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民办高校的改革与发展模式研究及蓬勃发展

民办高校的改革与发展模式研究及蓬勃发展

【摘要】:自19世纪中叶起,中国社会的门户逐渐开放,私立学校在中国也逐渐兴起与发展。从清末开始,随着兴办学堂事业的发展,中国出现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新式私立学校。这一跨越两千多年的民间教育史说明,中华民族有着爱教、重教、兴教和从教的悠久历史传统,我国民间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可供借鉴的教育资源,这些可贵的传统为今天民办教育的复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民办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遗产。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办私学的良好民风和社会基础。“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正是先秦私学勃兴的典型概括。从历史上看,私学从力主“学在四夷”的孔子起,就没有断绝过,这与时兴时废的官学有所不同。从春秋战国时邓析、少正卯、孔子兴办私学到汉朝私学中兴,其间虽然秦采取过“以法代教”“焚书坑儒”等禁私学的政策,但仍有一些人在家著书立说、教授弟子。

自19世纪中叶起,中国社会的门户逐渐开放,私立学校在中国也逐渐兴起与发展。从清末开始,随着兴办学堂事业的发展,中国出现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新式私立学校。近代私立学校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保存和弘扬传统教育的优秀遗产方面,学习吸收外国教育的先进思想、内容、方法,开展教育实验等方面,都大多先于或优于官办学校。据统计,到1947年,全国有专科以上学校207所,其中私立学校79所,占总数的38.16%,有些地方的私立高校比公立高校还多。(www.chuimin.cn)

纵观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在官学时兴时废、有名无实的时期或政府无暇顾及文教事业时,私学的发展便会超过官学,甚至文教事业全赖私学维持和延续。古代私学与官学相比,不仅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更加接近社会中下阶层,而且在普及文化知识、铸造民族心理、延续民族优良传统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一跨越两千多年的民间教育史说明,中华民族有着爱教、重教、兴教和从教的悠久历史传统,我国民间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可供借鉴的教育资源,这些可贵的传统为今天民办教育的复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民办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