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错金银铜鼎1979年洛阳小屯村地下窖藏出土通高17厘米,口径10.5厘米,最大腹径13厘米。这件铜鼎所采用的错金银工艺,也称金银错。错金银铜鼎局部放大图东周时期,洛阳称洛邑,为京畿之地,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错金银铜鼎出土的地点位于洛阳东周王城遗址区内,是周王室高等级贵族成员用器。......
2023-11-29
新莽 错金『一刀平五千』钱币
1957年
洛阳西郊汉墓出土
刀长4.3—4.5厘米,宽1.5厘米,环径2.8厘米,重34.7克。金错刀分为环柄和刀身两个部分,环柄为一方孔圆钱,穿(孔)为正方形,两面有廓(棱),刀身也有周廓,环穿上下以黄金错嵌悬针篆文『一刀』二字,刀身篆书『平五千』,合读『一刀平五千』。
错金“一刀平五千”钱币又称金错刀,是王莽托古改制、推行新货币政策的产物。王莽(前45年—23年),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庶侄。早年,他虽身为外戚,但折节恭俭,勤奋博学,谨事老母及寡嫂,抚养兄子,以德行著称。初始元年( 8年),王莽自立为帝,改国号曰新,次年改元为始建国。为了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王莽附会周礼,进行了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和官名、县名改革等项社会改革,以牢牢地树立“新”朝的形象。史书记载,王莽代汉后,诏令改汉币制,铸造错刀、契刀和大泉五十,先后进行了三次货币改革,金错刀是王莽第一次货币改革的产物。(www.chuimin.cn)
王莽所铸“一刀平五千”刀币,材质为铜,通长二寸二分(汉尺),实际测量长为7.2—7.5厘米,重量在20—46克,今所见金错刀大小不一,多因民间私铸减重之故。金错刀仅仅使用了短暂的两年,旋即被废止,据称是因为王莽在废刘兴王后,始终很心虚,深信谶讳之说。而前朝皇姓“劉”字中所含“卯、金、刀”三字正谶含“正月刚卯,金刀之利”之意,王莽唯恐对自己的政权不利,故予以废除。其实,“金错刀”等货币脱离了秦汉以来方孔圆钱的主流轨道,加之高额虚值、不宜携带和辨别等不利因素,所以发行不久便停止了流通。
货币既是一般等价物,也是国家意志、经济和文化科技水平的集中反映。因为金属货币具有内在价值,可以发挥贮藏手段职能。当流通中的金属货币过多时,这部分过多的金属货币就会自发地退出流通转为贮藏,可以有效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一般不会发生通货膨胀。但是,王莽时期的钱币在践行着货币真谛的同时,又不以重量为名,大兴虚值大钱,先于开元通宝六百余年脱离了秦汉铢两货币的量名钱体系。按照当时规定,“一刀平五千”与原来的五铢钱并用,一枚“一刀平五千”可以当作五千枚五铢钱使用,而金错刀连同少许黄金在内,平均重量也仅有30余克,区区两枚金错刀就能兑换五铢钱一万枚,换算比值极不合理,从而导致农商失业,食货俱废。王莽改制不仅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随着赤眉、绿林大起义的爆发,新朝遂告灭亡。
王莽在短暂的统治期内,屡次改变币制,另制名目繁杂的货币,导致了经济的崩溃。然而,他却获得了第一铸钱高手的美誉,开一代铸钱质量精良之风。金错刀承袭了战国齐刀铸造的精髓,外廓高挺,对文字保护甚佳,是历代钱币收藏家青睐的精品。另外,王莽金错刀在铸造过程中运用了复杂的错金工艺,说明当时已经开始注重使用特殊手段来提高货币的技术含量,这些铸币理念对宋代铸币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有关洛阳藏宝中的历史的文章
东周错金银铜鼎1979年洛阳小屯村地下窖藏出土通高17厘米,口径10.5厘米,最大腹径13厘米。这件铜鼎所采用的错金银工艺,也称金银错。错金银铜鼎局部放大图东周时期,洛阳称洛邑,为京畿之地,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错金银铜鼎出土的地点位于洛阳东周王城遗址区内,是周王室高等级贵族成员用器。......
2023-11-29
北魏永宁寺泥塑造像(组)洛阳永宁寺塔基遗址出土侍从像高约15厘米,长裙曳地,衣带飘拂,身姿秀丽修长。北魏匠师们运用纯熟简练的技法和饱满的创造激情,把洛阳永宁寺泥塑造像塑造得亲切自然,形神兼备。考古发掘证实,当年发现的方形竖穴坑应该是永宁寺木塔地宫。永宁寺塔基基座呈方形,有上下两层,皆为夯土版筑而成,佛教泥塑造像出土于木塔塔基中。......
2023-11-29
夏代镶嵌绿松石铜牌饰1984年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高16.5厘米,宽8—12厘米。这件镶嵌绿松石铜牌饰发现于二里头遗址的十一号墓中,出土时,它安放在墓主人胸前。设想一下,在一些重大的舞宴场合中,戴着鸟兽道具或绿松石铜牌饰的贵族翔舞其间,履行着沟通天、地、神、人的重要使命,场面该是多么热烈隆重。镶嵌绿松石铜牌饰局部放大图三星堆遗址出土铜牌饰线图铜牌饰主要流行于夏代,并延续到商代。......
2023-11-29
东周铜兽2001年洛阳唐宫西路东周墓出土高12.2厘米,长19.8厘米。铜兽头微上昂,造型呈S形,憨态可掬,整个身躯明显向后压制,似有一跃而起之势。它似牛非牛、饱满浑厚的体态,圆润的腹部,身上精美繁密的纹饰,使人很容易把它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仁兽、瑞兽联系在一起。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瑞兽通常是神仙的坐骑,可助飞升。......
2023-11-29
唐代彩绘拎包女俑2003年洛阳关林镇M1305出土高24厘米。在这座盛唐时期墓葬中,共出土了两件形制、高度相同的拎包女俑。这件拎包女俑身着唐代女子裙服,所束长裙用大量竖条纹来表达裙摆皱褶繁复、自然下垂等理念,巧妙地告诉后人女裙耗费布帛之多。在洛阳唐墓中,唐代流行时间更为持久的彩绘陶俑占据着相当比例。与色彩斑斓的唐三彩相比,彩绘陶俑具有许多独特性。......
2023-11-29
东周错银承弓器1972年洛阳中州路战国车马坑出土高11.5厘米,头尾相距18.6厘米,筒口长4.2厘米、宽2.4厘米,壁厚0.2—0.3厘米,筒内进深7.4厘米。洛阳中州路战国车马坑出土的错银弩机与承弓器,应该已经脱离了作战武器的用途。我们认为,华美精致的错银承弓器和错银弩机是东周贵族田猎时携带的用器。......
2023-11-29
西晋韩寿墓表清末洛阳出土曾藏洛阳存古阁、河洛图书馆、洛阳关林古代艺术馆通高1.13米,直径0.33米,表铭位于墓表中部偏上处,高48厘米,残宽32厘米。韩寿墓表局部所谓墓表,即墓碑,为文以表其人,故曰表,也就是墓前的标志,主要撰写墓主的姓名、官职等内容。关于韩寿墓表发现的年代问题,屡有争议。晋代传世的大字隶书不多,韩寿墓表上的大字晋隶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韩寿生前是朝廷高官,为他书写墓表者当是名重当时的书法名家。......
2023-11-29
东周玻璃珠1987年洛阳西小屯C1M2197出土玻璃珠共九枚,球径依次递减,外径在2.3—0.7厘米之间,中间有穿孔。约在公元前2500年,人造玻璃首次出现于西亚及埃及,最早的珠饰都是单色玻璃。1973年,在洛阳西郊战国中期的积石积炭墓中,出土了三件彩色玻璃珠。1949年以后,在洛阳进行的东周时期考古发掘中,屡屡有西方输出的玻璃珠出土,反映出洛阳在早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
2023-11-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