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姻亲与母系对举子功名的影响

姻亲与母系对举子功名的影响

【摘要】:非流动派针对流动派的主要攻击之一,便是认为后者没有考虑婚姻关系和母系家族对举子升迁的作用。为进一步探究姻亲和母系对布衣家庭出身举子功名之影响,笔者还专门统计了上三代均无功名举子之岳父和外祖父功名情况(表2)。

非流动派针对流动派的主要攻击之一,便是认为后者没有考虑婚姻关系和母系家族对举子升迁的作用。为探究姻亲和母系因素对阶层变动的影响,笔者按潘、费的口径,统计了所有举子岳父和外祖父的功名情况,得出岳父为布衣的进士、举人和贡生比例分别为43.88%、45.27%和39.00%,平均为四成左右;外祖父为布衣之进士和举人比例则都超过了一半,分别为53.13%和51.80%,贡生依然最少,但也几近一半,为45.72%。

为进一步探究姻亲和母系对布衣家庭出身举子功名之影响,笔者还专门统计了上三代均无功名举子之岳父和外祖父功名情况(表2)。

表2 上三代均无功名举子岳父和外祖父功名情况

表2显示,出身上三代均无功名之布衣家庭的各层举子中,岳父亦为白丁的比例相当高,其中进士和举人的都在70%以上,贡生的也几近这一比例;从母系家世看,各层举子外祖父亦无功名者的比例均超过八成。以上各项若将生员视为平民而计入,则岳父和外祖父之平民比例会更高。

(三)城乡分布(www.chuimin.cn)

通过举子的城乡分布,可大致了解士子中举几率的城乡差异,科举所造成的地域流动规模,以及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等。

举子履历中所标明的世居地,分为城、镇、乡三类。[12]在7791份朱卷中,记载了世居地的有6516份,将世居地“不详”者剔除后,城、镇、乡举子比例分别为53.96%、22.70%、23.34%。这一结果和潘、费得出的52.50%、6.34%和41.16%的比例分布有所不同(盖因笔者的划归标准与其略有不同),但在“城”项上的比例还是基本接近的。考虑到笔者所划归的“镇”与“乡”之间的模糊性,若将“镇”项划出二分之一并入“乡”项[13],则“乡”项的比例至少在35%以上。单从数据上看,举子的城乡分布比例相差不到20%。但若将城乡人口基数考虑进去,举子获取功名概率之城乡差距就大了许多。以其时城乡人口比为9∶1算,占总人口仅10%的城市人口,享有53.96%的中举几率,而占总人口90%的乡镇居民,却只享有46.04%的中举几率,城乡差异之大不难想见。

再具体来看若干省份的城乡分布。我们仅取举子来源最多的前八省即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湖南、八旗、河南作分析。笔者统计了这八省剔除世居地不详的举子之城乡分布。从“城”“乡”两项的比较看,“城”项以八旗、江苏和浙江为最高,尤其是八旗,来自“城”的举子比例高达88.06%,江苏和浙江分别为62.73%和58.82%,位列最后的三省分别是湖南、安徽、江西,比例各为14.69%、39.45%、45.42%。“乡”项则以安徽、湖南、山东为最高,比例分别为47.07%、43.13%、41.55%,位列最后的三省则恰好是“城”项的前三省,比例分别为4.48%、5.83%、20.48%。这八省中,八旗和江苏两省的城乡差异尤其大。这一统计结果与潘、费的结果非常一致。潘、费得出的“城”项比例也以江苏、直隶[14]和浙江等为大,以山西、安徽、山东、河南为小,而“乡”项的比例分布则正好相反。

那些家世不同的举子,有无城乡分布的明显差异?我们可从上三代和上五代均无功名[15]且剔除了世居地不详的举子之城乡分布中寻找答案。总体来看,在城乡分布上,笔者得出了与潘、费大致相同的结果,即:上三代和上五代均无功名者之城、镇、乡比例分布相当接近,上三代者分别为52.25%、19.05%、28.70%,上五代者分别为52.27%、18.67%、29.06%。而无论是上三代还是上五代均无功名者,其“城”“镇”“乡”的分布比例与所有举子的城乡分布比例也大致相同,说明举子的城乡分布并未因家世的不同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