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结果综合表明本实验中的自变量操纵是有效的。表3初中生三类具体他人特质词判断的反应时及标准差再认成绩33名被试在三项任务中的再认率,R/K判断值见表4,图5。......
2023-11-29
三、初中生对概括化他人反思评价的记忆效应(实验4)
1.目的
考察初中生对不同概括化他人反思评价的记忆优势效应及其特点。
2.方法
(1)被试
随机选取某中学30名12~14岁的初中生为被试。被试平均年龄为13.33岁(SD= 0.88);其中男生13人,女生17人。
(2)实验材料
同实验1。
(3)实验设计
采用3×2被试内设计,变量1为加工任务,共三个水平,分别为家人反思评价加工(让被试对计算机上出现的特质词判断“家人认为我是这样的人吗?”)、好朋友反思评价加工(被试判断“好朋友们认为我是这样的人吗?”)、不熟悉同学反思评价加工(被试判断“与自己不熟悉的同学们认为我是这样的人吗?”)。变量2为R/K判断,有两个水平,被试在测试阶段对学习过的项目进行R/K判断。
(4)实验程序
在实验开始前,首先让被试填写亲密关系量表(IOS)。分别填写与家人、好朋友们,和不熟悉同学的亲密关系程度。然后让被试开始实验。实验分学习和测验两个阶段。
在学习阶段,让被试学习三组的120个人格特质词,具体任务是让被试对计算机上呈现句子进行5级评定。具体任务为:家人/好朋友们/一般同学认为我是这样的人吗?让被试进行按键反应: S键:总是这样;D:一般是这样;F:不确定;J:一般不是这样;K:从不这样
先呈现注视点“+”500ms,然后呈现“特质形容词”4s,让被试在这段时间内作出按键反应。每项任务结束后,计算机给出下一项任务的提示。
学习阶段结束后,让被试进行六分钟的瑞文推理测验,然后进行再认测试。主试首先详细讲解R/K指标的含义,在确定被试理解后进行正式实验。计算机将学习阶段呈现过的120个特质词和120个未出现的词混合后随机逐个呈现,首先要求被试判断该项目在学习阶段中是否出现过,如果判断为出现过则继续进行R/K判断,如果判断为未出现过则继续对下个词语进行判断。该部分实验无时间限制。
3.结果
(1)亲密关系测量
被试对三类概括化他人的亲密关系、他人表达程度、个体意识到他人看法的程度及个体对他人看法的在意程度评定分数见表11,图10。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在亲密度上,不同类型他人主效应显著,F(2,58)= 175.25,p<0.001;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家人亲密度显著大于同学(p<0.001)亲密度,好友亲密度显著大于同学亲密度(p<0.001),家人和好友亲密度无显著差异。
在他人对个体评价的表达度上,不同类型他人主效应显著,F(2,58)= 36.98,p<0.001;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家人和好朋友表达程度边缘显著(p= 0.054),两者显著大于不熟悉同学(p<0.001)表达程度。
在对他人评价的意识程度上,不同类型他人主效应显著,F(2,58)= 10.26,p<0.001;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对家人和好朋友评价的意识程度不存在差异(p>0.05),两者显著大于对不熟悉同学评价的意识程度(p<0.001)。
在对他人评价的在意程度上,不同类型他人主效应显著,F(2,58)= 8.29,p<0.01;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对家人和好朋友评价的在意度没有显著差异(p>0.05),两者显著大于不熟悉同学评价的在意度(p<0.001)。这些结果综合表明本实验中的自变量操纵是有效的。
表11 初中生三类概括化他人亲密度得分及标准差(www.chuimin.cn)
图10 初中生三类概括化他人亲密度对照图
(2)学习阶段反应时
在学习阶段,三种条件下被试特质词判断的平均反应时见表12。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加工任务的主效应边缘显著,F(2,60)= 0.02,p>0.05。
表12 初中生三类概括化他人特质词判断的反应时及标准差
(3)再认成绩
30名被试在三项任务中的再认率,R/K判断值见表13,图11。
表13 初中生三类概括化他人加工任务的再认率及R/K判断率(%)
多因素ANOVA分析结果表明,定向加工任务的主效应显著,F(2,58)= 4.39,p<0.05;R/K判断方式的主效应极显著,F(1,29)= 62.92,p<0.001;加工任务和判断方式的交互效应显著,F(2,58)= 9.28,p<0.001。
对总再认率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好朋友加工显著高于同学加工条件(p<0.01),家人加工和好朋友加工、不熟悉同学加工无显著性差异(p>0.05)。
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在R指标上,好朋友加工和家人加工条件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者显著高于不熟悉同学加工条件(p<0.05)。
在K指标上,三类加工条件差异不显著,p>0.05。三类加工条件下R指标显著大于K指标,p<0.001。
图11 初中生三类概括化他人加工任务的再认率和R/K判断率对照图
4.小结与讨论
本实验主要探讨了初中阶段青少年对不同概括化他人反思评价的记忆效应及其特点,并对实验1的结果进行了验证。与实验1的结果相一致,个体与不同概括化他人的关系不同,其反思评价的记忆成绩也存在差异。
在外显的亲密度测量上,12~14岁被试组与家人和好朋友的亲密度显著大于与不熟悉同学的亲密度。在他人对个体评价的表达度上,家人表达最多,好朋友次之,不熟悉同学的表达度最低。在个体对他人评价的意识度上,对家人和好朋友评价的意识度最高,不熟悉同学评价的意识度较低。在个体对他人评价的在意度上,对家人和好朋友评价更为在意,较不在意不熟悉同学对自己的看法。这些外显的测量结果综合表明,在初中阶段,外显层面上,综合而言,家人和好朋友居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学习阶段的在人格特质词判断上,好朋友加工条件下反应速度较快,而不熟悉同学加工条件反应速度较慢;与实验1的结果相比,概括化他人反思评价加工时间更长一些。这可能是由于概括化他人是某一类他人或群体的整合,在加工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注意资源,因而反应时间也更长一些。
在再认率上,实验4也得到与实验1相一致的研究结果,个体与他人关系不同,其反思评价的记忆成绩也不同。在总再认率上,好朋友加工条件显著优于不熟悉同学条件,家人加工与两者无显著差异;在R(记得)值上,家人加工和好朋友加工条件显著高于不熟悉同学加工条件。在K(知道)值上,三类加工任务不存在显著差异。由于R指标更好地反映着自我觉知成分,这也说明个体对不同他人反思评价的加工程度不同。初中阶段青少年对家人和好朋友们评价看得同等重要,相对较少注意不熟悉同学的评价,这也间接证明了不同他人对个体自我概念的影响是不同的。
无论是概括化他人还是具体他人,初中阶段青少年的反思评价都表现出一致的特点,即将好朋友们和家人的看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表现出记忆优势效应。
有关镜像自我研究:理论与实证的文章
这些结果综合表明本实验中的自变量操纵是有效的。表3初中生三类具体他人特质词判断的反应时及标准差再认成绩33名被试在三项任务中的再认率,R/K判断值见表4,图5。......
2023-11-29
六、总的讨论1.对不同具体他人反思评价的记忆优势效应研究一通过三个实验考察反思评价的记忆优势效应,主要涉及母亲、好朋友和不熟悉同学三类具体他人。具体而言,三个实验都发现,在再认率上,尤其在R值上,来自好朋友反思评价的记忆成绩显著高于不熟悉同学反思评价的记忆成绩。......
2023-11-29
表9大学生三类具体他人特质词判断的反应时及标准差再认成绩32名被试在三项任务中的再认率,R/K判断值见表10,图9。综合而言,实验3结果也验证了实验1和实验2的结果,即不同具体他人反思评价存在记忆优势效应。......
2023-11-29
表15高中生三类概括化他人特质词判断的反应时及标准差再认成绩32名被试在三项任务中的再认率,R/K判断值见表16,图13。图13高中生三类概括化他人加工任务的再认率和R/K判断率对照图4.小结与讨论本实验主要探讨了高中阶段青少年不同概括化他人反思评价加工的记忆效应及其特点,所得结果与实验2相一致,发现他人与个体的关系不同,其记忆成绩存在着差异,来自家人反思评价的记忆成绩比好朋友加工的记忆显著降低。......
2023-11-29
132.阿伦森效应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阿伦森效应的实验是将实验人分4组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实际上,“阿伦森效应”在组织生活中也是常见的。阿伦森效应提醒人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应该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所造成的他人对自己向印象不良方向的逆转。......
2023-12-01
之后计算求得该组5个制品减重百分数的平均值xi,作为该组实验的结果。表6-9 实验结果表6-10 实验结果表6-11 实验结果表6-9~表6-11中,每一行为一组实验数据,各因素下为对应的水平号。表6-10~表6-11中实验号5、13、14的实验结果明显小于其他数据,后续数据处理中保留了这些数据,没有作为奇异项处理。图6-32 一个注塑周期的实验数据图所有数据统一在一个时间轴下记录,为后续数据分析提供了便利。......
2023-07-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