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新媒体技术对创造力的破坏及其影响

新媒体技术对创造力的破坏及其影响

【摘要】:每一次技术革命对人类身心与生存而言都是一把双刃剑,前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人机分离,虽然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却给人类身心造成巨大伤害。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概念最初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后被广泛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不同分支与领域,近年来传播学者将其引入新媒体研究,探讨数字化技术应用给社区报、政府管理变革等产生的“破坏性”与“创造性”影响。

每一次技术革命对人类身心与生存而言都是一把双刃剑,前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人机分离,虽然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却给人类身心造成巨大伤害。[50]卓比林的《摩登时代》用喜剧电影展现机械对人的异化这一严肃议题。近代以来人们一直尝试从人的立场出发,应用解剖学、心理学、生理学、工业设计、工程设计、管理科学等诸多科学知识设计机器、改造机器,甚至将简单人类逻辑植入机器运行,[51]微型计算机便是这一浪潮的结晶。

以往机器不论威力多大、多么精巧,仅能代替体力劳动,电子计算机却能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人脑进行非创作的脑力劳动,[52]以至于有研究者认为人类大脑本质是一个像计算机一样工作的信息处理系统,[53]两者有高度关联。其实由微处理器、存储器等构成的主机才是真正的大脑:存储器起着记忆作用,微处理器等控制器和运算器起着思考和解决问题作用。[54]从主机内部构造看,个人电脑南北桥结构和人类大脑左右脑分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密布其间的各种线路仿佛人脑神经元突触将不同轴突(CPU、内存等)连接起来。

人机交互看,键盘和显示器的发明是计算机人机界面的第一次飞跃,增加鼠标和图像操作系统推动了计算机人机界面的第二次飞跃,主机与显示器、摄像头等外围设备逐渐一体与触摸屏的发明等正推动计算机人机界面的第三次飞跃。计算机形态正发生着革命性变化:1985年IBM推出第一款可独立依靠电池驱动的笔记本电脑PC Convertible,[55]1996 Palm公司以发布了世界上第一款PDA产品Palm Pilot 1000,计算机朝着微型化方向进一步发展。[56]1975年到1996年仅20余年,计算机从牛郎星8800、App1e Ⅰ到Apple Ⅱ、IBM 5150,到施乐Star、Apple Macintosh,再到IBM PC Convertible、Palm Pilot 1000,已演化出四种不同形态,性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57]

微型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带来的是机遇还是挑战,研究者从不同学术立场出发,对于同一技术创新常常给出截然相反的评价。早在2011年,夏德元《电子媒介人的崛起:社会的媒介化及人与媒介》便提出互联网建构的虚拟现实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媒介由人的延伸到分离异化,再到重新回到人自身,与媒介完全融为一体,人从自然人转化为媒介化社会电子网络节点和信息传播主体的“电子媒介人”。[58]近几年随着移动网络、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孙玮提出整合肉体与技术双重逻辑的赛博人概念,将技术与人关系研究又推进了一步。[59]

越来越多研究者提出技术对人类社会巨大的推动力以及破坏力,[60]只谈新媒体的推动力或破坏力都难免失之偏颇,简单一分为二的讨论也不能尽如人意。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决定论耦合启示我们应跳出技术乌托邦和技术敌托邦二元取向,将技术的推动力(或者说创造力)与破坏力视为一个彼此联系的有机整体加以看待,就像老子所说“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抑或芬伯格的媒介理论,创造与破坏同时共存,而不是非此即彼。

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概念最初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后被广泛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不同分支与领域,近年来传播学者将其引入新媒体研究,探讨数字化技术应用给社区报、政府管理变革等产生的“破坏性”与“创造性”影响。技术作为人类发明的产物,人在创新技术的时候,技术也在改变着人本身。创造性破坏概念是否能进一步延伸到传播活动的主体——人本身,是否适用于描述技术创新对人的影响,技术哲学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参考。

【注释】

[1]李金铨.新闻史研究:“问题”与“理论”[J].国际新闻界,2009(4)

[2]吕锡生.历史认识的理论与方法[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0:124

[3]谭慧.张培刚经济论文选集(下卷)[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2:171

[4][美]福斯特[,美]卡普兰.创造性破坏[M].唐锦超,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

[5][德]舍尔佛.熊彼特传[M].刘斌,黄莎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236

[6]Herbert Giersch.The Age of Schumpete[r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4(2)

[7]J.A.Schumpeter.Capitalism,Socialism and Democracy[M].New York:Harper Perennial,1942:76

[8]钟春平.创造性破坏及其动态效应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92

[9]孙鲁浙.日本优秀企业的“创造性破坏”经营[J].现代日本经济,1988:6

[10]丁重.政府干预与中国创造性破坏缺乏:理论和实证研究[J].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11]钟春平.创造性破坏与经济增长[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钟春平.创造性破坏及其动态应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12]夏德元.电子媒介人的崛起:社会媒介化及人与媒介关系的嬗变[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9

[13]樊葵.媒介崇拜论:现代人与大众媒介的异态关系[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10

[14]Elias G.Carayannis.Introduction and Definition of Term[sA]//Elias G.Carayannis,etc.Entrepreneurial Profiles of Creative Destruction:Courage,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 in Action.Palgrave Macmillan UK,2014

[15]McDonald R.Stewart,Elias G.Carayannis.Theory and Literatur[eA]//Elias G.Carayannis,etc.Entrepreneurial Profiles of Creative Destruction:Courage,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 in Action.Palgrave Macmillan UK,2014

[16]J.Metcalfe.Evolutionary Economics and Creative Destruction[M].Routledge,1998

[17]Tyler Cowen.Creative Destruction:How Globalization is Changing the World's Culture[s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2:11

[18]孙鲁浙.日本优秀企业的“创造性破坏”经营[J].现代日本经济1988(6)

[19]利奥纳德·中村.经济与新经济:创造性破坏模式的兴起[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2)

[20]丁重.政府干预与中国创造性破坏缺乏:理论和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172

[21]钟春平.造性破坏与经济增长[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钟春平.创造性破坏及其动态效应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2]黄昭谋.分享的创造性破坏:从使用者自制内容到策展[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5)

[23]陈凯,刘柏煊.美国社区报:近五年里的“创造性破坏”[J].新闻记者,2015(5)

[24]王山,奉公.技术赋权、创造性破坏与以人为本:新媒体时代的政府治理创新[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25]夏铸九.信息化社会与认同的运动[M]//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第3版.夏铸九,王志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5

[26]晋辉.60位必知的世界经济学家[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103

[27][丹]安德森.约瑟夫·熊彼特[M].苏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1(www.chuimin.cn)

[28]叶青,贾华强.五大发展理念对政治经济学的创新[EB/OL].[2016-03-24].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0324/c117092-28224814.html

[29]陆寒寅.供给创新和非对称突破[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108

[30]陈劲.从创新经济学到创新的政治经济学:对熊彼特创新理论再理解[J].演化与创新经济学评论,2016(2)

[31]沃尔加斯特.马克思列宁主义与资产阶级的“技术哲学”[J].科学与哲学,1985(2)

[32]武文风.马克思技术进步理论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6

[33]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5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23-225

[34]陈姣.科特勒的24堂营销课[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19

[35]Tyler Cowen.Creative Destruction:How Globalization is Changing the World's Cultures[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2:11

[36]黄昭谋.分享的创造性破坏:从使用者自制内容到策展[J].现代传播,2014(5)

[37]陈凯,刘柏煊.美国社区报:近五年里的“创造性破坏”[J].新闻记者,2015(5)

[38]王山,奉公.技术赋权、创造性破坏与以人为本:新媒体时代的政府治理创新[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39][美]斯科特.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修订本[M].王晓,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3

[40]肖峰.人文语境中的技术:从技术哲学走向当代技术人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3-4

[41]黄旦,王辰瑶.如何重新理解新闻学——学术对话录[J].新闻记者,2016(7)

[42]胡翼青.为媒介技术决定论正名:兼论传播思想史的新视角[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1)

[43]傅畅梅.伯格曼技术哲学思想探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0:1

[44]韩连庆.译后记:设计技术就是设计我们的存在方式[M]//[美]安德鲁·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韩连庆,曹观法,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74-285

[45]Don Ihde.Bodies in Technolog[yM].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02:1.

[46]杨庆峰.物质身体、文化身体与技术身体——唐·伊德的“三个身体”理论之简析[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47]黄烨菁.信息技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2

[48]孙玮.赛博人:后人类时代的媒介融合[J].新闻记者,2018(6)

[49]夏德元.电子媒介人的崛起:社会的媒介化及人与媒介关系的嬗变[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56

[50]孙远波.人因工程基础与设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4

[51]人机工程学(man-machine engineering)这一名称多为我国工科设计界所用,美国多称人因学(human factors),国内直译为人因工程,欧洲及世界其他地区多称人类工效学(ergonomics)或简称工效学。李锋、吴丹主编《人机工程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一书对人机工程学名称、历史有详细考证介绍。

[52]王君仁.生物的启示:仿生学札记[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28

[53][美]伊安·巴伯.当科学遇到宗教[M].苏贤贵,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154

[54]史华.计算机入门[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5:12

[55]关于世界第一台笔记本有三种不同说法:一说是由康柏1982年推出,一说是IBM1985年推出的,一说是东芝公司1985年推出的。详见:耿立鑫.从厚重到轻薄 探寻笔记本电脑发展史[EB/OL][.2015-09-28].http://nb.zol.com.cn/542/5421627_all.html。

[56]为为.逝去的辉煌六款Palm经典机型回顾[EB/OL].[2011-08-19].http://www.techweb.com.cn/mobile/2011-08-19/1082938.shtml

[57]刘莉.计算机基础教程[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32

[58]夏德元.电子媒介人的崛起:社会的媒介化及人与媒介关系的嬗变[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63

[59]孙玮.交流者的身体:传播与在场——意识主体、身体—主体、智能主体的演变[J].国际新闻界,2018(12)

[60]王建设.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关系解析[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