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堡倡导“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的办学思想,其实践基础是大学发展知识功能的产生。大学功能不停变化,则意味着大学的改革不会停止。大学功能演变的过程突出体现了其内在的关联性。洪堡提出“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的办学原则,其本身就蕴含着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统一性和相关性。“走出象牙塔”后,现代大学功能的拓展是历史的必然,这也充分体现了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在不断扩大。所以,大学各功能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2023-11-26
从大学功能的演变过程来看,大学就是一个有机体。阿什比指出:“大学保持、传播和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它像动物和植物一样地向前进化。”[2]其生存与发展的依据就是:“在和环境的互动作用中能够不断获得有效投入,并进而实现有效的转换和产出,在良性循环中向更高层级发展。”[3]而促成大学运行良性循环的标志首先是确定什么是“优”,适应什么才能生存?大学功能整体性被割裂,大学的意义必将成为空中楼阁,大学的理想必将迷失。为此,重塑大学功能的整体性是大学发展的内在价值之所需。
社会在进步,历史在发展,现代大学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利益相关者,他们的出现是建立在大学本体功能与衍生功能的责任和贡献的基础上的。全球化的开放,呼唤着以人为本与和谐的大学理念,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功能都必须面临新的挑战,大学必然要承担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塑造未来社会的重任。然而,凝神静思今天的大学,难免让人产生若有所失的感慨。这些利益相关者对大学事务深切关注并深度参与,但他们在推进大学进步的同时遗漏了什么?今天的大学,拥有大量的机构、大批的官员、众多的会议、烦琐的文件和诸多的形式,其管理机制、运行方式有一定的行政化取向;而且有的大学为了赚钱,什么班都敢开,什么课都敢上,各种各类课程班应有尽有、热闹非凡,大学像政府、像公司、像企业却完全不像大学自身。大学功能的整体性被大学功利化的行为方式强行割裂,大学在适应社会的同时忘掉了自己。而今,我们有必要反思一个问题,为何需要大学?厘清这个问题,才能保障大学功能整体性的内在价值得以实现。
教育是一种人类行为,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其对象是“人”,目的在于培养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能力。人类发明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其基本动力在于促进人的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的价值指向在人。然而,人是具有双重性的,人可以是目的也可以是手段、既有内在性又有外在性、既可以是主体也可以是客体、既具有主观能动性又无法回避社会制约性。因此,大学的价值重心是人的目的性,而不是人的工具性。大学存在的根本意义是为人的内在心智发展服务的,而不是为人的专业技能、为人之外的事务服务的。大学培育学生,关注的应该是人的心智,注重的是长时段的影响,而非转瞬即逝的表现。大学存在的意义无法落实在各种硬性的指标上。(www.chuimin.cn)
古典大学的价值指向是人,是把人当成目的的,把促进人的学习作为大学的重点。大学教育大众化之后,人们可以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多,但更多的人并没有因此而感到充实,以前能进入大学学习的那种自我优越感和自豪感却已逐渐消失。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大学的意义渐渐消失,大学成为人自我异化的工具。为了摆脱精神上的孤独,有的学生沉迷于感官刺激,或是深陷在网游、网聊等虚拟世界里,得过且过,成为大学生中的混混群。有的学生热衷于急功近利的目的,为了找一份所谓的好工作,盲目地选择第二专业、选择考证、选择参加各种培训班,在严重投机心理的作用下,不诚信、不奉献、不合作、不知荣辱等现象比比皆是。生命存在的本真意义消失了,越来越多的人迷失了自己。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说明大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启发学生的心灵。在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大学已经为了服务于科技发展和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对生命存在意义的终极关怀,致使大学意义错位。大学要回归对学生心智成长的关注,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学在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时,切入点是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促进学习,实现大学学习行为中特有的探究和创造,消除大学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人的异化现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心,大学就被赋予更多的要求,大学的功能也不断地扩展。大学功能发展的泛化与大学本体功能的弱化不可避免,大有“把他乡当故乡”之嫌,大学的本体功能被遮蔽,大学功能整体性被割裂,必然导致大学与其存在的意义渐行渐远。人才培养是大学最早的功能,也是大学的本体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培养变成师生之间的责任,而不是建立在对知识的热烈渴求的基础上的自发行为。当前,大学教育质量的隐忧很大程度上与大学本体功能被遮蔽有着密切的关系。长期以来,由于大学对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所承担的作用日益突出,大学的被动性日益增加,以至于大学被社会现代化发展扭曲,大学完全成为社会现代化的工具。殊不知,在大学被社会现代化扭曲的过程中,相伴而生的是培养出的人才出现人格分裂。大学人才培养的终极价值关怀是使人成为人,不是培养人从事一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而是培养他们在学习行为中探究和创造的能力。科学研究功能侧重于发展知识、创造知识。应用型知识的兴起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对真正知识的贡献是相当有限的。现代大学承担了许多社会服务功能,大学社会服务功能有泛化的表现,为此,大学为社会服务所累,做了许多不应该是它们做的事情。文化的传承创新更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存在与发展的内在力量。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功能是通过大学的人才培养功能来实现的。由此可见,大学功能整体性的发挥会提升人的创造力和对生命意义的追求能力,大学的本体功能与衍生功能都不能脱离以人为中心。大学各功能之间的协调与调适,离不开大学功能整体性作用的发挥。大学功能整体性被割裂,客观上不可避免地使大学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功能整体性的发挥是对个体生活意义进行观照和提升的基础,是大学内在价值的具体体现。
有关大学功能的整体性及其重建的文章
洪堡倡导“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的办学思想,其实践基础是大学发展知识功能的产生。大学功能不停变化,则意味着大学的改革不会停止。大学功能演变的过程突出体现了其内在的关联性。洪堡提出“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的办学原则,其本身就蕴含着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统一性和相关性。“走出象牙塔”后,现代大学功能的拓展是历史的必然,这也充分体现了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在不断扩大。所以,大学各功能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2023-11-26
有一天,我们将会很好地理解脑中的哪些东西负责信息获取意义上的意识。因此,当动物清醒和处在无梦睡眠或是失去知觉的状态时,它们脑部结构的活动是有差异的,而在这些脑部结构活动差异中,我们就能找到信息获取意义的意识所需的一些神经基础。在我们对大脑计算的理解中,信息获取意义上的意识同样只是一个问题,而不是一个谜。这种设计规格解释了为什么信息获取意义上的意识存在于人类心智中,并使我们能够理解其中的一些细节。......
2024-01-23
大学必须根植教育,魂系学生,才能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大学,有生命力的大学。立于大学生命的基点,本丛书意在从大学思想和制度的维度,探索大学延绵800余年至今不衰的历史之谜与发展之路。思想与制度构成了大学的灵与肉,互为偎依。道以为制,制以为新,这是大学的肌体。文以载道,育人为先,这是大学的生命,中国大学的生命。......
2023-11-26
然而,我国大学教育在结构、质量、管理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大学通过教学育人、通过科研育人、通过文化传承创新育人、通过社会服务育人,这是大学功能与社会其他组织机构的功能的本质区别。而在科研院所,育人“育”的就只是科研人员自身。人才培养是整个教育的核心,因为教育归根结底就是培养人的活动。......
2023-11-26
时至今日,优化大学治理的路径,不是为了去行政化而进行改革,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大学使命,履行大学的责任。大学治理的过程是调整大学内部不同利益群体的过程,涉及各利益相关者之间权力的分配和关系的重构,因此选择治理的路径尤为重要。从大学诞生之日起,大学自治就是大学学术性特征的前提和保障。......
2023-11-26
新式学堂在顺应西学东渐潮流的同时,也为中国近代大学的产生和大学功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13]蔡元培的大学思想恢宏精深,让当时的北京大学名师云集、生机盎然,并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大学功能的发展。[24]这种观点,代表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关于大学功能的一种普遍认识,也促使中国的大学教育向前发展。......
2023-11-26
学术界一般认为,西方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诞生于中世纪后期的欧洲,由于城市的复兴、经济贸易的发展而出现的大学,是西方大学的真正起点。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并非偶然,有其深刻的时代特点。行会是中世纪欧洲最为普遍的一种社会组织,是城市活动的基本单元。中世纪大学的基本功能确定为人才培养,它所散发的真理之光照亮了社会前行的方向,其精神薪火相传、源远流长。文、法、神、医是中世纪大学的典型学科结构。......
2023-11-26
目前,我国部分大学目的混乱,使其陷入了急功近利的泥潭,大学原本赖以存在的价值渐渐衰退。为此,大学务必将大学功能视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系统,使大学目的得以实现,从而促进大学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2023-11-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