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全球化竞争与不确定环境-全球旅游产业领袖培养模式研究

全球化竞争与不确定环境-全球旅游产业领袖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尤其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一些教育发达的国家,名校林立、生源竞争激烈,本国市场又有限,海外扩张的欲望特别强烈。和相对静态的环境相比,动态环境以高度的不确定性为特征。不确定性的加剧使企业处于经常的变化之中,环境的变化必然引发企业战略思维的变化。

一、全球化竞争和不确定环境

(一)全球化竞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冷战”的结束,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迅猛兴起,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国际间的贸易和投资活动空前活跃,世界经济融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表现形式来看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贸易、投资和金融自由化。国际贸易持续发展,统一大市场逐渐形成;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增长;全球金融市场迅速发展。二是国际经济重组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组织结构调整步入新阶段,全球企业出现并购浪潮,跨国公司对外扩张能力不断增强;跨国公司成为生产活动全球化的主要载体。三是区域经济一体化速度加快。经济全球化将产业的发展纳入全球化的竞争氛围,要求各国政府、企业乃至一般社团、个人都要以全球化眼光来思考问题和从事社会活动,其中以企业全球化经营最为典型。经济全球化企业不仅要在全球范围内组织原材料的供应、规划生产力的布局、优化销售网点的配置等,更重要的是必须在全球范围内招募人才并选派到世界各地。公司要求其从事跨国经营的经理和员工能精通或了解多国的语言、历史、文化、习俗、经济体制、法律制度等,也就是说,公司需要更多的国际性人才,这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企业开展跨国经营与合作对人才素质结构的必然要求。

教育服务贸易作为一个国际化产业,必然要融入到全球化进程的浪潮中。教育作为一种提供知识产品的服务产业,在国际上同样存在竞争和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无怪乎国外许多大学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注重教育的经济效益并开始“教育营销”。激烈的竞争使得许多国外教育机构纷纷寻找国际市场,扩大国际生源,提供留学生教育,这是教育机构主观上维持生存的本能所致,也是各个国际服务贸易日益开放的形势下,教育产业的国内竞争向国际竞争的一种演进。尤其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一些教育发达的国家,名校林立、生源竞争激烈,本国市场(人口和生源)又有限,海外扩张的欲望特别强烈。另外,他们本国的一些二、三流大学比起发展中国家一流大学毫不逊色,再加上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文明的优势,在发展中国家很容易打开市场,率先推动了教育的国际化[1]。留学生教育是教育国际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可以作为反映教育国际化的竞争状况和趋势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教科文组织位于蒙特利尔的统计所发布的《2006全球教育摘要》,报告了全球100多个国家高等教育中“流动学生”的状况。摘要显示,全球6大留学目的国接纳了留学生总数的67%,这6个国家及其接纳留学生的份额分别是:美国占23%、英国占12%、德国占11%、法国占10%、澳大利亚占7%、日本占5%。约有2/3的外国留学生在6个国家上学。发达国家充分利用本国教育资源的优势,大量招收留学生,向外国输出教师,形成了教育的国际产业,使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面临国际化竞争的严峻挑战。

从以上两方面的分析可知,经济全球化导致的人才需求结构变化和各国教育产业内的激烈竞争,形成了教育国际化的“拉力”和“推力”,教育国际化已成必然。

对于中国旅游业来说,全球化带来了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首先是推动了旅游发展理念的革新,旅游业从事业接待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形成入境、出境和国内旅游三大市场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其次是引致了诸多新旅游概念的产生,如生态旅游、体验旅游、滑雪旅游、温泉旅游、环球邮轮旅游等;再次是对新技术应用越来越普遍和深入,特别是旅游业信息化领域,携程、艺龙、芒果网等层出不穷。但相比于工业发展,中国旅游业全球化相对滞后。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全球化,即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要素,寻找更有利的投资场所。当前中国旅游业更多是借助便利的交通互联网技术运用等来实现旅游市场和信息传播的初步全球化,旅游领域外商直接投资不足,除酒店业外,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教育、旅游媒体和旅游交通等方面的国际化引资滞后。因此,中国旅游业的全球化进程还处于初级到中级转变的阶段,要做的事还很多。要实现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的转变,在全球化竞争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国际化旅游教育是基础,培养国际化旅游人才是关键。与国外旅游教育发达院校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和开展合作办学的竞争优势相比,目前我国的旅游教育尚处于国际化进程的初级阶段,在国际化进程中任重道远。(www.chuimin.cn)

(二)不确定环境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运作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国际分工高度发达、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的出现、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在此背景下的市场环境的变化,这些因素都使企业处于剧烈变化的经营环境中。和相对静态的环境相比,动态环境以高度的不确定性为特征。分析、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动态环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快速变化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宏观环境的变化加速了市场的全球化浪潮、技术的交叉渗透和相互融合、企业边界和组织结构的变革等;(2)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顾客的多样化及个性化需求改变了企业竞争的内涵:速度取代成本与价格、创新与学习取代秩序与纪律、全方位竞争取代局部竞争、竞争焦点向价值链终端聚集等;(3)快速变化的企业运作环境引发了多维企业生态系统中的竞争互动日渐复杂,企业间的互动、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互动、企业内资源与能力的互动、联盟网络与虚拟企业的盛行等;(4)快速变化的企业外部运作环境加速了企业组织内部变化的不确定性,如由市场变革所带来的企业边界重构、业务流程再造和由竞争互动带来文化整合、知识整合等[2]

不确定性的加剧使企业处于经常的变化之中,环境的变化必然引发企业战略思维的变化。在相对静态的环境中,战略思维强调通过产业环境、竞争对手以及企业自身特征的分析,在产业中选择合适的定位,并且通过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及难于模仿的资源等途径设置进入障碍,阻止竞争者的加入,限制竞争以维持企业在产业中的竞争优势。对于环境可能出现的不同变化,企业可以采取回避、控制、模仿、合作等策略,这些策略的本质是以对市场机会的分割达到一定的平衡,避免激烈的市场竞争。随着竞争的动态化、激烈化,与竞争对手合作回避竞争,进行模仿都只能是暂时现象,企业战略必须具有动态的目标,培养动态的能力才能顺应环境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旅游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动态竞争环境。随着中国加入WTO,旅游业融入了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中。全球范围的竞争意味着竞争者数量的增多、竞争手段的多样、竞争互动频率的提高,这些都加剧了旅游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随着旅游者的消费观念和方式逐渐成熟,旅游者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波动性越来越强,这也是旅游企业面临环境不确定性的重要来源。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加快了旅游经营环境变化的步伐,经营虚拟化、商务电子化、关联网络化对旅游企业应对挑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旅游企业要在动态环境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对旅游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必须具备自主学习意识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具备持续创新精神以与时俱进,具备辨别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在不确定环境下寻找正确的发展之路。不确定环境下的旅游人才需求对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