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洛阳藏宝历史:曹魏白玉杯的珍贵发现

洛阳藏宝历史:曹魏白玉杯的珍贵发现

【摘要】:曹魏白玉杯1956年洛阳曹魏正始八年墓出土通高13厘米,口径5厘米。由此说来,白玉杯能够躲过数次劫难,重见天日,冥冥之中似有天意相佑。曹魏政权仅仅存在了45年,但是其推崇自然的生活方式和理念体现到了所制玉杯上。白玉杯应是墓主人生前饮酒的实用器。因此,曹魏白玉杯无论在物质文化史还是工艺史上,都堪称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的和谐典范,是我国玉器由浓重的政治、等级化向世俗化转变的重要物证。

曹魏 白玉杯

1956年

洛阳曹魏正始八年墓出土

通高13厘米,口径5厘米。筒身直腹,有圆饼形高足,通体光素无纹,杯口、杯身和高足均切割规整,折角分明,抛光细致,曲线优美流畅,简洁大方。

据当时参加考古发掘的老专家回忆说,出土白玉杯的曹魏正始八年墓,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墓葬,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唯一一座有标准纪年的曹魏墓。在这座墓葬正式发掘之前,已经遭到多次盗扰,墓内文物散乱不堪,残存的65件随葬品中,陶器出土于墓室的南北耳室,少量的铜器、铁帷帐架和玉器都“灰头土脸”地散见于墓葬前室地上。由此说来,白玉杯能够躲过数次劫难,重见天日,冥冥之中似有天意相佑。

铁帷帐架复原示意图(www.chuimin.cn)

220年,东汉最后一位皇帝刘协禅位于魏,曹操之子曹丕即皇帝位,曹魏建立。黄初七年 (226年),魏文帝曹丕病死,太子曹叡继位,是为魏明帝。明帝在位十余年,虽明识善断,但并无统一全国大志,而是在洛阳修建了许多豪华的宫殿和园林。秉承此风气,到齐王曹芳正始年间更加盛行。史书上记载,齐王曹芳喜近佞臣,耽于游宴,重用“清谈风流”之士何晏、邓飏等人。于是,朝廷士大夫皆以饮酒清谈与好尚虚无玄学为荣。在这种社会风气下,长期经历两汉谶纬思想统治的人们,对玉器体系中“神的面纱”和“道德内涵”产生了质疑。于是,追求玉器本身的自然之美,成为魏晋玉器制作的基调。

曹魏政权仅仅存在了45年,但是其推崇自然的生活方式和理念体现到了所制玉杯上。这件白玉杯采用名贵的新疆和田羊脂白玉琢成,质地凝润细腻,造型清逸素雅,使人油然而生美在天然的真切感受。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受长期战乱影响,通往西域的道路受到阻碍,新疆和田玉料在内地日渐稀少,精美的和田玉杯更属凤毛麟角。

白玉杯应是墓主人生前饮酒的实用器。从该墓出土可供饮酒清谈使用的铁帷帐架、铜质熏香用博山炉、带有墨迹的黛砚等文物来推测,墓主人应该是出身豪门世家的文人雅士。凝视着无言而静逸的白玉杯,使人仿佛回到1700多年前的曹魏社会。以物言志的高门雅士置身于大自然美景中,尽情地享受着山林野趣和田园风光,找寻着人生的慰藉和心灵的安逸。从表面上看,他似乎沉溺于饮酒享乐的颓废和消沉之中,而实际上,却是在极力用外表行为的放荡不羁和我行我素,掩饰着埋藏在内心深处的苦恼和忧愁。玉杯莹润无瑕的自然属性,代言了正始名士渴望平静安逸的人生理想。

中国人历来对玉器怀有特殊而深切的情感。《礼记·聘义》中说“君子比德于玉”,将君子应具有温良儒雅的道德情操比附于美玉,把洁白温润的玉石美化为神的化身。自东汉以后,中国玉器的使用价值发生了历史性转变,上古时期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礼仪玉、丧葬玉等,此时已基本消亡,用于实际生活的生活用具、妇女装饰品开始成为玉器制作的主流。因此,曹魏白玉杯无论在物质文化史还是工艺史上,都堪称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的和谐典范,是我国玉器由浓重的政治、等级化向世俗化转变的重要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