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被公认为合理、高效、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必然在上述要素的处理上有独到、创新之处,必然能使学生学习有收获,能力有提高,发展有信心,创新有底气。为展示我校前些年在此方面的探索成果,进一步推动此项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今年五月份,我们组织了十堂中青年骨干教师课堂教学模式探讨观摩课。......
2025-09-30
农村重点高中学校要生存与发展特别是要发展,必须狠抓教育质量,但却存在着“年轻教师一大批、勉强合格者也不少”的情况,因而必须抓师资队伍的思想、素质、业务等的水平的提高。如何提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考虑。
一是“校本培训”,“洗脑”“充电”。提高的最基本的途径是培训,要强调的是“以校为本”。培训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洗脑”——转变思想与更新观念(这点最重要,此不赘述),“充电”——补充、增加、更换基本功夫、公共常识与专业知识。培训的基本形式主要是组织外出学习考察,参加教研、教改、课题研究、专项培训;组织校内的如“三笔字”、普通话、计算机、电教技术等基本功培训,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课题研究、时事政治等公共常识培训,各学科专业知识培训,等等。还有一种很重要的形式,那就是组织各种不同类型的公开课,如骨干教师和“师傅”教师的示范课、优秀教师和特色教师的表演课、中青年教师的比武课、青年教师(含新进教师)和“徒弟”教师的汇报课、带研究与探索性质的公开课等,通过听课、看课、研课与上课,来借鉴、吸取别人的长处、特色,弥补、改进自己的不足、缺陷,增强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培训的时间主要安排在集中的寒暑假、分散的周休日。培训的老师,可以是本校的某专项、某专业有特长的教师,也可以请高校或教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或兄弟学校的领导、老师。这里要强调三点:一是舍得经费投入。只要有利于教师提高和学校发展,如学习考察、各种培训,就要派人或多派人参加。二是要以教育问题为中心,以实际研究为重点,扎扎实实地抓课题研究,通过这种途径来大面积、高质量地培养、提高教师。三是讲究质量效果。如考察、参培,之前要做相关准备,之中要倾力投入学习,之后要及时整理、归纳、传达或推广;一人一期一堂、只有数量形式而无实际效果的公开课似乎可以取消,代之以上面所列的示范、表演、比武、汇报和研究课。
二是“师徒(老新)结对”,“教学相长”。每年秋季新调入或引进教师后,马上根据具体情况,合理、科学地为他们配备精力充沛、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师傅”。一方面要求“徒弟”:①多说课、听课与评课。跟“师傅”说自己的课,听“师傅”上的课,跟“师傅”一起听别人的课,说课、听(看)课后,听“师傅”对自己的课的评价,与“师傅”一起评别人的课。从说课、听课与评课中,吸取别人的长处与优点,克服自己的缺点与不足。②多读教材、教参、“教参的教参”。开卷有益,多多益善,这是讲要多读书。同时还要会读书,即读了之后,要善于思考、取舍、运用。③多琢磨、积累与总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要善于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对自己与别人的每一堂课,不断地琢磨其优点与缺点,不断地积累其成得与败失,不断地在前面的基础上客观地、全面地、科学地予以总结,并上升到理论高度,归纳出带普遍性的基本规律来。另一方面要求“师傅”:①要无私。即对待“徒弟”要像对待自己的学生一样,把自己所有的理论修养、成败得失与专业积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并且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及时地、不断地指出、纠正、改进其错误、缺点与不足。②要用心。即在培养“徒弟”的过程中,要舍得花时间、精力与脑筋,如多听他的说课、上课与评课,多辅导他备课、上课与评课,多指导他读书、学习与研究,甚至于生活。教学上多关心,工作上多关爱,思想上多关怀,生活上多关照。③要效果。即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一年“入格”,两年“合格”,三年“出格”。如果“徒弟”达不到这个要求,当然“徒弟”有责任,但“师傅”也有推卸不掉的更大的责任。“师徒”要达到“结对”的真正目的,双方必需制订培养(被培)计划,并且严格按照计划一步一步地落实。一个愿进取、敢争先的“徒弟”,能在“师傅”的精心培育下,明显地提高、快速地成长和健康地发展;一个负责任、有作为的“师傅”,会在不断地提高“徒弟”的过程中,自然地提高自己,这都是“教学相长”。(https://www.chuimin.cn)
三是“压担委重”,激励鞭策。学校要充分信任“师徒”,大胆地给“徒弟”压担子、委重任。“期望”与“激励”理论告诉我们,人都有积极向上、不甘人后的期望,如果担子压得合适、重任委得合理,一般情况下,对激励人的成长、鞭策人的进步,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因此我们一要对中青年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多安排班级、课时、任务,使其重负担、高负荷地工作。二要对其中的胜任甚至优秀者,采取分学段一级一级地“直上”,即高一→高二→高三,还可此后连续让其教毕业班,使其快速提高、成长、成熟。三要及时地、不断地总结经验,树立先进典型;纠正失误,鞭策相对后进。此中十分重要的是,对中青年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要抱着信任的态度,采用赏识的眼光,去及时发现其闪光点,不断肯定其优秀处,巧妙指出其致弱点,委婉点示其努力处,“用人不疑”充分信任,激励与鞭策共用。
相关文章
一种被公认为合理、高效、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必然在上述要素的处理上有独到、创新之处,必然能使学生学习有收获,能力有提高,发展有信心,创新有底气。为展示我校前些年在此方面的探索成果,进一步推动此项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今年五月份,我们组织了十堂中青年骨干教师课堂教学模式探讨观摩课。......
2025-09-30
明确并掌握了要严格、规范地按照“三环节”进行小说的全面阅读并形成牢固的认知和熟练的技巧后,就可以根据小说的个体特点,带着设定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有目的的探究了。对《守》,设定的问题可以是:1.守财奴是怎样的一个人?但不管怎样,都要扣住小说的个体特点和三要素来设定,都要有利于全面阅读、深入探究、重点鉴赏,拓展思维、收敛表达、培养能力。问题探究法是阅读探究鉴赏小说求深刻、巩固提高的方法。......
2025-09-30
为了规范用字和减轻记忆负担,借鉴不少文言篇目根据规范要求对原文字词予以变通的做法,应把“籍”字换成“藉”字。凡为长辈如祖父母、伯叔父母、在室姑等,平辈如兄弟、姐妹、妻,小辈如侄、嫡孙等丧,均服之。此外如已嫁之女为祖父母、父母服丧,亦为期服。所以此注应改为:期,穿一周年孝服。故此课文“付梓”注释中“在木板上刻字叫梓”是不妥当的。这就不单单是不严谨的问题了。......
2025-09-30
几乎可以说,“苗地文学社”,她一步一个脚印,步步铿锵;《苗地》,她一期一个乐符,声声悦耳:她确实是“脚步铿锵一路歌”。这些师生的名字和业绩,将和《苗地》共载安仁一中史册,同显光辉。翻一翻、品一品我们的这本《选萃》,读者或许会有同感。2005 年1 月15 日注:此文发表于本人主编的约40 万字的校本教材《脚步铿锵一路歌——〈苗地〉文学作品选萃》,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年1 月版。......
2025-09-30
对同一个病句,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辨析它的病因,修改它的病点。因此,我们还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病句辨析知识,灵活应对各种复杂病句,不断提高修改病句的能力。应把“责任感是沉甸甸的”调整为“沉甸甸的责任感”。有学者提议,应倡导全民重温中华经典,对弘扬民族文化更具积极意义。⑧句中的“、”号,应改为“,”。......
2025-09-30
要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朝以下方向努力:一是培养创新意识。要使学生形成崇尚创新、致力创新、勇于创新的意识。创新精神是创新教育强大而持久的内在动力。要教育学生学会求知,打好创新学力的基础。学思疑问,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务。创新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是挑战传统、现实的实践与追求,是知识经济发展、中华民族复兴的科学抉择,决非浮躁的时髦口号、浅薄的短期行为。......
2025-09-30
继承,是为了创新。苗地文学社的始兴、发展、不断壮大,融注了几代师生的心血;《苗地》文学刊的诞生、崛起、声名远播,彰显了几代师生的风采。在第124 期出版之前,主编江河山、新任副主编黄芳两位老师,都约我为《苗地》说点什么,那就只强调吧,因为这些早已说过。2006 年10 月18 日注:此文发表于2006 年10 月出版的《苗地》总第124 期。......
2025-09-30
学习新知识,实践新技能,是每个教师终身必须继续的事。关于教育、教学、管理案例的总结与评析的写作,不少专家有过论述,但现在还未看到系统而权威的定论。二是是“案”是“例”,因而要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启发性。“评析”的写作,大体也要注意三点。评析的形式一般分两种,一种是条条式,一种是文章式,写作时可视具体情况予以选择确定。下面是一篇“下水”评析,供大家参考、借鉴。......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