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父母在,远游才能更好养老

父母在,远游才能更好养老

【摘要】:所以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当儿子的就得先留在家里赡养父母,为父母养老送终之后,才能出远门求学。因此,我们的观点是,父母在,更要远游。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话翻译过来,就是说,孔子曾经说过,父母活着的时候不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游学,万一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孔子认为,男人的主要任务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齐家,就有一个父母的养老问题。所以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当儿子的就得先留在家里赡养父母,为父母养老送终之后,才能出远门求学。孝为百行之先嘛,孔子那个时候人的寿命短啊,五六十岁就寿终正寝了,所以儿子那个时候离开父母,出去闯荡,也来得及。

现在,没有哪个父母会因为养老的问题让儿子跟在身边一辈子。不过,现在的家长也不想让孩子远离家乡去求学,理由倒不是养老,而是怕孩子“不会照顾自己”。

一网友在某网站发帖求助称,自己连出国学习邀请函都拿到了,可父母就是一直反对,说国外这不好那不好,担心自己不能适应或者染上恶习,所以想请大家出出主意。

其实,这篇帖子中提到的父母,无非是对孩子的独立性和自制力都不放心,觉得只有把孩子“圈养起来”,才是最安全的。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视野开阔的复合型人才,父母的逻辑显然是站不住脚的。不管是独立性还是自制力,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锻炼起来的,父母如果一直不放手,那么,孩子永远都只能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

因此,我们的观点是,父母在,更要远游。如果孩子有独自到外地或者其他国家求学的意愿和能力,而家庭经济条件也允许的话,家长应该放手,让孩子去“千里之外”。

现在,“留学低龄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在这种大背景下,家长放孩子“远游”,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第一,在孩子“远游”之前,要多和孩子沟通,力求做到信息的同步。(www.chuimin.cn)

马女士的儿子在广州某重点中学读初中,喜欢美式课堂的学习模式。是不是该让他出国留学?马女士花了大量时间与孩子沟通,得知孩子想去美国,并对游泳、水球运动有浓厚兴趣后,通过中介、美国朋友推荐,为孩子选择了美国加州的某私立高中就读。孩子入读后不久,就加入了学校水球队,并很快适应了当地学习、生活。在申请大学之前,马女士也带孩子跑遍了各大院校,了解各校的生活、学习氛围,从而进行选择。

同时,她每周与儿子视频、电话沟通一次,还通过学校邮件了解学生的情况。在经济和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她还到美国出席学校举行的各类活动和家长会,跟导师面对面沟通孩子的情况。马女士表示:“跟孩子一同了解留学信息,协助他去选择,也促进了我们的亲子关系。”

尽管不是每位家长都能经常去美国看望孩子,但是多了解孩子的学业和心理状况,是可以做到的。父母同步吸收新信息,即使与孩子身处两国,也能给予孩子“心灵陪伴”的力量。

第二,要对孩子留学期间的生活进行必要的监督,对孩子提出的经济要求,尊重而不迁就。

学生小叶在高中阶段即赴新西兰留学,只要他开口,父母就直接汇钱。在父母看来,小叶只身在国外读书,攻下“洋文凭”相当不易,所以在经济上尽可能满足他。正常而言,新西兰每年生活费、学费只需15万元人民币,但小叶的花费却超过50万元人民币。可是,小叶在语言学校读了四年也没有考上大学。原来,小叶在新西兰结交了一些不良朋友,每天都无所事事,花天酒地。

父母在处理孩子需求的时候,不能一味地支持或者否定孩子的需求,而要在了解事情前因后果的前提下,再给予孩子意见。实际上,这样的沟通过程也能让孩子学会解决学业、交往、理财等常见问题的方法。以监督孩子消费为例,部分家长只要孩子开口要钱,就尽力满足。但实际上,这样无法培养孩子理财意识不说,还间接“剥夺”了孩子在留学期间培养独立生活能力的机会,往往与家长的初衷相去甚远。

第三,鼓励孩子多参加社会实践。这是培养孩子独立性和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孩子毕业后的工作和生活也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