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燕萍仓基街,顾名思义,是因为原是仓库的地基。仓基街虽然不很长,但地理位置很独特。仓基街最有名的家族是经常为人称道的“仓基陈氏”,北宋时出了一个大名如雷贯耳的直臣,他叫陈禾。清代同治十二年,举人陈愈守在仓基街创设翰香家塾,即取“文翰振其书香”的意思。凝聚两代人心血的家塾从此迎来了书声琅琅的景象。随着时代的改进,翰香一直致力于教书育人,从办学初至今日,依然书声琅琅,人才济济。......
2023-11-20
李若中
一
提起南塘河,记忆深处便会勾勒出一幅酷似《清明上河图》的画卷。房屋临河而筑,桥梁跨河而卧,百姓枕水而居,沿街店铺鳞次栉比,石板路上人流如织,四明清泉缓缓淌过……
然而,这早已不是宋时的汴梁,而是宁波现代繁华都市里大道通幽、举步繁华之地——南门。
宁波南门是古明州府诸座城门之一,也是逋往台州、福州等地的交通门户。唐太和年间,(827—835),县令王元暐在此治河筑路,修成驿道,由此而过的南北商贾川流不息,形成南郊路的繁华景象。
与长春路相交的南郊路,东面是鄞奉路,西面是南塘河,水与路并望,路与河缠绵,历史上是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现如今,这一带还保留着许多旧城的痕迹。那曾经穿梭于南塘河上的船队。那曾经行走在夹道中的车马,以及河埠头清脆的捣衣声,早已蕴含在那一石一桥一水一瓦之中,刻在了老宁波人的记忆深处。曾经的人文影像和日常民居,已经渐渐淹没在噫嚣繁华的都市中,但南塘河历史资源中的河、街、市、名门望族四大核心要素,却是永不泯灭的光环。
全长1560余米的南郊路,两旁大都为传统建筑,有雕花的漏窗,有高翘的马头墙,有淳朴的老街民风。而最显眼的还是那座横跨河面的石拱桥——甬水桥,它是南郊路关于街水历史的地理中央坐标。
这座长20多米的单孔石板桥,在那些两层民居以及静谧水流间,显示着一种江南才俊的气魄。在拱的两侧及上沿,有似乎被冲刷过的黑与白,甚至在卷近水面的部分,夹杂着青苔绿,它们低调随意地融合在一起,凝聚成历史的年轮.每每来到这里,思绪总被推到遥远的往昔。
甬水桥 Yongshui Bridge
据我,雨水桥初建干北宋元符三年(1100)。明天顺二年(1458),确定“雨水桥里”的“南塾墟”逢三逢八为市集,称之为“长春门外南廊市”,俗称“三市”,是当时城内最繁华的集市,并一直延续至今。雨水桥曾叫“夏家桥”,在民国时期的地图上标名为“下驾桥”,疑是“夏家桥”的宁波方言谐音所致。
当你走上桥一睹南塘风水之时,无论在哪一边,都会看见一对雕刻精致、栩栩如生的龙头正翘首望着前方,似乎寄托着造桥者的美好愿望:以龙震慑一切灾害,保护桥与行人平安。除此之外,你若细心观察,还会发现在两对翘首龙头的下方有两副对联,南面的一副是“瑞气来它山,横亘南塘凝胜地,嘉名著甬水,高飞东鄮作通津”北面的一副为“介长春通津,闲波心辉映;为丹山赤水,胜地脉灵钟”。据民间传说,宋高宗赵构避金兵逃难到明州的时候,曾在此停过鎏驾。千余年来,雨水桥一直是古明州通向浙南和浙西的咽喉要道。据1980年的统计资料显示,经甬水桥下通过的年客运6000人次,货运60万吨,每天至少有40个航船班从甬水桥下通过。所以当你走上这座桥时,不仅有种历史的厚重感,更有一种诗意般的盎然趣味。
而此时你若随着一叶小舟摇荡,吟唱着“清林连北岸,雨水漫南塘”或者“南塘路上百花娇,满面春风处处娆”等赞颂南塘景色的诗句时,不知不觉中,眼前顿会出现另一座石拱桥——启文桥,那将又是另一种意境。
如果把甬水桥视为这街这水的中央坐标,那么启文桥就是一个末尾坐标。
这是一座经长年风雨侵袭,加上客流繁忙,导致桥身老化甚至不堪重负的古桥。我们现在看到的启文桥,是清代道光二十年(1840)重建的。而根据成书干1226年的《宝庆四明志》记载,启文桥是在宋元符三年(1100)建成的,与甬水桥同年,原名沈店桥。明末《敬止录》载为“启文桥”。
现在的启文桥长25米,拱跨水7米,高5米,桥下设纤道长约30米,宽达1米,两边各设21级台阶,桥身中央有桥心石,在桥的两侧共有四块抱鼓石、四只狮子、四头白象和八根莲花柱。如此一座历经沧桑而又粘雕细琢的石拱桥,在现代都市闪烁的霓虹之间,静卧在南塘河之上,它的这种沉寂,又怎能不让人联想起此处昔日的市井繁华?
让我们重返历史,随着河流溯游而上,在缓缓的水流与简朴的民居之间,我们会发现南郊路的起始坐标——向阳桥。从流经鄞江的樟溪,以及小溪、栋社、石碶、段塘之后,四明清流首先从这里穿孔而过汇入南塘河。它的石拱更像是一座大石门,瞻仰着远山,荡涤着近水,使南塘河水流如镜,使河畔的南郊路充满了水灵的气韵。
南郊路、南塘河乌歌 Overlook of Nanjiao Road & Nantang Creek
二(www.chuimin.cn)
链接:南郊路,原地名长春桥下、三市街、柳亭巷口、杨家桥、航船埠头、鹅场跟。由多条巷弄相连而成。民国时以其地处南门郊处而得名为南郊路。西滨南塘河,现为南郊路——南塘河历史街区。有袁牧之故居、惠庆医院、澄怀学堂、关圣殿、甬水桥、向阳桥、启文桥等史迹。
凭栏古桥之后,踏岸而上便是南郊路。
这条街上多为两层民房,有居住的也有开店铺的。总之当你走到这条青石板路上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一股陈旧的生活的气息。
门口的竹椅子上搁着布条之类的针线篓,老人在路边用扇子朝着煤饼炉不紧不慢地摇着。在一堵灰白的墙上开着一扇布满油渍的窗户,里面有一张布满皱纹的老人的脸。残瓦覆盖之下的屋檐上挂着一串串已经被风干了的酱肉,而在狭小的院子里有人正拨弄着日常的鸡毛蒜皮。除此之外,时常有邮递员骑着车穿过,然后留下那些孩子嬉笑打闹的声音。
这是南郊生活的一角,在宁波的南门,人们在安谧地生活着的同时,也经历着“南门三市”的市井喧嚣。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些涓涓清流与沧桑古路之间也出现过许多值得歌颂的人和事,他们早已成为南郊路的一种文化,融入到了南郊的历史之中。
从红起社区转入南郊路,会有庙宇、街亭和宗祠映入眼帘。你还会发现“城望长春步步入胜,亭过永善坐坐何妨”的诗句,这也是对南郊路曾经繁华的写照。
在南郊路杨家桥1号,有一个老墙门,三合院布局。这是座放发着古典情调的晚清宅第,流连其中,会让人陷入一种对历史的怀念。抬头一看,门楣上有“故牧家园”四个大字。原来这里是袁家族人聚居的院落,也是著名电影艺术家袁牧之先生的故居。院落与房屋简朴而明亮,我们虽然已经看不到那些融文学、绘画、书法、雕刻于一炉的精美木雕梁柱,但还是能感受到一种历史沉淀之后的艺术气息。2003年,此宅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说到宁波的袁氏家族,其祖居地分别位于四个地方,即柳庄街、新芝路附近西门袁氏、慈溪竹江袁氏、奉化袁岙村袁氏、宁海石门大佳何里袁村石门袁氏,宁波南门的袁氏算是·个大家族。在这条古朴的街道和河流间孕育出了许多的才人俊杰。一代电影大师袁牧之,在上个世纪30年代创作了中国多部经典电影。这位集编剧、导演、演员于一身的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师,就是在这条南郊路上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袁牧之故居 Former Residence ofYuan Muzhi
沿若青石板路往前走,便可看见崇志小学的门楼。这里是南宋时期“明州淳熙四先生”之-的袁燮办学处,现在已经成为历史文物,供后人参观瞻仰。年幼的袁牧之曾在这里读书习字,虽然现在这里已经听不到琅琅的读书声了,但还可以想象到一个孩童在这里认真听讲的样子,和依稀看到一个背着书包穿梭在这条小巷间的小小身影。当时,年幼的袁牧之或许不会想到600多年前,正是他的一位先祖,创办了这所学校。
袁燮是袁氏家族中…位卓有成就的政治家和教育家,字和叔,南宋时期邮县县城南门人,孝宗淳熙八年(1181)进士,与舒璘、沈焕、杨简并称为“明州淳熙四先生”,是当时浙东四明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学者们称为絜禹先生。他为官公正清廉,以致之后罢官回老家宁波时,有300余人为共饯行。
除此之外,在这些散落于南郊路各处的袁氏建筑之间,还能列出一串串长长的耳熟能详的名字。警如主张“万物与我心契”的南宋政治家、教育家——袁燮的次子袁甫。他任兵部侍郎时曾对宋理宗说:“危亡之祸,近在旦夕,君臣同心,共赴国难。”他也为后人留下了《孝说》、《孟子解》、《后省封驳》、《信安志》、《江东荒政录》、《防拓录》、《乐事录》等诸多文集。之后,还有袁桷等名家名留史册。
尽管它的过去是那么辉煌,但我们眼前的南郊路,仍旧显得那么神奇、平稳与安详。
“三市”是南郊路上有名的旧货市场。在上个世纪,这里还在贩卖一些毛竹、木材甚至小狗小猪等家畜。以前,宁波人吓唬爱捣蛋的小孩总会说上一句“小心把你送到三市去卖掉”,然后小孩子就很听话了。可见南门三市的交易买卖、商贸往来真是妇孺皆知。现在,这里虽然不会有许多的农货物出现,但是旧货市场仍旧存在。虽然它已逝去了往日的繁华,但是这个旧货市场就好比是雎条南郊路的记忆线索,时隔多年,人们还是能想起以前南门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场面。
南郊路总是透出一股梦里水乡的味道,作为曾经“西水关”的西塘河已风貌尽失,而南塘河畔的南郊路也在现代城市建设的影响下,渐渐地改变了原有的容貌,但无怆如何,她那淳朴水灵的韵味在那些晚清宅第间,在青石板老墙门间,循着南塘河静静的四明水流亘古不变。
有关甬城街巷的文章
裘燕萍仓基街,顾名思义,是因为原是仓库的地基。仓基街虽然不很长,但地理位置很独特。仓基街最有名的家族是经常为人称道的“仓基陈氏”,北宋时出了一个大名如雷贯耳的直臣,他叫陈禾。清代同治十二年,举人陈愈守在仓基街创设翰香家塾,即取“文翰振其书香”的意思。凝聚两代人心血的家塾从此迎来了书声琅琅的景象。随着时代的改进,翰香一直致力于教书育人,从办学初至今日,依然书声琅琅,人才济济。......
2023-11-20
午后的日光,静静的,暧暖的,懒懒的,醺醺的,就像脚下的这条老街——偃月街。偃月街北起中山西路,南至柳汀街,东临月湖,西接拗花巷、中营巷、马衙街、书院巷。相比前后两条大街,偃月街少了一分繁忙和喧嚣,多了一分闲适和古韵。在偃月街的西侧,月湖人家的灰墙黛瓦错落有致,青石小弄曲径通幽。偃月街始于何时?......
2023-11-20
俞国玉一县学街,是甬城最古色古香的一条街。短短一条老街,东起开明街,西至镇明路,仝长540余米,宽约11米,以城隍庙为穿越古今的灵魂轴心,县学街就像穿越古今的时光通道,沿着这条千年历史的老街悄然行走,细细体会,细细琢磨,仿佛明州府从古代到如今的社会缩影和世事变迁都一一从眼前掠过。明州子城的范围不大,却是州治的中心。三城隍庙穿越古今,能保存下来,源于古代和现代社会都需要的一个纽带:商业。......
2023-11-20
而西北厢的广仁街,隐藏于老城深处,倘不是地道的老宁波人,恐怕少有人知道它的具体方位。据称故事发生地就在广仁街,说是南宋初肇,金兵南侵,高宗赵构出逃至明州,随从走散,赵构只身逃到城西北的广仁街一带,幸得当地一位老妪相救,躲过金兵追捕。来访多位世居于此的老人,他们记忆中的广仁街,或是他们父祖辈口耳相传的广仁街是属于小桥流水人家式的。坐落于广仁街西端的白衣寺无疑是这条小小街巷中最重要的历史遗存。......
2023-11-20
落户之地,便是白云街道。白云街道办公楼前,有一条横贯东西的白云街,东起“蓝天”,西止“丽园”,中间枕着环城西路和民丰街,全长仅850米。经实地走访勘查,未出意料,白云街正是借白云庄之名以命的。溜达在白云街上,逛过“丽园馨都”,即临“柳汀春晓”。明末户部主事万泰之第五子万斯选,著有《白云集》,被世人称为“白云先生”。然白云庄之基础,要上溯至明初万氏始祖万斌。白云街Baiyun Street是时,万家已无男人,万氏几断香火。......
2023-11-20
今天,且将目光投向“大沙泥街”——这条宁波最为古老的街道,看它如何由沙而来,又随沙散去.天封塔地处奉化江西岸,今宁波市海曙区大沙泥街西端与解放南路交会处。塔明暗十三层,高51.5米,宁波市文物保护单位。天封塔的窗户隔层而设,那没窗的就成为暗层。天封塔鹤立鸡群的风光不再。......
2023-11-20
在宁波二中与天一阁之间的月湖历史街区的街弄里巷间,有一条名日桂井的小街。据《鄞县通志》载:“桂井街,旧名大巷衙。”以有桂井古迹得名。据文保专家介绍,全祖望除了短暂地有过到外地为官、教书的经历外,可以说,他的生命轨迹基本上都是集中在月湖西岸桂井街附近的这块区域。昔日的徐时栋故居,也就是他读书和藏书的地方,又名“烟屿楼”,现在早已历尽沧桑,却依然屹立于月湖西岸共青路79号,这是一座前后二进五开间楼房。......
2023-11-20
张大健张苍水故居坐落干宁波市海曙区苍水街194号。街名的由来,是源干纪念明朝民族英雄张苍水的高风亮节。那年,张苍水25岁,凛然正气,投笔从戎。当时,刑部员外郎钱肃乐等率众集会于府城隍庙,张苍水倡议勤王,井奉表到天台请鲁王朱以海北上监国。张苍水和钱肃乐一同起义后,取得节节胜利。张苍水与岳飞、于谦同被后人尊誉为“西湖三杰”。2005年4月,张苍水故居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2023-11-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