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我国家庭医生制度模式

我国家庭医生制度模式

【摘要】:截至2013年年底,全市已组建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3 000余个,累计签约361万户居民,759万余人。区域开展家庭医生制服务,列入区政府实事项目,有明确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同时,为配合家庭医生制度顺利实施,上级医院开展专科专病追踪,巡诊叠加服务以吸引居民社区就诊和首诊。

各地模式简述:

(1)北京市2011年下发了《北京市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方案》,在全市范围内逐步推行家庭医生式的服务“家庭医生式”服务是以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为核心,在自愿签约、规范服务的原则下,服务团队与服务家庭签订协议,建立服务联系卡,为保证服务质量,一个“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最多签约家庭不超过600户。所有居住在北京市的居民都可以与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没有户籍限制。“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由全科医生、社区护士以及预防保健人员组成,与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签约的家庭将享受个性化服务,每年对居民进行一次健康评估,并制订个性化健康规划,使居民知道自己的健康状况以及如何自我干预;重点对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慢性病患者,提供24小时电话健康咨询和分类指导服务;对空巢、行动不便并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上门健康咨询和指导服务等。截至2013年年底,全市已组建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3 000余个,累计签约361万户居民,759万余人。

(2)江苏省2011年下发了《关于建立家庭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2012年,全省所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启动实施家庭医生制度,由家庭医生与社区家庭进行签约,65岁以上老年人、0~6岁儿童、孕产妇、慢性病患者的家庭签约率达50%以上,家庭医生主要提供基本医疗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对在健康管理中发现问题的居民,及时给予医学指导或转诊建议等,对居民是否在家庭医生处首诊没有做出规定,居民仍可自由就诊。

(3)成都市2011年下发了《成都市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行家庭医生服务模式试点的实施方案》,选择了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等11个区县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先行试点,每个试点区县可全面开展或选择几个条件较好的机构试点实施,计划到2013年在全市建立比较完善的家庭医生制度,按辖区常住人口每600户家庭配置一个家庭医生团队,每个团队由1名家庭医生、1名社区护士、1名公共卫生人员组成。试点各区县可根据当地居民的需求和家庭医生团队的服务能力,提供相适应的个性化服务,按规定建立有偿契约,实施惠民和便民服务,以残疾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为主要服务对象,逐步实现全覆盖。随着试点的推进,成都市将力争3~5年内,让家庭医生签约每个常住居民家庭,并逐步实行家庭医生首诊制,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到社区”的分级就诊新格局。

(4)青岛市医疗保险管理部门是制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的主体,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市南区作为青岛市的较早的试点区之一,以医疗保险为抓手,实行签约定点医疗机构,社区首诊实施43种大病减免优惠政策,双向转诊推行医保统筹支付减免优惠政策。

(5)深圳市作为经济特区,外来务工人员较多,外来人口约占常住人口的50%。区域开展家庭医生制服务,列入区政府实事项目,有明确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实行自愿签约服务,签约对象以重点人群为主,签约后进行差异化的服务。家庭医生制度的实施由卫生局牵头,社康办具体负责,社康中心为综合性医院的一部分,双向转诊通畅,并与2013年5月推出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免费看病,治疗由社保支付。同时,为配合家庭医生制度顺利实施,上级医院开展专科专病追踪,巡诊叠加服务以吸引居民社区就诊和首诊。2011年推出家庭医生制服务社区免费看病,治疗费用有社保支付,同时,上级医院计划组织专家下社区,开展专科专病追踪、巡诊叠加服务等。(www.chuimin.cn)

(6)2009年,武汉提出家庭医生制度,武汉市武昌区成立由全科医生、公共卫生医生、社区护士组成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拥有近800名“家庭医生”覆盖七成居民区。并依托政府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立起了覆盖全区的“家庭医生呼叫平台”。开展自愿签约,采取分片包干,服务团队划分责任社区、以家庭为单位签约,一个家庭医生服务1 000名居民,将外来人口纳入服务对象,对慢性病、行动不便的患者推行全程照顾医疗服务。

(7)上海市长宁区自2008年起开始试点全科团队服务模式的责任医生制,选取周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家庭责任医生制度的探索进行试点。2010年,长宁区被列为上海市家庭医生制服务试点区之一,2011年,实行家庭医生制全覆盖。被列为长宁区政府实事项目重点推进。2012年,长宁区被列为“全国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试点区”,主要特色是建立陈华医生工作室,探索将民政部门认定的贫困保障对象首诊定点在社区,并给予医疗费用减免,对重点人群进行健康管理,并开展“四医联动”的特色服务。

(8)上海市浦东新区早在2000年开始探索家庭医生责任制,2010年上海市实施家庭医生制度,被列为试点区之一,遴选塘桥、潍坊、金杨、高桥、康桥、大团等街道(镇)作为试点,先试点,后推广。首先从最有求医需求、缺乏医疗资源和社会人脉资源的中低收入居民入手,为这部分居民配备24小时免费家庭医生,2013年浦东为这项工作先期投入2 000万元。

(9)上海市闸北区于2010年6月开始探索健康服务责任制试点,2011年1月在健康服务责任制的基础上,启动开展家庭医生制服务试点,探索五星家庭医生激励机制及健康管理部为载体的社区健康管理模式,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支撑平台的建设,由健康管理部统筹家庭医生工作,开展物联网等签约居民自我健康管理设备的试点应用。

总的来说,国内实施家庭医生制度主要分为3种类型:一是在自愿签约的基础上实行家庭医生制,该模式覆盖人群范围较大,代表城市是北京、武汉,是全科医师团队服务模式的进一步深化,政策突破不大;二是在社区首诊的基础上实行家庭医生制,覆盖人群较小,代表城市是青岛,以参保职工为突破点,对参保职工及其家庭成员在社区首诊则可享受医保优惠政策;三是在自愿签约的同时,部分人群试行社区首诊,总覆盖人群较大,代表城市是深圳、上海等,社区首诊把突破点放在流动性较大的务工人员或者贫困人群,对其首诊和转诊享受本市医保待遇。另外上海还在试行新农合的社区首诊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