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努尔哈赤之死:燃烧的黄龙旗的沉沦与大清帝国的命运

努尔哈赤之死:燃烧的黄龙旗的沉沦与大清帝国的命运

【摘要】:1625年3月,努尔哈赤将后金都城迁到了沈阳,改称盛京,对明王朝的京师地区构成了严重威胁。努尔哈赤不由大怒。二十四日,努尔哈赤亲自督军大举攻城,后金军冲到城下后,城头弓箭和滚石如雨而下,后金军死伤无数。努尔哈赤无计可施,被迫后撤。努尔哈赤被救回营后,立即下令撤军。努尔哈赤在撤军的路上,因心中十分恼怒,使得伤势加重,于8月11日在沈阳去世,终年68岁。

后金建立后,经过两年多的内部整顿,发展生产,后金兵势渐强,势力剧增。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4月13日,努尔哈赤在都城赫图阿拉祭告天地,正式发布了讨明檄文“七大恨”,扯起了公开反明的旗帜。

誓师完毕之后,努尔哈赤亲率2万步骑进攻明王朝辽东重镇抚顺,诱胁明军守将李永芳投降,明军在抚顺周围的堡寨都被后金军占领。明总兵张承荫率部1万增援,双方展开激战,最终张承荫战死,明军死伤惨重。之后,后金军队又攻陷清河堡(今本溪市东北)及抚顺城以东的明军诸堡,杀守将邹储贤以下1万多人,使明廷大为震惊。

明神宗派杨镐为辽东经略,主持辽东防务,并决定出兵辽东,大举进攻后金。双方由此展开了争夺辽东的关键性一战——萨尔浒之战。萨尔浒之战历时五天,以明军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从此,后金军由防御转人全面进攻,明军则完全陷入被动,直至最后灭亡。

努尔哈赤取得萨尔浒大捷之后,连克开原、铁岭、沈阳、辽阳等70余城,明军溃不成军。即使频繁换将,也不能扭转颓势。

1625年3月,努尔哈赤将后金都城迁到了沈阳,改称盛京,对明王朝的京师地区构成了严重威胁。

就在努尔哈赤40年戎马生涯达到巅峰之际,明将袁崇焕戛然终止了他上升的步伐,并且把他推下了深渊。

那时,广宁(今辽宁北镇)巡抚王化弼不听辽东经略使熊廷弼指挥,并在努尔哈赤向广宁进攻时带头逃跑。致使广宁失守,明军覆没,后金军直逼辽东的最后一道屏障山海关。而山海关一旦失守,北京就十分危险。一时之间,明廷上下,人心惶惶。

明廷急忙换上兵部尚书孙承宗为辽东经略使。孙承宗懂兵略,知道不能被动地仅守山海关,而应把远离山海关的宁远(今辽宁兴城)作为关外抗御清兵的第一道防线。袁崇焕遂被派往宁远驻守。

宁远位于山海关以东100多千米,袁崇焕到任后,立即征集士兵和百姓修筑城墙。又从后方运来11门产自荷兰的红夷大炮架设在城楼上,使宁远成为一座坚固的军事堡垒。(www.chuimin.cn)

与此同时,孙承宗也在防线外围的锦州、松山等地,派驻人马屯田筑垒,声援宁远,逐渐把防线从山海关向东推进了200多千米,许多失地被收复,整个辽东局势开始向有利于明王朝的方向发展。

但在此时,掌握朝政的宦官魏忠贤撤了孙承宗的职务,换上了自己的亲信高第。高第一到山海关,就要求各路明军收缩战线,弃守关外疆土,退保山海关。袁崇焕拒不撤兵,关外只剩下了宁远这一座孤城了。

努尔哈赤遂于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率兵13万,对宁远城发起了进攻。

当时袁崇焕手里只有1万多名兵将,与后金军实力悬殊,情形十分危急。袁崇焕制定了凭城固守的策略:不出城外野战,孤守、死守、固守,并坚壁清野,将城外粮食全部运入渤海觉华岛中,将城外的民房和草料烧掉,不给后金军留下任何东西。同时命令参将祖大寿领一支兵马出宁远西北作为外援,牵制后金军。

正月二十三日,努尔哈赤率军杀到宁远,见宁远防守滴水不漏,就诱降袁崇焕,许以高官。袁崇焕不为所动。努尔哈赤不由大怒。

二十四日,努尔哈赤亲自督军大举攻城,后金军冲到城下后,城头弓箭和滚石如雨而下,后金军死伤无数。如此反复,后金军伤亡惨重,始终接近不了城池。努尔哈赤命令士兵身披两层铁甲攻城,袁崇焕则命军士架起红夷大炮轰击,后金兵士被轰得血肉横飞,再不敢前行。努尔哈赤无计可施,被迫后撤。

二十五日,后金军又来攻城。袁崇焕令将士用红夷大炮连续轰击,其中有一炮正中远处在旗下指挥的努尔哈赤。不久,后金军的攻势就停止了。努尔哈赤被救回营后,立即下令撤军。袁崇焕看到敌人退兵,乘胜追击了15千米,才得胜回城。

宁远之战,打破了努尔哈赤不败的神话。努尔哈赤在撤军的路上,因心中十分恼怒,使得伤势加重,于8月11日在沈阳去世,终年68岁。

宁远之战后,原来许多降金的官吏和士兵重新归队,山海关外的许多城池再次被收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