛围;19世纪出现的大量评论杂志,同样发挥了活跃文学探讨氛围的作用;其二,19世纪大部分的文学研究者都有在大学演讲执教授课的经历,特别在德国,文学研究与其他领域的研究一样都被转移到了大学中,形成了学院派,这种转变与德国的大学改革有直接的关系,改革后的大学采用教学与研究并行的体制,研究职能在大学中被凸显出来,而且围绕改革后的德国大学形成了准特权阶层,研究获得国家支持的力度越来越大,使得包括文学研究在内的学术研究领域愈益职业化。学术性文学研究无疑对于文学史研究的发展而言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19世纪,文学史得以“拓展到古往今来和各个民族”[2],而叙述性的文学史,也主要在19世纪才获得了真正的勃兴,德国的施莱格尔兄弟成为文学史研究的开创者,而在法国,西斯蒙第、安培、维尔曼等人相继投入到法国文学史的编撰工作中,英国的文学史研究在18世纪后期沃顿之后很长时间陷于停滞,直到19世纪中后期盖尔为努斯、黑特涅尔、泰纳、布吕纳介等文学史家的出现,才真正地繁盛起来。正是经由19世纪的空前发展,文学史才逐渐定型为文学研究的一种合法化形式。
有关科学的权威化与文学史的兴起:文学史作为文学研究形式的合法化的文章
19世纪对于历史学而言至关重要,可以说,历史学自19世纪伊始,就注定了命运的改变。而在其命运转折点上给予重要支持的是在19世纪开始之前就已经显露端倪的浪漫主义运动。在文学研究界,浪漫主义主要针对18世纪在理性原则下产生的新古典主义,特别是新古典主义为文学艺术制定的种种法则和他们所设定的永恒理想,成为浪漫主义反对的主要目标。正是经由19世纪的空前发展,文学史才逐渐定型为文学研究的一种合法化形式。......
2023-11-30
启蒙运动可以说是科学权威化历史语境重塑人文研究的一个关键阶段。启蒙研究专家托马斯·奥斯本对于科学与启蒙之间关联模式的分析[48]对我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权威化与人文研究的关系颇有助益。假若我们从此维度观察科学的权威化对于18世纪启蒙运动中带有人本色彩的社会历史研究,也许就能对科学与启蒙、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有新的理解。......
2023-11-30
本书选取科学的权威化角度,考察并分析文学史这一研究形式如何产生,即科学的权威化如何孕育新的思想原则和信念,引发学界的思维方式变革,进而借由历史研究对文学研究产生深刻影响,最终催生了文学史这一研究形式,使得文学史在19世纪正式兴起,并使其作为一门学问以及作为一种文学研究形式的合法性得以确立。......
2023-11-30
科学家角色的出现,专业化的科学组织机构的建立,推动了科学研究的专业化、职业化与体制化,使得这个时期科学研究活动呈现出新局面,科学的长足进展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此。社会过分关注实用和道德,过于注重实效,遏制了科学的专业化研究。所以,实际上造成了科学在大学中只是作为独特的哲学分支存在,科学发展的自主性无从谈起。......
2023-11-30
科学体制化的关键是建立强大的科学教育体系,因为,一方面,系统的科学研究主要发生在大学和教育机构,也就是说,大学和教育机构是科学的主阵地;另一方面,科学要持续发展,也必须营造有利的教育环境,所以实现科学的体制化必然要求通过一场科学教育运动,将科学确立为公认的教育形式与教育基础。所谓“公认”包含了一种信任关系,即对权威的信任与服从。......
2023-11-30
文学史研究的兴起,既是文学研究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使然,又与由历史学科的职业化、专业化所带来的史学研究的勃发息息相关。历史学科的发展,改变着文学史研究的面貌。一定程度而言,文学史研究依托于史学研究。正是有赖于在科学的权威化语境下知识界对历史阐释逻辑的改观、对历史维度的重铸以及历史学研究的深化乃至知识界历史主义的兴起,文学史最终具备了成为合法化知识研究形式的可能。......
2023-11-30
具体而言,将“文学史”这一西方的“舶来品”作为文学研究的一种形式运用于言说中国文学,便产生了中国文学史的著述与研究,迄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因而,采取一种溯源的研究立场有利于从根本上理解这个问题,即本书关注的核心课题:科学的权威化与文学史的兴起。将科学的权威化与文学史的兴起联系起来,探讨科学的权威化语境对于文学史的兴起的影响,学界目前尚无相关研究。......
2023-11-30
正是这个外来的事物,引发了中国社会的大震荡,特别是在知识领域,关于科学的讨论,涉及传统的命运,科学以新知、真知的身份赢得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中国文学史话语实践恰恰是在科学权威化的语境之中发生的,由科学权威化带来的教育改革与学术格局的重整对中国文学史话语实践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探讨科学场域的生成,有必要将之置于“科学”一词传入中国后所发生的语义变迁中进行考察。......
2023-11-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