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法、封建,加上非表音的文字,又给中国文明带来另一项特质——这是一个记忆的社会,重视记忆,要求记忆。从人的基本身份开始,就是一套记忆的建构。我们可以从孔子的身上清楚地看出这种记忆社会或历史社会的价值信念。他所处的时代,对于这套价值信念产生了高度的质疑与破坏,因而孔子便以既有价值信念的守护者自居。关于孔子,在第二册中,会有更详细、更深入的讨论。......
2025-09-30
一、从石器到陶瓷—大自然的馈赠
我们人类是从哪儿来的?按照科学的观点,人类是由一种称为古猿的古代动物进化而来的。但人类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区别之一就是:人能制造工具,具有改造大自然的本领。
要制造工具,首先得有制造工具的材料。人类最早用来制造工具的材料是大自然所馈赠的石头。原始人类把石头打磨成各种形状,用于砍劈、切削、钻凿,来同大自然搏斗,以求生存。在人类发展史上,这段时期称为“石器时代”,大约开始于250万年前。
石器时代有新旧之分。在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的石器工具比较粗糙,也有少量的骨器工具。那时的社会生产方式是采集和渔猎,即采集自然生长的植物,捕捉和猎取自然生长的鱼类和飞禽走兽,作为维持生命的食物。可见那时人类对大自然的慷慨馈赠只不过是将它们设法获取而已。
二、陶器:材料技术的发端
旧石器时代的这种生产与生活方式大约持续了200多万年。在这一时期中,人类逐渐对大自然的馈赠感到不满足了,他们要“得寸进尺”了。于是大约在1万年前,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石器时代开始了。
由于对采集的现成植物和渔猎的动物不甚满意,在新石器时代初期,人类开始主动种植植物和驯养动物。他们使用的石器工具也打磨得比较精致了,甚至制造了装有木柄的石斧。但是所使用的材料仍然是大自然所馈赠的石头和木头。石头虽硬,但较脆,要打磨成一定形状的工具很费事,而木头的使用范围也有一定限度。于是,以粘土为原料,经过火烧而制成的陶器产生了。
陶器的产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恩格斯把陶器的出现作为新石器时代开始的标志。
陶器是人类最早不用大自然的现成材料而制成的器具,制陶技术可说是最古老的材料技术,是人类材料技术的发端。在制陶技术的基础上,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又发明了制瓷技术。因此,我们介绍材料技术,还是先从陶瓷谈起。
说起陶瓷,在人们的心目中,也许会联想到缸、罐、钵、壶等日用器皿,它们的用途仅是充当厨房用具、餐具、卫生设施或艺术饰品。那么,陶瓷究竟是怎样起源的?严格地说,什么是陶瓷?现代的先进陶瓷与传统陶瓷有哪些区别?陶瓷的未来是怎样的?要回答这些问题,还得先让我们来考察一下陶瓷的世代变迁。
早在1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人类已会在用树枝条编成的容器上涂抹粘土,晒干后用来盛物,但这种容器既不牢固又怕浸水。在一些偶然的机会,例如森林着火,这种容器经受了火烧。人们发现,其内部的树枝条烧成了炭,剩下了坚硬的、耐火的坯料。也许,这就是古代陶器的雏形。后来,人们有意识地把粘土搓捏成形,烧制成器皿,用来盛水,存放、烧煮食物等,或烧制成渔猎工具,如刀、斧、渔网锤等。这就是最古老的制陶技术,所以制陶技术发展到今天,已有1万多年的历史,真可谓是一棵“万年古树”。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陶器的国家。用现代先进技术对在河北徐水及江西万年出土的考古发掘物进行鉴定,证明我国大约在1万年前就已有陶器生产。后来,我国的制陶技术不断发展,形成了黑陶、白陶、彩陶等多个品种。陕西临潼出土的秦始皇兵马俑,被人们称作“世界奇观”,它们就是在烧成的陶胎上进行彩绘而制成的,称为彩绘陶,其工艺水平令世人叹为观止。我国现代陶器的产地以江苏宜兴最为著名。(https://www.chuimin.cn)
陶瓷实际上是陶和瓷“两兄弟”的总称。瓷是陶的“弟弟”,但年龄要小好几千岁。比起“哥哥”来,“弟弟”身材轻盈,玲珑剔透,肌肤光泽细腻,性格刚强,不渗水,不透气,耐高温,抗腐蚀,人见人爱,可谓“天之骄子”。
制瓷技术是在制陶技术基础上逐渐发展而形成的。从制陶到制瓷,主要是在以下三方面技术上取得了进展。
(1)精选原材料。瓷器是以含铝成分较多的高岭土为原料烧制而成的。
(2)改进窑炉,提高烧成温度。
(3)发明和利用釉。釉是以石英、长石、粘土等为原料,烧结在陶瓷表面的玻璃质薄层。
陶瓷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悠久,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陶瓷的发明和发展更具有独特的意义。中国陶瓷的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反应了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不同艺术风格和不同技术特点。英文中的“china”既有中国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就是“陶瓷的故乡”。
早在欧洲人掌握瓷器制造技术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就已经制造出很精美的陶瓷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陶器的国家之一,而中国瓷器因其极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而备受世人的推崇。
所谓陶器和瓷器是指所有用可塑性粘土,长石和石英等原料通过成型、干燥、烧制而成的制品,主要有日用、艺术、和建筑陶器等三种。考古发现已经证明中国人早在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8000~前2025年)就发明了陶器。原始社会晚期出现的农业生产使中国人的祖先过上了比较固定的生活,客观上对陶器有了需求。人们为了提高生活的方便,提高生活质量,逐渐通过烧制粘土烧制出了陶器。
我国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出现了上釉的原始瓷器,烧成温度在1200℃以上。经过1000多年的改进和提高,到了东汉(公元25~220年),位于今浙江绍兴、余姚一带的越窑首先发明了用1300℃以上高温烧成的上釉青瓷。瓷器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在许多拉丁语系国家中,“瓷器”和“中国”都以CHINA这同一种字母拼音表示。汉代以后,我国的制瓷技术已发展到非常高的水平,出现了许多名窑和名瓷。古人用这样的诗句来赞扬越窑出产的美丽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素有“瓷都”美称的江西景德镇所烧制的薄胎瓷器,更被誉为:洁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以上这些称为传统陶瓷,也就是利用瓷石、粘土、长石、石英等无机非金属天然矿物为原料,经粉碎、混和、磨细、成形、干燥、烧成等传统工艺制成的产品,现在人们主要用作日用器皿和建筑、卫生制品。
相关文章
宗法、封建,加上非表音的文字,又给中国文明带来另一项特质——这是一个记忆的社会,重视记忆,要求记忆。从人的基本身份开始,就是一套记忆的建构。我们可以从孔子的身上清楚地看出这种记忆社会或历史社会的价值信念。他所处的时代,对于这套价值信念产生了高度的质疑与破坏,因而孔子便以既有价值信念的守护者自居。关于孔子,在第二册中,会有更详细、更深入的讨论。......
2025-09-30
本侦探继续追查孙中山后来的礼学渊源,发觉他在香港所读的拔萃书室和中央书院,都有稍微涉及汉语的课程。此语明显地过分,但花之安特殊之强项——对西方文明的理解——也是当时中国汉学家望尘莫及者。此外,香港中央书院的英文常识试题,有命学童以“遇贼争死”为题作文者。准此,可以说孙中山从中央书院的课本中,继续抽样地学习了“四书五经”。......
2025-09-30
鲍尔太太觉得鲍尔默默做事的样子让她感到很有安全感。鲍尔的太太 约翰·鲍尔和他制作的瓷器 绞胎 陶艺作品 鲍尔太太也在做陶艺。看来鲍尔对于中国的陶瓷研究从历史到技艺应该是下了一番功夫。同时,鲍尔也十分着迷于陶土和釉料的研制,他称之为“真实和不可预测的魔幻”。鲍尔并不是有名的艺术家,他1978年出生于南非伊丽莎白港,很早来到开普敦。......
2025-09-30
中国精神是抽象的,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它依托于华夏历史文明具体的经济、政治、文化模式。正如上文所述,华夏历史文明的本质特征,即中国精神,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根据华夏文明观,没有一种固定的制度模式是完美的,也没有一种固定的道德模式是完美的,无论是制度还是文化都属于历史的范畴,都是不断发展的。......
2025-09-29
陶茶具是用黏土烧制的饮茶用具,可分为泥质和夹砂两大类。至唐代,经陆羽倡导,茶具逐渐从酒食具中完全分离,形成独立系统。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兴紫砂茶具,早在北宋初期就已经成为独树一帜的优秀茶具,明代大为流行。唐宋以来,陶瓷茶具明显取代过去的金属、玉制茶具,这还与唐宋陶瓷工艺生产的发展直接有关。一言蔽之,唐宋陶瓷工艺的兴起是唐宋茶具改进与发展的根本原因。目前紫砂茶具品种已由原来的四五十种增加到六百多种。......
2025-09-29
中国精神其实就是华夏历史文明的普遍性。华夏历史文明的本质特征是,理想与现实是统一的。理想与现实统一是华夏历史文明总的特征,分而言之,包括了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民族与世界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等方面。华夏文明的最高理想是“平天下”,华夏文明是中原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共同创造的。根据华夏文明观,华夏历史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不同是人类多元文明的体现。......
2025-09-29
在小小的瑞昌东部地区,南北同设两大军事据点,并分派作为东吴军事副统帅的程普与官封将侯的孙权次子于此驻守,可见孙吴政权对瑞昌战略地位的高度重视。据此可以推测,当时瑞昌一定处于东吴的军管状态。三是设立了瑞昌最早的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湓城。此城与赤乌镇、半洲城同时设置,应为孙吴在对瑞昌区域进行军管设立的地方行政管理机构。刘备亦起兵五万赴公安,关羽将三万于益阳与鲁肃对峙,大战一触即发。......
2025-09-30
儒家认为人类社会之所以是文明的,是因为社会治理符合仁义之道。要做到这一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必不可少的,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信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弘扬传统文化要从关注社会现实开始,从解决实际问题做起,让美好的价值、理想落实到制度层面,让中国人活得更自信、更幸福、更有尊严。......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