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红楼梦》善于将年龄、出身、地位相近的人物放置一处,进行横向对照。不难看出,通过探伤的不同表现,就像一面镜子,把宝钗的封建思想与黛玉的叛逆思想,成功地进行了横向对比,取得了鲜明突出的艺术效果。......
2025-09-30
二、惜老怜贫与知恩图报
两人的第一场相见,是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当贾母得知刘姥姥进府后,就说“我正想个积古的老人家说话儿!请了来我见见”。一见面,便问:“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当刘姥姥回答已七十五岁时,贾母又将身比身地说:“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硬朗。比我大好几岁呢!我要到这个年纪,还不知怎么动不得呢!”接着又问:“眼睛牙齿还好?”刘姥姥答道“都还好”。一问一答中,读者不难窥出两位老人老于世故的认同心理。虽然她们身份悬殊,但贾母说“今日既认了亲,别空空的就去,不嫌我这里,就住上一两天再去。我们也有个园子,园子里头也有果子,你明日也尝尝,带些家去,也算是看亲戚一趟”,一席话将两人的亲情拉近了。于是她带着刘姥姥兴致勃勃地游了“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使这位没见过大世面的乡下人,着实大开了眼界;还请刘姥姥参加了荣国府的家宴,让这位终日忙碌农活和家务的乡下人,领受了尊溢九酝、席列八珍的美味。她还不时提示凤姐等人,“他是乡屯里的人,老实”,不要“拿他取笑儿”、“打趣他”。刘姥姥离开时,又是赠银又是馈物,显得何等慷慨大度!所以平儿当初劝刘姥姥去见贾母时说:“你快去罢,不相干的。我们老太太最是惜老怜贫的,比不得那个狂三诈四的那些人。”
贾母的怜爱,不仅显得襟怀宽阔、有爱无类,而且常悖传统观念而行之。她打破“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把所有孙女都安排在自己身边亲自抚养,且调教得个个出色。她对凤姐的支持,对李纨的爱怜,对可卿的关照,对黛玉、湘云的呵护,无不尽心竭力。就是对远房穷本家的四姐儿、喜姐儿,亦无另眼看待。这两个女孩在她八十华诞时来拜寿,她视如家人,吩咐道:“我知道,咱们家的男男女女都是‘一个富贵心,两只体面眼’,未必把她俩放在眼里。有人小看了她们,我听见了可不依!”(第七十一回)就是对丫鬟、戏子们,亦是一副慈善心肠。每逢喜庆,也让她们“随意吃喝,不必拘礼”(第四十四回);中秋节还“令丫头媳妇们也都团团围坐赏月”(第七十六回)。每每看戏听曲,多有赏钱,见小戏子演戏辛苦了,便命将戏暂时歇一歇,“小孩子们可怜见的,也给他们些滚汤滚菜的,吃了再唱”(第五十四回)。
不过,对于宝玉,贾母不免流于溺爱;而且在宝玉的婚配问题上,她最后无奈地做了让步。因为“贾母深明三从之义,婚姻大事,须其父母做主,故不能自出主意,而令贾政留神也。贾母意中,以为眼前只此一外孙女,母死无依,贾政王夫人仰体母心,必属意于黛玉耳。若无宝钗之蠹,亦谁曰不然。其奈王夫人成竹在胸,万万不肯出此乎”。(陈其泰评第八十四回)其实,“贾母的内心是极为痛苦的,因为她理解并支持过宝玉与黛玉间刻骨铭心的爱情。直至贾母临终时,她对黛玉后事的关切,对宝钗那份复杂难言的感情,都显然与她内心的难言苦楚有关。如果我们看清了贾母这样的人生处境,我们自然不能苛求于她,尤其不能将扼杀美好爱情的‘万恶的刽子手’的恶谥强加在这位老祖母身上”[4]。(https://www.chuimin.cn)
刘姥姥是个朴实善良,知恩图报的人。她自从得到接济后,生活大有好转,“今年多打了两石粮食,瓜果菜蔬也丰盛,这是头一起摘下来的,并没敢买的,留着尖孝敬姑娘奶奶们尝尝。姑娘们天天山珍海味的也吃腻了,这个吃个野意,也算是我们的穷心”(第三十九回)。一旦渡过了难关,就扛着新摘下的瓜果菜蔬,进城答谢来了。
第一一三回,贾府已经败落,宁府被抄,贾母去世,刘姥姥却能带着青儿来探望。凤姐病重卧床,生命垂危,要刘姥姥替她祷告,并“在手腕上退下一只金镯子交给他”,刘姥姥忙说:“姑奶奶,不用那个。我们村庄人家许了愿,好了,花上几百钱就是了,哪用这些?就是我替姑奶奶求去,也是许愿,等姑奶奶好了,要花什么,自己去花罢。”她并不见钱眼开,更不会乘人之危。这同贪财害人的马道婆,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品性。“患难见真情”,刘姥姥趋人之急,脱人之厄,充分展示出其人格之美。根据脂评透露,“狱神庙”一回中还有刘姥姥的故事:刘姥姥受凤姐所托,不顾自己已经八十高龄,带着板儿到处寻找,千方百计地打听到巧姐的下落,终于把被“狠舅奸兄”卖到“烟花巷”的巧姐救赎回来。可见,“刘姥姥为人,外朴实而内精明,又有侠义之风。贾府厚施姥姥,自贾母以至平儿,皆有赠遗,自是巨家好风范。而姥姥能不负熙凤之托,卒脱巧姐于难,亦足报之而有馀”[5]。刘姥姥重情重义,有始有终,表现了劳动人民的侠肝义胆,值得称道。
如果说刘姥姥一进贾府是来“打抽丰”的,那么她二进贾府便是来还情的,结果却意外地满载而归;但三进贾府却没带走任何财物,反倒是带走了平儿、巧姐,为的是救巧姐脱离火坑。足智多谋的刘姥姥出主意将巧姐接到自己家中藏着,后来还为她寻了一个“家财巨万”、“良田千顷”、“眉清目秀”的夫婿,不但报答了贾家的大恩,还赢得了侠义的好名声。
相关文章
可见,《红楼梦》善于将年龄、出身、地位相近的人物放置一处,进行横向对照。不难看出,通过探伤的不同表现,就像一面镜子,把宝钗的封建思想与黛玉的叛逆思想,成功地进行了横向对比,取得了鲜明突出的艺术效果。......
2025-09-30
同是发表“施政演说”,王熙凤和薛宝钗迥然不同。一席话杀气腾腾,词锋尖利,其霸道溢于言表。接着王熙凤就借一女奴误点,用一顿“杀威棒”,叫众人“知道凤姐的厉害”,以便树建自己的绝对权威。将两人置于同一类事件,做事的风格一对比,其性格之差异就展现得十分清楚了。......
2025-09-30
大观园内美女如云,主仆混杂,姿态迥异。[2]鸳鸯、袭人、平儿、金钏儿,分别是贾府举足轻重的主子贾母、贾宝玉、王熙凤、王夫人的大丫头,同时又可称半个主子。这种美德便是牺牲自己、成全别人,不媚上、不欺下,所以赢得贾府上下的一致好评。再如,晴雯与芳官两个女奴,虽性格相近,但同中有别,绝不含混。......
2025-09-30
六、重要人物,扇形对比古典小说中互为比照的对象,一般是基本不变的,是伴随着人物命运始终的,是贯穿全书始终的。《红楼梦》却不是这样,主要人物的比照对象有时是经常变换的,好像扇形一样展开,以一对多。基于宝玉品貌智质的对比对象,是同父异母弟贾环。曹雪芹正是从假与真、灵与俗的对立来塑造人物,才使贾宝玉形象显得无比丰富、复杂。当然,作者运用这种手法,是对主要人物而言的,次要人物就不必了。......
2025-09-30
通过人物前后行为的对比,也可以一下子把笔力透入人物的内心。同是居丧,一儿媳、一生父,对比鲜明,既显示出贾珍的荒淫无耻,又充分暴露了封建权贵“孝”的虚伪性、欺骗性。......
2025-09-30
《红楼梦》里有贾、史、王、薛四大贵族,而贾母正是出身名门豪族史家,又嫁入贾府,成为最有权力的女人。贾母身份之高贵、地位之显赫,与乡村穷寡妇刘姥姥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此外,刘姥姥这一类贫苦孤寡,受官府和财主的欺压、遭有钱人的白眼,应是家常便饭。......
2025-09-30
全班每天的读书分享,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名家观点,对《红楼梦》的主要人物进行赏析。教学设想本堂课是基于学生阅读《红楼梦》整本书的基础之上的人物赏读方法指导课,希望通过老师的引领让学生学会从宏观的角度把握人物形象特征。《红楼梦》人物构建体系——二元对立,一元为主。我们班很多同学特别钟爱《红楼梦》,在内容理解、人物赏读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期待与老师一起探讨。......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