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毛泽东读三国演义:初战即取胜

毛泽东读三国演义:初战即取胜

【摘要】:毛泽东生平第一仗,是他刚刚组织秋收起义的白沙镇之战。9月11日,毛泽东和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三团团长苏先骏带领部队向浏阳进军。毛泽东想起《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初出茅庐时所指挥的第一仗——“博望坡军师初用兵”,不由得吟哦道:“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敌指挥官在词王庙被击毙,剩下一百多名敌军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缴械投降。

诸葛亮平生第一仗,是他刚刚出山在新野博望坡火烧魏将夏侯惇的进犯之旅。

毛泽东生平第一仗,是他刚刚组织秋收起义的白沙镇之战。

公元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发动和领导了秋收起义。9月11日,毛泽东和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三团团长苏先骏带领部队向浏阳进军。这时,传来了一、四团拿下朱溪厂和平江龙门厂的消息,二团也按照起义军事行动方案发起了攻打萍乡的战斗。

兄弟团的消息鼓舞着三团指战员的心。上庄离浏阳的白沙镇只有30里地。战士们按捺不住战斗激情,纷纷要求立即攻打白沙镇。

毛泽东为了掌握敌军虚实,特派汤彩之和陈沾奇化装成卖猪仔的贩子,深入白沙镇察看地形,并抓回一个熟悉敌军内情的外号叫“卢阉鸡”的暗探。

毛泽东和团领导听取了侦察员的详细汇报,又从暗探口中获得了白沙镇敌军的内情,便开始研究和制订攻打白沙镇的战斗方案。

毛泽东说:“白沙镇位于湘赣交界处,是沟通铜鼓和浏阳两县的交通要道。这两县的群众很有革命基础,只是被许克祥镇压下去了。因此,打好白沙之战,对于振奋湘赣边界人民的革命斗志,激励农民响应秋收起义号召,推动土地革命,将有很大影响。我们三团一定要打好出师第一仗,不打则已,打则全歼,要打它个片甲不留。老苏,你布置吧。”

苏先骏听毛泽东要他布置战斗,就笑了笑说:“还是由毛委员布置吧,你是最高指挥嘛。你叫我们打哪儿,我们就打哪儿。”

毛泽东虽然身为前敌委员会书记,却还从来没有指挥过一个具体战斗,如今面对着这么多久经战阵的指挥员,稍有差池便会闹笑话。毛泽东想起《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初出茅庐时所指挥的第一仗——“博望坡军师初用兵”,不由得吟哦道:

“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

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锣钟磬:《用兵如神的毛泽东》,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10月第一版,第23—24页)

苏先骏听毛泽东念念有词,便忍不住笑道:“毛委员念咒了。”说得张启龙等人都笑起来。毛泽东也笑了,他搓了搓手,摊开军事地图,诙谐地说:“我这可是大姑娘上轿喔,你们该推的推,该抬的抬,讲不得客气,你讲客气敌人可不讲客气哩!”

一圈脑袋围圆了,所有的目光都盯在毛泽东的指尖上,看这位书生如何运筹帷幄。

“我建议,”毛泽东说,“派一营为左翼,从濠溪出发,经泉坑——水坳——黄家嘴——家槽——屙屎坳……”

笑声。

“好难听的名字,”毛泽东皱皱眉。众人笑得更欢了。(www.chuimin.cn)

“笑什么!”苏团长板起脸,“严肃点。”

“也不要太作古正经呢,”毛泽东拍拍苏先骏肩膀,“‘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嘛。”他指点地图说下去:“左翼从屙屎坳绕道直奔词王庙,先切断敌人退路,阻击逃敌。”

“还没攻就想到敌人会逃。毛委员真是成竹在胸啊。”苏先骏觉得毛泽东是那种纸上谈兵的书生。

“这叫做‘关起门来打狗’,”似乎是为了证明自己并非书生,毛泽东打了一个通俗化的比方,用来说明他的打法——这个打法后来发展成为非常有名的“布袋战术”。“现在谈进攻,”毛泽东并起五指做尖刀状,“派一个加强营——我建议加上直属机枪连作为中路,从濠溪沿溪口——朱沙桥——高段坳,直捣樟树坳,正面攻打白沙镇口。其余人马为右翼,悄悄出发,从濠溪绕道黄石岩——大洞岭——樟树坳,趁中路发起强攻吸引住敌人主力之时,突然袭击占领柞树岭高地,然后居高临下拦腰插入敌阵,打他个首尾难顾腹背受敌。另外,我已派人和白沙地下党组织接上了关系——他们已组织了农民鸟枪梭镖队,并有几门松树炮;我让他们埋伏在白沙左侧风山屋场的茶林里,随时阻击左逃之敌。同时,为了更有把握,我建议中路先派出一个尖刀班,由侦察过白沙的陈沾奇带领,先摸掉敌军设在龙进上和樟树坳的岗哨,以便趁虚而入,打他个措手不及,最好在傍晚时分敌人正吃晚饭的时候动手……”

毛泽东毕竟是毛泽东,第一次部署战斗,就显示出非凡的胆识和智谋。本方案的独特性、严密性和可行性是毋庸置疑的。团干部们感到既新奇又实在,真是神啦!

战斗的发展正如毛泽东所料。不到一个小时,白沙镇战斗就结束了。敌指挥官在词王庙被击毙,剩下一百多名敌军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缴械投降。毛泽东高兴地说:“果真是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啊!三团出师第一仗,首战大捷,值得庆贺。”

第一次指挥作战,熟读《三国演义》的毛泽东很自然地想起了诸葛亮下山后的第一次用兵。小说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中描写:诸葛亮出山后,曹操遣夏侯惇领兵十万,来攻新野。刘备请诸葛亮安排破敌。亮命赵云为前部诱敌;关平、刘封引五百军伏于博望坡后,准备放火;关羽张飞各引一千军,分别埋伏于博望左、右之豫山、安林,看见火起,即纵兵出击,并焚烧曹军粮草;又请刘备引军为后援;亮本人则与糜竺、糜芳引五百军镇守新野县城。关羽、张飞皆疑其计是否灵验,众将初次见孔明用计,亦疑惑不定。夏侯惇与副将于禁、李典等率军来到博望,赵云出战,诈败而退;刘备引兵接应,须臾亦退。夏侯惇欺其兵少力弱,放心追赶。时天色已晚,道路狭窄,李典、于禁恐遭火攻,忙提醒夏侯惇。夏侯惇猛省,但关平、刘封已开始放火,曹军顿时大乱。此时,赵云回军赶杀,关羽、张飞亦分头杀出,曹军尸横遍野,夏侯惇等狼狈逃窜。

这一仗完全按诸葛亮预计进行,关、张及众将皆心悦诚服,诸葛亮从此在刘备军中树立起崇高威信。

比较毛泽东与诸葛亮的“初用兵”很有点意思:

两人都是文人(知识分子)直接指挥作战:诸葛亮原是卧龙冈的隐居之士,一个饱读诗书的白面书生;毛泽东秋收起义前时任国民党中央党部代理宣传部长、中共中央农委书记,也是一介书生。

两人在战前还没获得部属和同僚的信任。关羽、张飞对没有经过战阵的孔明不以为然,怀疑其计谋是否灵验;苏先骏等行伍出身的团职干部对只搞过农运和工运的毛泽东也持保留态度,不相信他能够调兵遣将进行战斗部署。

两人都谈笑风生,气定神闲,胸有成竹,善于用计。诸葛亮的诱敌深入,伏兵放火,是防中有攻;毛泽东的断敌退路,关门打狗,是攻中有守。其共同点都是不主张力拼,贵在智取。虽然都是“初用兵”,然而却体现了他们一生用兵贵智的特点。

两人的结局也如出一辙:诸葛亮击退曹兵,守住了新野城;毛泽东消灭了守敌,攻下了白沙镇。他们威信飙起,威望陡升,得到了部属、同僚的信任和拥戴。

毛泽东的始临战,从诸葛亮的“初用兵”中学习不少,最主要的,他学到了指挥若定,学到了以智取胜。这对后来成为大军统帅的毛泽东,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