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红楼梦李纨的家庭责任和品德

红楼梦李纨的家庭责任和品德

【摘要】:其一,精心育子之德。因为贾珠死后,联结李纨与日益衰败的荣府的纽带就较为脆弱,她不能不考虑“树倒猢狲散”的可能性,而经济上预作准备,是她唯一可采取的应急手段。其二,淡泊公正之德。李纨的“德”,还体现在她的恪守礼法,与世无争。

二、李纨之“德”

李纨在十二钗中倒数第二,在全书中没有任何重大情节与她相关,除在大观园开诗社时有所表现外,均无大作为。作者给她的笔墨,也远远不及宝、钗、黛、凤。第四回的小传中,对她的定位是“虽青春丧偶,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惟知侍亲养子”。细读小说,却发现她实际上是一个多侧面、多内涵的立体人物,她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以德感人,以德服人。

其一,精心育子之德。

由于贾珠早死,年纪轻轻的李纨就成了寡妇。在深受儒家道德规范影响的贾府,李纨凭着她自觉地清心寡欲、遵守礼节、侍养亲子的典范妇德,人们说她“心如古井”。因此她让贾府家长们完全放心,所以允许她搬进了只有姑娘们才有资格居住的大观园,但住在西部大主山向南延伸的一个山怀中——稻香村。冯家眚赞曰:“稻香村皆稼穑之景也,他日有子克家,母氏之心,其苦如之何!至于谦和自处,永足领袖闺中。”(《红楼梦小品》)凌承枢《红楼梦百咏词》中【惜分飞】云:“十二钗中良独少,只惜鸾钗折了。赖养鹓雏好,稻香村里农堪老。深柳画堂莺语悄,添个短檠寒照。为语儿知道,为师为父依娘教。”

李纨作为封建大家族中寡居的少奶奶,其面容终日是淡淡的、静静的,少言寡语,无一丝热情,如“槁木死灰”一般。抚养儿子贾兰似乎是她生活中唯一的任务,也是这个家庭唯一需要她的地方。“她把人生的意义和希望都寄托在她那个小小的儿子身上。脉脉的温情,使年幼的贾兰过早地懂得了母亲的甘苦,一盏孤灯,母子相对的苦读情景,使稻香村充满了浓郁凄凉的情味”[6]

按理,她是长孙之母,其地位要远比凤姐重要得多,她的月钱也确实比凤姐多,所以凤姐不无嫉妒地笑道:“你一个月十两银子的月钱,比我们多两倍银子。老太太、太太还说你寡妇失业的,可怜,不够用,又有个小子,足的又添了十两,和老太太、太太平等。”(第四十五回)。但究其根底,这待遇是全托了儿子的福。贾兰是贾家仅次于宝玉的正统继承人,贾妃归省时,“命以琼酥金脍等物赐与宝玉并贾兰”,而没有理会斗鸡走狗、眠花宿柳的败家子贾环之流。所以,贾兰是按“补天济世之才”来培养的,自然其母亲的作用不可忽视。她对贾兰的关爱体现得长远而又超脱,因为她清楚地知道贾家前途的渺茫:“只怕到他大了,咱们家还不知怎么样了呢!”(第一一零回)

所以,她要勤俭持家,为儿子的未来打算。因为贾珠死后,联结李纨与日益衰败的荣府的纽带就较为脆弱,她不能不考虑“树倒猢狲散”的可能性,而经济上预作准备,是她唯一可采取的应急手段。日后的温饱与儿子长大后读书做官,这都只能靠每月的月钱及年例的积累,她又怎能不小气。贾府衰败后各人的境遇都很狼狈,贾兰却是例外。“到头谁似一盆兰”,这全靠李纨预先的精细安排。“可以说,凤姐是不择手段地攫取金钱,李纨则是全心全意地培育人才。……敛财的,最终人去财空;育人的,最终子荣母贵”[7]

其二,淡泊公正之德。

“李纨者,守礼之完人也。字曰宫裁者,作者自谓秉公裁定者也”(解庵居士《石头臆说》)。探春的海棠社、史湘云的菊花社、林黛玉桃花社,品评诗歌高下,皆由她一言定夺。李纨在诗社的别号“稻香老农”,这个“老”字与寿怡红夜宴抽得的花签上的“老梅”,是有意重复,意在心如老朽,诗句是“竹篱茅舍自甘心”。可见,清心寡欲是她的本质特征。搬进大观园,也是自挑“青篱土井”的“稻香村”。这些作者的刻意描写,都是李纨的欲念的象征写照,与凤姐构成鲜明的对比。[8]王昆仑先生认为,所有这些“都是要读者意识着这是一个美而不艳、使人可敬的少妇,正和秦可卿的艳而不美使人可轻,遥遥相对”;“比起王熙凤、尤氏、秦可卿等等,她是一个极懂得自尊,不肯同流合污,而有正义感的人”。[9]黄昌麟赞曰:“画荻微声继自今,冰霜坚凛拥寒衾。最难生长繁华境,明月梅花是妾心。”(《红楼二百咏》)(www.chuimin.cn)

李纨在大观园最活跃的时候,应算是诗社的坛主。在诗社成立前后,李纨的表现让人觉得她是一位品德高洁的爱诗之人,同时能够设身处地为大家着想。成立诗社时,姑娘们都聚集在秋爽斋,宝玉也高高兴兴来了,说道:“这是一件正经大事,大家鼓舞起来,不要你谦我让的,各有主意,只管说出来大家评论。宝姐姐也出个主意,林妹妹也说句话儿。”宝钗道:“你忙什么,人还不全呢!”一语未了,李纨来了,进门笑道“雅得很呀!我自举我掌坛”,一锤定音,揭开了大观园诗社的序幕。这时,也显现出李纨在诸钗当中是很有威望且得人心的。

李纨平时的生活是按部就班的,只要尽职尽责即可,一如古井无波。然而,当环境允许,她也会光彩照人起来。大观园就为李纨提供了表现自我的平台。在那里她可以随心所欲地张扬自己的热情,可以暂时不用顾及“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训条[10],适时展示自己的才华。这也说明李纨并非真的心如死灰,而是内心充满激情。尽管在大家作诗时,李纨总是谦虚地说自己不会作诗,怕人笑话,但是她在评价他人作品时,却让众人钦服。在诗社中,她知道应该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按照各人的才情进行适当分工,比如将懦弱怕事的迎春,定为副社长,管出题;将看淡世情的惜春,定为副社长,限韵。给她们的任务既不繁难,又不开罪于人,还在其能力范围之内。这样,维系了姐妹们的团结,壮大了诗社的力量,还活跃了诗社的氛围。宝玉在大观园中,其地位非常特殊,他是众人的宠儿。在他的诗作处于最下风时,李纨罚他去栊翠庵乞讨红梅。在冰天雪地之中,宝玉手擎红梅,宛如画卷一般。李纨这样的处罚既严肃了诗社的纪律,又为诗社添了一景,于是大家齐夸李纨罚得“雅”。也正是这种用人得当、奖罚分明的公正作风,使她受到了大观园众人的拥戴。

其三,守礼尊上之德。

李纨的“德”,还体现在她的恪守礼法,与世无争。在贾府这样的封建大家族中,李纨面对犬牙交错、尖锐激烈的矛盾纠葛而无动于衷,俨然局外人一般。在老太太、太太等长辈面前,李纨从不多事,从不多嘴。她无意于像凤姐那样上下周旋,以博得老祖宗、太太们的赏识。她也忙碌,只是尽其做媳妇的义务,不想被别人指责罢了。正因为这样,李纨没有给任何人留下说闲言闲语的把柄。在大观园中生活得不说体面风光,但至少比较安逸。正所谓:“绿荫庭院销青苔,红楼前年燕子来。青色不关人意绪,断肠莫问李宫裁。”(卢先骆《红楼梦竹枝词》)

李纨之所以甘心情愿地不去争当家少奶奶的位置,可能出于以下考虑:一是无意违背王夫人的安排;二是寡妇身份的尴尬;三是素性恬淡;四是为了避凤姐的锋芒。她只要清心守节,孝敬公婆,外加陪伴几位知书达礼的小姑子针黹诵读,就是柔静、谦下了。对李纨而言,安分守己,中庸处世,不失为精明自保之策。

作为一个寡妇,她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在家族中的地位,偶尔也会殷勤逢迎,承欢邀宠。第四十回,贾母兴致勃勃地要携刘姥姥逛大观园,李纨早早地为老太太准备好一大盘各色的折枝菊花以装扮。为备老太太乘船游玩,又巴巴地从楼上搬运船、竿等物。第五十回“芦雪庭争联即景诗”,贾母来寻热闹找乐,李纨特别周到细致地为老太太铺炕备炉驱寒。

贾府举家上下追求着“安富尊荣”,李纨是少数几个清醒者之一。她从不焦躁,自始至终坚守着自己的生存基点。无论家里发生什么变故,她都一如既往地孝敬长辈,训导儿子,在公众场合温顺贤淑,可谓妇德典范。可以说,“她有着丰富的生存智慧,这种智慧是由她的身份地位所决定的,也是由她的个性教养来调节的,并带有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刻烙印”[11]脂砚斋在“竟如槁木死灰一般”后批道:“此时处此境,最能越理生事,彼竟不然,实罕见者。”涂瀛赞曰:“李纨幽闲贞静,和雍肃穆,德有余也,而不足于才。然正惟无才,故能暗淡以终。虽无奇功,亦无厚祸,渊渊宰相风度也,可与共太平矣。”(《红楼梦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