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考改革:目标与瓶颈

高考改革:目标与瓶颈

【摘要】:在中国的教育领域,没有什么话题能像考试一样引起各界如此广泛而深切的关注,尤其是决定着学子们能否进入高等学校以及进入怎样的高等学校的高考,更是中国社会生活中每年一出的“重头戏”,老百姓对高考期间出现的诸如“交通管制、警车专送、公交挪站、飞机改线”等现象早已司空见惯,并自觉配合,高考改革因此成为社会焦点。

在中国的教育领域,没有什么话题能像考试一样引起各界如此广泛而深切的关注,尤其是决定着学子们能否进入高等学校以及进入怎样的高等学校的高考,更是中国社会生活中每年一出的“重头戏”,老百姓对高考期间出现的诸如“交通管制、警车专送、公交挪站、飞机改线”等现象早已司空见惯,并自觉配合,高考改革因此成为社会焦点。民众对高考的情感可谓五味杂陈、爱恨交加,对高考的态度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中国,几乎每年的高考季节都会上演一场“高考世界杯”决赛,“打倒高考”与“保卫高考”双方严重对峙:赛场的一边是高考“砖家”,他们从各自的角度,对高考进行一番或无情、激愤或戏谑、嘲弄的“拍砖式品评”;另一边则是高考“粉丝”,对高考持“无高考毋宁死”的捍卫态度。从世界范围来看,也没有哪个国家的政治领域像中国政界一样对高考如此“青睐”,如此深涉。

由于高考承载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具有重大的社会影响,高考改革也因此错综复杂、举步维艰。高考自1952年建制,迄今已逾一甲子。总体来看,前三十年高考变制较小,后三十年高考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快、力度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深。现今的高考制度与初创时的面貌已发生巨大改变,以往的“大一统”特点已日渐淡化,越来越朝统一与多样相结合的方向行进。

如今,从国家、学校、招考机构各层面,到师生、家长、学者、关心高考制度的普通民众各群体,都认识到必须要积极稳妥地推进高考改革。从各项高考改革举措的密集推出,不难看出整个社会对高考改革的急迫与期待。近几年发布的一些重要纲领性文件,也无一不对高考改革提出了指导意见或明确规定。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纲挈领地提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分类录取”的改革目标。2013年1月发布的《教育部2013年工作要点》,提出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高考改革便是其中之一,要研究制定高考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要“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并针对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高考科目改革及一年多考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指导思想,为近期的高考改革指明了方向。一言以蔽之,高考改革的目标可以用“科学、公平、自主、分类、多元、综合”十二字高度概括。(www.chuimin.cn)

近十年来,我国高考招生制度进行了包括分省命题、自主招生、新课改高考、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平行志愿录取模式、考试安全、高职单招、高考加分范围调整、促进重点大学招生计划区域公平等诸多方面的重要改革,[2]并取得了相当程度的进展。政府出台纲领性文件体现其殷殷期望,各项高考改革的切实推进也体现出政府和教育领域改革的勇气与决心。高考改革在取得进展的同时,也相应推动了教育改革,以往教育领域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但毋庸讳言,教育领域的一些重要问题依然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等现象依然如故,随着社会竞争与教育竞争的加剧,有些问题甚至有恶化的趋势。将所有教育与社会问题都怪罪于高考显然有失公允,但由于高考在我国具有重要的人才选拔与社会流动功能,我们也不得不正视高考对中小学教育产生的强大指挥与牵制作用,从所谓的“轰轰烈烈开展素质教育,扎扎实实进行应试教育”这一“中国特色”便可见一斑。

高考对各级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产生如此强大的指挥作用有多方面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高等教育入学渠道与录取依据过于单一,造成几乎所有的社会竞争和教育竞争的重压都聚集到高考上,使高考背负着太大的责任,寄寓了太多的希望,可谓“十年寒窗,背水一战”,颇有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式的悲壮,高考也因此被喻为“黑色六月”“地狱”“斩首”“火坑”等,成为许多考生精神世界“不能承受之重”。高考既是金榜题名者命运转机的“起跳板”,也可能是名落孙山者人生低谷的“开幕式”。[3]受现实人才选拔机制制约,一些本不该由高考独自承担的社会功能,却高度浓缩在高考身上,极大地强化了竞争性。再者,高考主要采取的是笔试形式(除外语科目有少量口试),高考再改革,也只是人才考核的众多手段之一,无法据此对考生素质进行综合考核与评价。单一的考核手段与录取标准,造成“凭分取人”“分分计较”,既不科学也不公平、既不综合也不多元,成为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目标实现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