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邦奇认为朱熹所说可以用周敦颐太极图直接解释。韩邦奇太极图没有象周敦颐太极图一样分为五层,而是把五层合为一体,其中包括了五层所表达的内容。可以说,韩邦奇太极图借鉴并改进了周敦颐太极图,从而更贴切、完整地显示了宇宙演化的过程。......
2023-11-28
第三节 韩邦奇太极图
易图学产生于易学象数学派。宋代易学象数派学者大多认为八卦起源于数,形由象生,象由数设,而图、书乃数之本原。现存文献中,第一个将河图、洛书定为黑白点图式的是宋人刘牧(1011-1064),且当今我们所能见到的易图也是宋代易学学者所创造。有关宋易图书之学的授受系统,宋人朱震《进周易表》所记如下:
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颐、程颢。是时,张载讲学于二程、邵雍之间。故雍著《皇极经世》之书,牧陈天地五十有五之数,敦颐作《通书》,程颐述《易传》,载造《太和》、《参两》等篇。[32]
朱震上面所说的传承脉络已经被后人所怀疑,至今仍无定论,然其所述可见宋代之易图大概有三种,即河图洛书、先天图和周敦颐太极图。刘牧首推图、书不久,邵雍公布先天图,周敦颐出太极图。
太极图后世所传很多,总的来说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周敦颐太极图,另一种是阴阳鱼太极图。一般认为,周敦颐创作了第一张太极图,此图由五层图形组成,叫周敦颐太极图。阴阳鱼太极图原不叫太极图,明代初年学者赵撝谦(1351-1395)于《六书文义》中所载称“先天自然河图”,明代中期学者章潢定名为“古太极图”,此类图为阴阳鱼互纠图案,所以叫阴阳鱼太极图。
韩邦奇《启蒙意见·明蓍策》中有:(www.chuimin.cn)
“夫造化者,数而已矣。五十者,造化之体也。四十有九者,造化之用也。四十九者,万物之体也。四十有八者,万物之用也。是故五十而去一,维天之命于穆不已者也。四十九而去一,万物各正性命者也。用九用八之不同,其神化之谓乎。(造化为神,生万物为化。)”
此节何以不用濓溪之图。夫为图,所以立象也。阴阳、五行、万物不在天地之外。阴阳有渐,无遽寒遽热之理。知觉运动,荣瘁开落,卵荄之化也。(《启蒙意见·明蓍策第三》)[33]
并有图如下:
韩邦奇太极图(《启蒙意见·明蓍策》)
前面引文第一段引用朱熹《易学启蒙》,第二段是韩邦奇的“意见”,并附有两图,分别为“维天之命”图和“圣人之心”图。此两图图形与后来备受关注的来知德“圆图”极为相似,来知德“圆图”被认为是模仿和改造阴阳鱼太极图而作,也是阴阳鱼太极图的一种,借此,把韩邦奇两图合称为韩邦奇太极图。
有关韩邦奇哲学思想研究的文章
韩邦奇认为朱熹所说可以用周敦颐太极图直接解释。韩邦奇太极图没有象周敦颐太极图一样分为五层,而是把五层合为一体,其中包括了五层所表达的内容。可以说,韩邦奇太极图借鉴并改进了周敦颐太极图,从而更贴切、完整地显示了宇宙演化的过程。......
2023-11-28
因此可知,韩邦奇太极图早于章潢“造化象数体用之图”,但章潢之图是否来源于韩邦奇则不可得而知。同样,韩邦奇太极图应早于来知德之“圆图”,而其间之关系也无法考知。[42]韩邦奇太极图着眼于宇宙的运化过程,主要显现相对具体的运化过程以及其中的阴阳变化之理。......
2023-11-28
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启蒙意见》一书。《性理三解》中之《启蒙意见》五卷,樊得仁刻本。《启蒙意见》在明代经过多次刊刻,对当时学者的影响也有迹可寻。[4]由此可知,韩邦奇《启蒙意见》在其当代的影响不容忽视。......
2023-11-28
此处道尽了韩邦奇太极图关于宇宙生化模式的三个特性:首先,“阴阳五行万物不在天地之外”。这种解释不符合宇宙生化之理。其中阴阳、五行、万物虽不在天地之外,但从生化之先后顺序上看,必是太极、阴阳、五行、万物之先后顺序不能颠倒。......
2023-11-28
韩邦奇先后为《正蒙》作过两次注解。继见兰江张子廷式《正蒙发微》,详尽及于易者。从少年至老年,韩邦奇一直坚持不断地对《正蒙》进行研究和解读。韩邦奇在序中提到时人对《正蒙》的注有《正蒙发微》和《正蒙会稿》。韩邦奇对《正蒙》的研究和理解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可以说是贯穿了韩邦奇的一生。......
2023-11-28
一、古籍文献:1.[明]韩邦奇.苑洛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2.[明]韩邦奇.韩苑洛集[M].清嘉庆七年朝邑刻本,1802.3.[明]韩邦奇.韩苑洛集[M].清道光八年朝邑刻本,1828.4.[明]韩邦奇.性理三解[M].清乾隆十六年朝邑刻本,1751.5.[明]韩邦奇.性理三解[M].清嘉庆七年朝邑刻本,1802.6.[明]韩邦奇.启蒙意见[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7.[明]韩邦奇.......
2023-11-28
道的初义指的是道路,是人物行为活动所必经由的道途。又言“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道是没有形体的,阴阳迭运变化的历程和规则也是没有形体,这没有形体的道是有形之物所以生成的根本和依据。[36]这就是说,张载继承《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说法,解道为阴阳变化的过程,即气化的过程。程朱主要以“理”解“道”。......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