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玻璃珠1987年洛阳西小屯C1M2197出土玻璃珠共九枚,球径依次递减,外径在2.3—0.7厘米之间,中间有穿孔。约在公元前2500年,人造玻璃首次出现于西亚及埃及,最早的珠饰都是单色玻璃。1973年,在洛阳西郊战国中期的积石积炭墓中,出土了三件彩色玻璃珠。1949年以后,在洛阳进行的东周时期考古发掘中,屡屡有西方输出的玻璃珠出土,反映出洛阳在早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
2023-11-29
曹魏 白玉杯
1956年
洛阳曹魏正始八年墓出土
通高13厘米,口径5厘米。筒身直腹,有圆饼形高足,通体光素无纹,杯口、杯身和高足均切割规整,折角分明,抛光细致,曲线优美流畅,简洁大方。
据当时参加考古发掘的老专家回忆说,出土白玉杯的曹魏正始八年墓,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墓葬,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唯一一座有标准纪年的曹魏墓。在这座墓葬正式发掘之前,已经遭到多次盗扰,墓内文物散乱不堪,残存的65件随葬品中,陶器出土于墓室的南北耳室,少量的铜器、铁帷帐架和玉器都“灰头土脸”地散见于墓葬前室地上。由此说来,白玉杯能够躲过数次劫难,重见天日,冥冥之中似有天意相佑。
铁帷帐架复原示意图(www.chuimin.cn)
220年,东汉最后一位皇帝刘协禅位于魏,曹操之子曹丕即皇帝位,曹魏建立。黄初七年 (226年),魏文帝曹丕病死,太子曹叡继位,是为魏明帝。明帝在位十余年,虽明识善断,但并无统一全国大志,而是在洛阳修建了许多豪华的宫殿和园林。秉承此风气,到齐王曹芳正始年间更加盛行。史书上记载,齐王曹芳喜近佞臣,耽于游宴,重用“清谈风流”之士何晏、邓飏等人。于是,朝廷士大夫皆以饮酒清谈与好尚虚无玄学为荣。在这种社会风气下,长期经历两汉谶纬思想统治的人们,对玉器体系中“神的面纱”和“道德内涵”产生了质疑。于是,追求玉器本身的自然之美,成为魏晋玉器制作的基调。
曹魏政权仅仅存在了45年,但是其推崇自然的生活方式和理念体现到了所制玉杯上。这件白玉杯采用名贵的新疆和田羊脂白玉琢成,质地凝润细腻,造型清逸素雅,使人油然而生美在天然的真切感受。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受长期战乱影响,通往西域的道路受到阻碍,新疆和田玉料在内地日渐稀少,精美的和田玉杯更属凤毛麟角。
白玉杯应是墓主人生前饮酒的实用器。从该墓出土可供饮酒清谈使用的铁帷帐架、铜质熏香用博山炉、带有墨迹的黛砚等文物来推测,墓主人应该是出身豪门世家的文人雅士。凝视着无言而静逸的白玉杯,使人仿佛回到1700多年前的曹魏社会。以物言志的高门雅士置身于大自然的美景中,尽情地享受着山林野趣和田园风光,找寻着人生的慰藉和心灵的安逸。从表面上看,他似乎沉溺于饮酒享乐的颓废和消沉之中,而实际上,却是在极力用外表行为的放荡不羁和我行我素,掩饰着埋藏在内心深处的苦恼和忧愁。玉杯莹润无瑕的自然属性,代言了正始名士渴望平静安逸的人生理想。
中国人历来对玉器怀有特殊而深切的情感。《礼记·聘义》中说“君子比德于玉”,将君子应具有温良儒雅的道德情操比附于美玉,把洁白温润的玉石美化为神的化身。自东汉以后,中国玉器的使用价值发生了历史性转变,上古时期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礼仪玉、丧葬玉等,此时已基本消亡,用于实际生活的生活用具、妇女装饰品开始成为玉器制作的主流。因此,曹魏白玉杯无论在物质文化史还是工艺史上,都堪称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的和谐典范,是我国玉器由浓重的政治、等级化向世俗化转变的重要物证。
有关洛阳藏宝中的历史的文章
东周玻璃珠1987年洛阳西小屯C1M2197出土玻璃珠共九枚,球径依次递减,外径在2.3—0.7厘米之间,中间有穿孔。约在公元前2500年,人造玻璃首次出现于西亚及埃及,最早的珠饰都是单色玻璃。1973年,在洛阳西郊战国中期的积石积炭墓中,出土了三件彩色玻璃珠。1949年以后,在洛阳进行的东周时期考古发掘中,屡屡有西方输出的玻璃珠出土,反映出洛阳在早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
2023-11-29
唐代含嘉仓刻铭砖1971年洛阳老城驾鸡沟含嘉仓遗址出土砖作正方形,长宽各33厘米,厚6厘米,正面平整,有刻文10行110多字。含嘉仓是唐朝政府在东都洛阳营建的大型国家粮仓,仓窖所储粮食主要靠漕运往来转运。唐代仓粮主要通过京杭大运河往来运输,因此,大运河也被称为运粮河。含嘉仓地下储粮的方法是采用低温密封的科学原理,使粮食长期处于休眠状态,具有防火、防虫、防潮、造价低廉等多项优点,非常适合在我国北方干燥地区推广。......
2023-11-29
夏代镶嵌绿松石铜牌饰1984年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高16.5厘米,宽8—12厘米。这件镶嵌绿松石铜牌饰发现于二里头遗址的十一号墓中,出土时,它安放在墓主人胸前。设想一下,在一些重大的舞宴场合中,戴着鸟兽道具或绿松石铜牌饰的贵族翔舞其间,履行着沟通天、地、神、人的重要使命,场面该是多么热烈隆重。镶嵌绿松石铜牌饰局部放大图三星堆遗址出土铜牌饰线图铜牌饰主要流行于夏代,并延续到商代。......
2023-11-29
新石器时代骨针和管1969年洛阳郊区西吕庙遗址出土两根骨针一长一短,长针10.8厘米,短针3厘米,出土时同装在一截动物肢骨腔中。从已发掘的12座窖穴出土的大量陶器来看,该遗址时代分为早、晚两期,骨针和骨管出土于西吕庙早期文化,相当于河南龙山文化中期,距今6000年左右。......
2023-11-29
东周铜兽2001年洛阳唐宫西路东周墓出土高12.2厘米,长19.8厘米。铜兽头微上昂,造型呈S形,憨态可掬,整个身躯明显向后压制,似有一跃而起之势。它似牛非牛、饱满浑厚的体态,圆润的腹部,身上精美繁密的纹饰,使人很容易把它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仁兽、瑞兽联系在一起。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瑞兽通常是神仙的坐骑,可助飞升。......
2023-11-29
东周双龙玉璧1981年洛阳西工区M131出土长5.9厘米,宽4.7厘米,厚0.2厘米。东周时期,由于礼制衰落,玉璧除作为礼仪场合的手执信物外,开始大量用作佩饰玉和殓葬用玉。双龙玉璧与著名的狩猎纹铜壶同出于洛阳中州中路北侧东周王城遗址内的战国墓葬中,距周王城东城墙约210米。这件玉璧两侧的夔龙作直身卷尾状,有双龙拱璧的美好寓意。双龙玉璧是研究战国时期东周王畿内的埋葬制度、风俗习惯和雕塑艺术的难得资料。......
2023-11-29
唐代彩绘拎包女俑2003年洛阳关林镇M1305出土高24厘米。在这座盛唐时期墓葬中,共出土了两件形制、高度相同的拎包女俑。这件拎包女俑身着唐代女子裙服,所束长裙用大量竖条纹来表达裙摆皱褶繁复、自然下垂等理念,巧妙地告诉后人女裙耗费布帛之多。在洛阳唐墓中,唐代流行时间更为持久的彩绘陶俑占据着相当比例。与色彩斑斓的唐三彩相比,彩绘陶俑具有许多独特性。......
2023-11-29
西晋韩寿墓表清末洛阳出土曾藏洛阳存古阁、河洛图书馆、洛阳关林古代艺术馆通高1.13米,直径0.33米,表铭位于墓表中部偏上处,高48厘米,残宽32厘米。韩寿墓表局部所谓墓表,即墓碑,为文以表其人,故曰表,也就是墓前的标志,主要撰写墓主的姓名、官职等内容。关于韩寿墓表发现的年代问题,屡有争议。晋代传世的大字隶书不多,韩寿墓表上的大字晋隶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韩寿生前是朝廷高官,为他书写墓表者当是名重当时的书法名家。......
2023-11-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