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狮,即与舞狮子相结合的耍杂技表演,称之为武狮。据富文乡富文村原武狮班老艺人邵三林回忆,富文村武狮班创建于1944年初,武狮师傅是淳安老城港口镇王村人,姓邵,人称“邵师傅”,是邵师傅到富文村组建武狮班,才开始带徒传艺的。富文村武狮班多在民俗节庆日及民间喜庆活动中演出,每年春节期间,先在本村及周边村演出,后应邀到邻县乡村表演。......
2025-09-30
响狮是一种仅以狮子头作道具且只需单人表演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其主要特征是狮嘴巴有节奏地拍打出“嗒、嗒、嗒”的响声,故称“响狮”。响狮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原遂安县狮城一带,千岛湖形成以后,它随着狮城绝大多数居民迁居姜家,这舞响狮活动又在姜家流传下来。
古时的遂安狮城一带,百里平川,水郁地肥,是一块富庶之地。到明末清初战乱的年代,有各地方势力竞相掠夺,使当地百姓遭殃,有的被迫流离失所,远走他乡。离乡的人孤苦伶仃,精神恍惚,失去了往日的依靠,只得靠乞讨为生。狮子是百兽之王,也是狮城人心目中的神,为了给空虚的心里寻找一些精神依托,他们就用木头雕刻一个简易的狮子头来相伴自己,并把狮子嘴巴上下腭分隔,双手各握上下腭往中间搭,可以拍打出“嗒、嗒、嗒”的悦耳响声,这样他们乞讨时就可以搭搭狮子头来伴随。慢慢地,他们“狮”不离手,走到哪搭到哪,人们听到狮子头的“嗒嗒”声,就知道是狮城讨饭子来了,有的东家不讨也会施舍给他们一些吃的用的。有时,他们就一边搭狮子,一边给东家说几句利市话,东家一高兴就将好东西施舍给他们。这样,搭狮子头使他们乞讨时再也不用总是吆喝了,还对他们乞讨有帮助,使他们对搭狮子结下了深厚的情感。
动荡过后,这些人又陆续返乡,过上了安定的日子。空闲时,经常想起在最困难时陪伴自己的狮子头。于是就找来更好的樟树木料,把狮子头做得更精致,搭出的声音更脆响悦耳。狮头平时放在家里用于镇邪消灾,节日时用它来打节拍娱乐,可以给讲顺口溜的人打节拍,可以给朗诵祭文的人打节拍,也可以给唱小戏的人打节拍,后来又发展到自演自拍,这样以后,便慢慢演变成一种独立的人称“响狮”的民间舞蹈艺术。
最初,表演者边以狮头打节拍,边口诵表示自己祈求平安、祈祷祝福心愿的顺口溜,打节拍的声音既厚重威武,又响亮悦耳。后来,人们编出了适宜各种场合和活动的各类顺口溜,头脑灵活,口才颇佳的还会临场发挥,用狮子头来打节拍并伴简单的舞技表演。每遇红白喜事时,人们就竞相请他们去搭响狮,讲利市话以讨取吉利,表演者也会从中获取响头(红包),成为盛极一时的民间艺术活动。响狮搭得好的,以此为业,成为一种谋生手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封建迷信的破除和人们思想的解放,这搭响狮活动才慢慢少去。
响狮用樟树雕刻,分一上一下两部分组成,整个形状如狮子头,可以按照需要雕刻得精致或简陋些,狮头按表演的需要可大可小。要想搭出的声音好听,主要是内部要雕空,上下腭要吻合密缝,这样搭出的声音才会响亮。表演时以一手拿上一手拿下,上下搭响,打响节拍。响狮分两种,简陋点的,狮头脑后盖一块仅长至双臂的红布;稍精致些的,狮头脑后用苎麻扎成缕缕狮毛,狮毛的颜色视盖布而定,如盖的是红布,则染成金黄色,如是青布,仅需苎麻本色即可,红或青布要长,需盖住表演者的全身。(https://www.chuimin.cn)
表演形式较为简单,人员表演一般是双人组合,但单狮表演较多。双人组合的最佳拍档是老少搭配,就是老者持相对大一点的狮子头,小者持小一点的狮子头,大、小狮子头搭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两者配合表演,可以打出很多轻重变化的节奏,有其独特的打击乐艺术魅力。最简单的表演是单狮,一人双手持响狮头,狮子头脑后盖一块红布至双手手臂,表演者边用狮头打节拍,边说利市话。利市话有多种多样,可以根据不同情景或临场发挥。在喜事嫁娶、建房、开张、开业等中表演,最简单的利市话如:“狮子归屋,发财发福;狮子归厅,发财发人丁”“你家里运气要大来, 日日出门发大财”等。另一种表演形式是:表演者双手持狮头过人头(即在人头前),躬身,边用狮头打节拍,边大声讲利市话。有单人,也有双人组合。单人表演时,只讲利市话;双人组合时,一人持狮头打节拍,一人持铜锣边敲锣边说利市话。在喜事中表演时狮头后用红布,持锣人用大铜锣;表演者如果是上门讨钱粮时用青布,持锣人用小面锣。大小人组合时,前面大人扮作大狮子,后面小人扮成小狮子一同表演。
姜家响狮
民国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响狮上门乞讨常见。后人们生活安定、富足了,每逢春节期间仍有响狮上门,但性质变了,一是向东家祝福;二是接受东家的红包;三是东家讨得利市头,三全其美。
随着改革开放,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兴起,尤其是杭州·千岛湖秀水节大型文化踩街活动的举办,响狮这门传统艺术得以挖掘整理、包装编排,赋予了新的艺术生命。此时的响狮,不再是单一、双人组合式,而是十几,数十人的舞蹈团队,表演起来气势恢弘,场面壮观,频繁亮相于大型民间艺术展演,使人耳目一新,为之一惊,焕发了新的异彩。
相关文章
武狮,即与舞狮子相结合的耍杂技表演,称之为武狮。据富文乡富文村原武狮班老艺人邵三林回忆,富文村武狮班创建于1944年初,武狮师傅是淳安老城港口镇王村人,姓邵,人称“邵师傅”,是邵师傅到富文村组建武狮班,才开始带徒传艺的。富文村武狮班多在民俗节庆日及民间喜庆活动中演出,每年春节期间,先在本村及周边村演出,后应邀到邻县乡村表演。......
2025-09-30
双狮舞出场前,由铿锵的锣鼓打击乐伴奏,然后双狮随鼓点出场,先走圆场,高举绣球作丁字步亮相,后退三步再开始正式表演。持球人将双狮引至台上走“8”字型,叠步绕圆场两遍,在台中停留,双狮分左右停立观球。同时持球人作前后空翻、鲤鱼打挺等动作与双狮同贺,一声鼓令,双狮前足落地,紧跟持绣球人叠步入内,表演结束。......
2025-09-30
方宅桥烛龙,是威坪方宅村的民间传统舞蹈,据传是为纪念方腊农民起义而举行的,至今约三百年历史,旧时称“拖桥烛”。而方宅村的桥烛与众不同,拖的是双龙,代表方氏两大支族。旧时舞桥烛龙,无服饰要求。所幸的是,201 5年方宅村借新建村文化礼堂,重新恢复了“方宅桥烛龙”这一传统舞蹈,在原来的基础上作了调整与改进,增添了现代元素,使其更具观赏性,也使这一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重放异彩。......
2025-09-30
原遂安县治狮城,舞的都是五狮。夜明珠当即跌落下来,夜明珠的银光和巨响引来了五只狮子的争抢。五狮献瑞改革开放后,姜家镇党委政府为弘扬狮城文化,着手将“舞五狮”这一狮城传统民间舞蹈进行挖掘整理,并根据时下观众的欣赏水平、审美习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精心构思,编排出了适宜于大型广场表演的狮舞《五狮献瑞》。现将《五狮献瑞》舞狮的道具、服装、人员、表演简要介绍如下:......
2025-09-30
每年正月十三,千岛湖镇东庄村都要举办游板凳龙活动,这一习俗始于元泰定二年,迄今已有690多年之久。东庄板凳龙又称东庄板龙灯。头一种说法为东庄游龙灯活动是祭祀方姓始祖方储的。东庄村方氏为大姓,在辉照山脚亦建有“仙翁庙”,并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三举行庙会和游板凳龙活动。东庄板凳龙不仅道具制作别具一格,与别的板龙大有不同,而且该板凳龙只有龙身,没有龙头和龙尾。东庄板凳龙表演时由打击乐队伴奏,场面热烈、欢快。......
2025-09-30
宋村拉狮原名叫“贺城拉狮”,因新安江移民而几近失传,后经宋村乡挖掘整理,制作道具,拜师求艺,才使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重放光彩,故改称“宋村拉狮”。宋村拉狮这项传统民间舞蹈自被挖掘整理、包装编排、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后,即让人耳目一新,为之一惊,曾多次在县内重大节庆日亮相,也赢得了殊荣。......
2025-09-30
当地百姓认为,竹子器具是褚老伯伯特有的行装,竹子又是一种很吉祥的物种,于是,瑶村和显后两个村就用竹子编制褚老伯伯龙头竹竿拐杖抛向空中化作青龙、黄龙的形状,制作一条青龙、一条黄龙,每条龙长50米左右,并在每年正月十四至十六元宵期间组织村民舞之,以表达对褚老伯伯的怀念,同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2025-09-30
草龙,是以稻草为主要原材料编制而成的龙。首先,稻草要从割倒直到收藏为止,不能被雨淋湿过,这样的稻草保持金黄色带青;其次稻草杆子要稍微长一点,太短的稻草,草辫接疤太多影响美观;再次捋好稻草,用多齿铁耙将稻草的外部茅壳全部捋干净,三步认定法将稻草选好。缝草辫也不是随便缝合就算好了,而是要顺着龙身的内侧加以缝合,这样就不会露出线疤。另外,在缝草辫时要对对或双双缝,即省力也省工。......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