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革命军占领武汉之后,就战略形势而言,应该趁第七、八、四三军胜利余威,配合其他各军,继续大举北上,进取河南,与已接受俄援的冯玉祥部夹攻直、奉军阀,以定中原。所以早在一九二五年底,孙即派人赴粤修好,希望互不侵犯。此时李宗仁开赴九江的第七军改道南下,击溃孙军谢鸿勋部,为北伐军入赣后的首次大胜,随即于十月三日攻占南浔铁路重镇德安。孙传芳在九江的联军总部参谋处,根据传闻便于十月十五日发出通电:......
2023-11-27
据俘虏及百姓均称:蒋中正在南昌附近受伤甚重,闻系子弹中其腹部,因而致亡。俄人鲍罗廷、加伦等亦受伤,均抱头鼠窜而去云云。(《晨报》一九二六年十月七日载《孙军总部捷报》)
其实,蒋介石麾下将士虽死伤惨重,其本人却毫发无损,只是受到惊吓,颜面上更不好看,被第八军军长唐生智瞧不起。俄国军事顾问塔罗夫(Tairov)于一九二六年十月三十日写给鲍罗廷的密报中有这样一段话:
据我所知,唐生智自与蒋介石在长沙见过面之后,即藐视蒋在军事与政治上的重要性。当蒋目击两个师被击溃后,确实显得不知所措,张皇失措。(Wilbur and How,Missionaries ofRevolution 文件六九,页七七三,另参阅页三二四)
唐生智虽没有低估蒋介石的军事能力,但显然小看了他的政治手腕。俄国顾问证实唐确有取总司令一职的野心,但认为唐之“革命性”不够,尚不能称为一革命将军,哪知蒋之“革命”乃虚有其表,一旦反革命起来,俄国顾问只好吃不完兜着走了。蒋介石尚未被揭穿的“假革命”,无疑是俄国人至此仍然支持他的主要原因。
由于江西战场失败的后果,可以威湘粤甚至会导致整个北伐的垮台,所以各方注目。俄国军事顾问加伦亲往武汉求援,中共也调动组织,集中力量拆孙传芳的后台。终于张发奎率第四军十二师自武昌东下,李宗仁则率其第七军自赣北南下,连战皆捷。蒋介石虽于十月十五日制订了“肃清江西计划”,但肃清的兵力还要靠诸侯,左路由李宗仁与张发奎协同作战,右路由朱培德的第三军负责,中路则由程潜指挥,而蒋介石嫡系的第一军一、二师仅为预备队。俄国军事顾问还调派飞机来助战。
这次反攻显与蒋介石的硬攻战术有异,不急于夺取南昌,而把主力用于歼灭敌军主力,并切断九江至南昌的南浔铁路,以绝后援。十一月一日拂晓发动总攻击,次日左路李、张军击败赣北孙军,于三日占领德安。中路程潜部肃清南昌西面敌军,右路朱军兵临南昌外围。十一月四日,孙传芳遣师自乐化来援,朱军左翼阵地动摇,蒋介石急命增援,但加伦将军认无必要,镇定自若,使他“甚惭自信力薄弱”。(见《蒋介石日记类抄·军务》一九二六年十一月五日)阿基莫娃在《中国大革命见闻》一书中,对蒋介石当时的失态有生动的描述:
蒋介石焦躁不安,知道对他来说成败在此一举,一旦失利,他的整个前程就将成为泡影。蒋介石三番五次地当着总军事顾问的面,真正地大发歇斯底里,搓手、哭泣,喊着“一切都完了”,说要开枪自杀。布留赫尔(Blucher,即加伦将军)每次都是好不容易才让这位神经脆弱的总司令平静下来。(页二○四至二○五)
在加伦将军的镇定下,阵地不但未乱而且稳定下来。十一月五日贺耀祖率部攻克九江,孙传芳知败局已定,返回南京。八日进攻南昌孤城,孙军寻即投降,退出城外。九日蒋介石进驻南昌。江西战役获得全胜,虽多赖第七军与第四军的骁勇善战,然而总司令的威信不仅得以挽救,而且加重了他的政治筹码。
江西初胜,蒋介石才命驻守汕头由何应钦指挥的第一军进兵福建,孙传芳的主力既在江西被歼,闽浙实甚空虚,但第一军行军仍然迟滞,至一九二六年年底不战而入福州。至此国民革命北伐军已占有粤、桂、湘、鄂、赣、黔、闽七省,革命根据地亦由珠江之滨,延伸到长江流域,颇似当年太平军北伐的声势。然而不免也像太平天国一样,拥有半壁江山以后,发生剧烈的内斗,而导致国民革命阵营内斗的主角便是蒋介石!
蒋介石借中山舰事件搞政变,削弱了国民党左派的权力,但第三国际方面当时不愿相信蒋之反共反苏,只认为是人事纠纷,依然把他视为“革命将军”,并予以支持。不过包括中共在内的国民党左派,对蒋已有戒心,彭泽民早于一九二六年五月二十五在中常会上议请汪精卫同志早日销假视事(见《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册,页五四九),各省党部纷纷响应,于右任等更电请中央催促,以主持北伐大计。(见同书,页五七五一六○○)七月七日蒋就总司令职,左派迎汪更切,显然欲以汪制蒋。蒋表面上欢迎汪回国主持党务,但私底下认为“迎汪”的目的就是“倒蒋”,并在日记中写道:“从中必有人操纵,绝非大多数之真意,自吾有生以来,郁结愁闷,未有甚于今日也。”(《蒋介石日记类抄·军务》一九二六年八月二十五日)并怪罪共党从中捣乱,恨得“切齿”。(见同书一九二六年八月三十日)蒋在内心中不容汪,绝无可疑。蒋虽于十月三日发出迎汪电报,实因俄国军事顾问加伦相劝以及形势所逼所致,并非心甘情愿。以蒋而言,权力斗争正来日方长。
国民党中央又于一九二六年九月,决定召开中央及各省区联席会议,开会六次,意在统一党的领导权,选出十三人政治委员会,涵括左、中、右三派,借此罢免蒋介石的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以及张静江的代理国府主席,但遭张全力抵制,卒以前方战事紧张要挟鲍罗廷而未果。然而山雨欲来之势,已在眉睫。(www.chuimin.cn)
有关《蒋介石研究》的文章
国民革命军占领武汉之后,就战略形势而言,应该趁第七、八、四三军胜利余威,配合其他各军,继续大举北上,进取河南,与已接受俄援的冯玉祥部夹攻直、奉军阀,以定中原。所以早在一九二五年底,孙即派人赴粤修好,希望互不侵犯。此时李宗仁开赴九江的第七军改道南下,击溃孙军谢鸿勋部,为北伐军入赣后的首次大胜,随即于十月三日攻占南浔铁路重镇德安。孙传芳在九江的联军总部参谋处,根据传闻便于十月十五日发出通电:......
2023-11-27
中央委员与国府委员遂分批北上。至此蒋介石已公然以南昌的中央政治会议向武汉的临时联席会议挑战,以争夺“执行最高职权”。二三天之后,即与张静江、谭延闿联名,以中央名义命令取消联席会议,立即成立政治会议武汉分会,已成公开对抗之局。所以当宋于二月四日亲赴南昌斡旋,不到几天南昌方面就决定中央党部与国民政府迁至武昌,至于中央全会则俟东南底定后再开。......
2023-11-27
宁汉分裂,蒋介石无疑是“罪魁祸首”,因实由其一手主导,双方剑拔弩张,大有短兵相接之势,幸北洋军阀未除,孙传芳残部与直鲁军主力犹在,意图卷土重来,若宁汉阋墙火并,势必同归于尽。于是双方因情势所逼,各自北伐,同仇敌忾,将内斗暂时搁置。此情此势,原可齐心协力,直捣燕京,卒因宁汉分裂“党”痛未消,各自为政,难以一致,最后各自班师。武汉中央呼吁“恢复党权”,即针对他而来。......
2023-11-27
李宗仁已注意到,蒋介石在南昌建立总司令部之后,新客极多,最瞩目的有黄郛、张群。上海商会主席虞洽卿以及帮派头目黄金荣亦到南昌,表示支持。蒋介石想要把党政军一手抓的图谋,已昭然若揭。有趣的是,早在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蒋于日记中自谓:“余迩来行动,已近于军阀,尚能负革命之责耶?惩之。”他显然没有“惩之”,兵至南昌,别开新府,抗命中央,已经实同军阀矣。......
2023-11-27
苏俄军援中国国民党,更是要加强北伐的军力。 事实上,蒋介石直到北伐前夕,对北伐仍是十分犹豫不定的。后来,李宗仁说动第四军军长李济深,始助长北伐的声势。同时二李明告蒋,推举他为北伐的总司令。 鲍顾问于中山舰事变后,为了“团结”,刻意姑息蒋介石。于是鲍罗廷大力动员蒋出任国民革命军的总司令。七军检阅完毕,第八军排头的军乐队立时奏乐。......
2023-11-27
武汉中央痛责蒋介石为反革命叛徒,是合乎事实的。然而蒋介石到上海后立即清党反共驱俄,明显反“革命之精神”:镇压工人,明显反“革命之方策”。蒋介石平生以革命自诩,实际上却为喊着革命反革命提供了最佳的例证。......
2023-11-27
李敖和我合写《蒋介石评传》,既属偶然,又有其必然性。 李敖早年第一部传记作品是《胡适评传》,原计划十册,只出了一册,不是写不下去,而是不愿意再把精力花在一个人身上。 李敖公开宣称,这部评传由汪执笔,他自己只提供资料。 我们自知这部《蒋介石评传》必定有其瑕疵、有其缺点,更有挂一漏万之处,但我们自信,就历史求真而言,亦必定较所有已出版的蒋传,更上层楼,有其特色。......
2023-11-27
握有中央实权者,则为三省与六部。清代中央官制,除理藩院为增设机关外,其余多仍前代之旧。中央官制之演变既如上述,进而叙述中央政权之推移。魏文帝设中书监与中书令,尚书之权,复移至中书。晋始置尚书、门下、中书三省,而门下省之侍中,为最有权,因侍中掌侍从傧相之事,极与天子接近。中书面受机务,门下省掌封驳,尚书承而行之。三省在当时,并非各自独立的机关,却是合在一个政事堂内议事,所以中央政权,为三省所同掌。......
2023-08-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