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自然种群有三个基本特征:①空间特征,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一)种群密度种群密度通常以单位空间的个体数或生物量来表示。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种群实际上的出生率称为实际出生率。有指整个种群的平均死亡率,也有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群体的特殊死亡率。故有人认为,鼠类的极高出生率是对极高死亡率的一种适应特点。因此研究种群的数量动态,不能离开种群内的年龄分布状况。......
2025-09-30
研究啮出动物繁殖的基本手段是研究捕获的标本。为此,一般要逐月逐旬捕获一定数量的研究对象。对标本除作一般的测量记录外,应着重对性器官(内、外生殖器官)的形态变化作细致的观察记录。
(一)雌鼠繁殖的研究方法
1.生殖周期用阴道涂片法观察阴道分泌物和黏稠度,区别生殖周期的各个阶段。具体步骤是用光滑的火柴棒,一端裹上少许脱脂棉,插入活鼠或死亡不久的鼠尸阴道内0.5~1.0 cm,采样做阴道涂片。涂片用龙胆紫水溶液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并对白细胞、角化上皮细胞和有核上皮细胞等分别计数,求出各类细胞所占的百分数。
各时期的阴道分泌物及阴道外观特征见表1-6。
2.妊娠期与妊娠率性成熟或已进入动情期的雌鼠,卵巢表面可以看到大而透明的成熟滤泡。
(1)潜伏期和妊娠初期子宫外观上尚无变化,可看到均匀加厚的现象;有胚胎的部位在透光观察时,可见玫瑰色或褐色纹斑,但胚胎数尚不易分清。因此,只能借助观察卵巢上的黄体数(即排卵数)来判断胚胎数。
表1-6 雌鼠各时期的阴道分泌物及阴道外观特征
(2)妊娠中期在子宫壁上可以看到玫瑰色球形胚胎,胎盘逐渐可见。
(3)妊娠后期透过半透明的子宫壁,可以看到器官分化趋于完成的胚胎。
通过逐月逐旬解剖雌鼠,可计算出种群中雌体的妊娠率。
(https://www.chuimin.cn)
如能在繁殖期开始就连续收集各发育阶段不同大小的胚胎,则能了解并掌握该鼠种的妊娠期、胚胎发育的全部过程和形态变化。各种啮齿动物的妊娠期不尽相同,就是同种鼠的妊娠期亦有变化。从第1只妊娠鼠到第1只哺乳鼠之间的相隔时间,大致可以推测出妊娠的天数。
3.胚胎数和子宫斑进入妊娠中期以后的孕鼠,在其子宫壁上可以看到明显的胚胎。胚胎数可以作为雌鼠繁殖强度的指标之一。如雌鼠营养不良,可见在子宫壁上出现吸收胚胎(死胎),也应记录下来。子宫斑是分娩后在子宫壁上留下的胎盘班痕。对于已产仔的雌鼠,根据子宫斑的数日,可推算出已产仔数。子宫斑一般能保存半年左右或更长的时间。多周期的鼠类,新旧子宫斑相间排列,新班黑而粗,旧斑淡而细。按照子宫斑的大小和色彩,可以推知所产窝数和每窝仔数。
4.哺乳期通过乳腺和乳头状态的检定、可以确定雌鼠是否处于哺乳期。乳头小,隐于腹毛中,不能挤出乳汁,表明末进入哺乳期;腹部膨大,乳腺明显,乳头也容易发现,但乳头周围无无毛区,表明是妊娠最后阶段的雌鼠;乳腺膨大,乳头明显、红润,乳头周围有无毛区,捏挤乳头能挤出乳汁,则为哺乳期的雌鼠;而只能挤出透明液体者,表明不久前才结束哺乳;乳头大,周围开始生出短毛,压挤乳头无乳汁流出者,表明哺乳早已结束。
5.繁殖指数繁殖指数是指整个繁殖过程中,在一定时间内,平均每只鼠可能增殖的数量。设P为总捕获鼠数;N为孕鼠数;E为平均胎仔数。则繁殖指数(I)可用如下公式计算:
(二)雄鼠繁殖的研究方法
通常采用对睾丸的重量(左右合计)和大小(长轴)、附睾和精囊腺的研究确定雄鼠的繁殖状况。
1.性未成熟期睾丸在腹腔内,小而呈脂白色;附睾不发达;精囊腺小而透明,呈谈白色的小钩状。
2.性活动期睾丸降入阴囊,而且增大、坚实;附睾发达,在其尾部可以看到充满精液、清晰透明的输精小管,精囊腺肥大白色。剪破附睾尾做精液涂片,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大量成熟的精子。
3.繁殖末期精囊腺明显退化,睾丸萎缩松软;附睾收缩变小,做涂片时,仍可看到精子。多数性成熟的雄体,在繁殖季节。睾丸自腹腔降入阴囊中,繁殖季节结束以后,重新隐入腹腔内。雄鼠睾丸位置的变比也可作为判断繁殖情况的依据。
相关文章
一般来说,自然种群有三个基本特征:①空间特征,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一)种群密度种群密度通常以单位空间的个体数或生物量来表示。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种群实际上的出生率称为实际出生率。有指整个种群的平均死亡率,也有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群体的特殊死亡率。故有人认为,鼠类的极高出生率是对极高死亡率的一种适应特点。因此研究种群的数量动态,不能离开种群内的年龄分布状况。......
2025-09-30
如森林鸟类群落、草原啮齿动物群落,或者植食性昆虫群落、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黑线仓鼠+达乌尔鼠兔+达乌尔黄鼠群落。在生产实践中,有害动物的防治、珍稀动物的保护、资源动物的合理利用等问题已不再是单纯依靠种群生态学所能解决的,它还涉及群落生态学或以生态系统为背景的高层次研究。目前动物群落生态学已成为动物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总的来看,我国关于啮齿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工作,大多集中在群落结构方面。......
2025-09-30
(一)头骨的基本度量头骨的测量包括以下内容。是指从头骨的最前端突出部至最后端的直线距离,即头骨的最大长度。指左右鼻骨与两前颌骨后端接合点间的直线距离。图1-9兔形目Lagomorpha头骨主要测量点图1-10啮齿目Rodentia头骨主要测量点15.鼻颅长是从鼻根点到项嵴后缘突出点的直线距离。位于门齿中缝外缘齿槽基部,是骨测量法的标记。......
2025-09-30
区系调查的目的在于正确认识啮齿动物区系组成特征和其分布规律,及其与各种自然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调查啮齿动物区系时,首先应收集调查样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气候条件、地质与土壤、水文以及植被信息。将捕获的啮齿动物制成标本,然后借助检索表及有关专著鉴定种类。(三)数量组成分析数量组成主要包括调查地区各种啮齿动物的比例关系,确定该种动物区系的优势种、常见种和稀有种。......
2025-09-30
利用属性对群落进行排序的过程称为正排序;而利用群落对属性进行排序的过程被称为逆排序。前苏联学者Ramensky首先使用一个或两个生态因素的梯度为坐标研究了群落的排序问题。20世纪50年代前后,群落排序方法逐渐成熟。......
2025-09-30
群落结构包括群落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武晓东等调查阴山山脉中段啮齿动物群落结构时亦发现随着山体海拔高度和植被类型的不同,啮齿动物群落有明显差异。不过,虽然啮齿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在森林地带随着海拔的不同有着较明显的种类和数量差异,然而在草原地带垂直结构特征并不很明显。群落的水平结构的形成与构成群落的成员的分布情况有关。啮齿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相很明显,而年度变化更大。......
2025-09-30
农林有害生物中啮齿动物属庞然大物,但在哺乳动物中却属小型,少数体型大的种类也仅属中型。由于地理分布和生活环境及生活习性不同,啮齿动物的体形、眼、耳、尾、毛、肢、趾、爪也有不同。生活在开阔的草原景观中的啮齿动物具有发达的听觉器官,如兔、鼠兔及跳鼠具有发达的耳壳。......
2025-09-30
性比和年龄组成是种群的特征之一,它与种群动态有密切的关系。种群的性比,随季节和年份变化,调查时应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年份分别统计,最好将成年体与幼体分开。在统计性成熟个体的性比时,应与种群的繁殖状况和数量动态结合起来综合分析。(二)种群年龄结构动物种群年龄结构,是各种动物种群的主要特征,也是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基础。对大多数动物来说,体重和体长指标只具有幼年期使用的价值。......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