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姆加滕明确指出,他的“哲理诗学”“是指导感性谈论以臻于完善的科学”,而“哲理诗学”“先行假定诗人有一种低级认识能力”。哲学家们绝对不应该忽视这种能力;恰恰相反,鲍姆加滕认为应该找到适当的方法来“改进低级认识能力,增强它们”。鲍姆加滕明确地意识到自己的独特贡献。正因为这样,我们也可以把鲍姆加滕的“感性学”......
2023-11-17
美学作为“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艺术理论,它既不是对具体的艺术问题的分析,也不是对各种艺术类型做分门别类的探究,而是要对“美本身”进行深入的哲学探讨。然而,美的感受总是感性的,如何将这种感性的东西纳入理性的轨道,并在哲学中予以确切的定位?18世纪50年代,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Baumgarten)[23]率先回答了这个问题。
1.鲍姆加通对美学的理论定位
鲍姆加通是德国著名理性主义哲学家沃尔夫的学生。他经过多年的理论思索,在1750年正式出版了《美学》第一卷。他把“美学”称之为“Aesthētica”(拉丁文,英译为Aesthetics),即“感性学”。我们知道,人的精神活动大致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传统的哲学和逻辑学研究人的理性知识(知),传统的伦理学研究人的道德意志(意),而唯独没有一门专门的学问来研究“情”,即人的感性生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严重的缺憾。
在鲍姆加通看来,人的感性存在并不像以前的哲学家所认为的那样,仅仅是一些混乱的、不值一提的东西,而必须予以积极的、理性的对待。在他之前,莱布尼茨把认识分为模糊的(obscura)和明晰的(clara)两种,而在明晰的认识里,又包含明确的(distincta)和混成的(confusa)认识。在这里,所谓混成的认识,“是指在严格的逻辑分辨界限以下的表象的总和”,即一种基于感性的认识。这种认识虽然未经逻辑分辨,往往难以言说,却能呈现出生动的图像,从而同样具有鲜明性和明晰性。它既不同于逻辑认识,也不同于宗教和道德感悟。鲍姆加通发挥了这个思想。他认为这种混成的认识与理性认识一样,有着明确的认识目的,即达到对感性的完满性的认识。而这种完满性就是“美”。这种完善不仅与外在形式的匀称、比例相关,也与内在的精神形式相关。
这样,鲍姆加通为美学开辟了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按照他的理解,美学具有双重性质,它一方面是一种探讨感性活动的认识论,另一方面又是指导艺术的哲学理论。鲍姆加通主张,美学首先是一种自由艺术的理论,它“对各门艺术有如北斗星”,从而成为一般性的指导艺术的哲学理论;美学作为一种探讨感性认识和“情感的逻辑”的认识论,它使感性认识(美学)因此获得了与理性认识(哲学)平等的地位。同时,美学还是一种美的思维的艺术,它的任务是指导人们“以美的方式进行思维”。总之,鲍姆加通不但提出了建构美学的独立学科的要求,而且为我们初步地勾勒出这门学科的大致轮廓,从而使美学具有了严谨的理论形态。
2.判断力批判:康德的美学理论
鲍姆加通开创了美学,但真正使美学理论臻于完善的则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康德的哲学被称之为“批判哲学”,是因为它对人的能力进行了批判性的考察。康德认为人的心灵有三种能力:认识能力,快乐和不快的感觉,欲望能力。相应地,他的批判哲学包含三个部分:纯粹理性批判——探讨认识能力,判断力批判——探讨快乐和不快的感觉,实践理性批判——探讨欲望能力。显然,这三个部分也大致相当于“知”、“情”、“意”三个方面。康德的美学理论集中体现在他的判断力批判中,其目的就是要为这第二种能力找到先天原则。关于这一点,康德自己是这样说的:
我现在正忙于鉴赏力的批判。在这里,将揭示一种新的先天原则,它与过去所揭示的不同。因为心灵具有三种能力:认识能力,快乐和不快的感觉,欲望能力。我在纯粹(理论)理性的批判里发现了第一种能力的先天原则,在实践理性的批判里发现了第三种能力的先天原则。现在,我试图发现第二种能力的先天原则,虽然过去我曾认为,这种原则是不能发现的。对上述考察的各种能力的解析,使我在人的心灵中发现了这个体系。赞赏这个体系,尽可能地论证这个体系,为我的余生提供了充足的素材。这个体系把我引上了这样一条道路,它使我认识到哲学有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它自己的先天原则。[24]
康德美学思想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将“美”纳入到严格的逻辑构架中加以界定,即根据判断的逻辑功能来寻找审美能力的先天原则。其做法是根据逻辑范畴表中的质、量、关系、样式四类范畴来界定美或美感,即所谓“审美判断四契机”:
第一,从质上看,美感是“一种无利害的和自由的愉悦”或“无利害的快感”(disinterested pleasure)。[25]所谓的无利害就是这种美感所引发的愉悦与任何欲望无关。也就是说,审美判断是不涉及利害关系的快感,它只关注对象的形式,而与对象的内容无关,是纯粹的、超功利的。例如,美物、美人只因其存在形式而引起我们的快感,这就是美感,由此得出的判断就是审美判断。如果一见美物、美人,就想占有它(她)们,或把它(她)们同某种实用的、功利的目的联系起来,美感就被破坏掉了。
第二,从量上看,美具有普遍性,但美的普遍性不是来自概念,而是来自人们共同的“心意状态”,如我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因此这种普遍性是一种主观的量,离不开审美主体的存在。美感的这种“主观的普遍性”是审美判断所特有的一种存在方式。人们也总是试图把对美的判断表述为一种普遍性的命题。例如当人们说“这朵花是美的”的时候,人们就有意将这一命题看成是与“这朵花是红的”属于同一类的判断。(www.chuimin.cn)
第三,从关系上说,美的事物的特质就在于它具有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即是说,审美判断没有明确的目的,但却有合目的性,因为审美活动是人的想象力和知性的自由协调,它不指向特定的目的,但审美对象的形式却适合于想象力和知性的自由和谐的活动,从而具有合目的性。“一朵花,例如一朵郁金香,将被视为美,因为在知觉它的中间具有一定的合目的性,而当我们判定这合目的性时,却不能指出任何目的。”[26]
第四,从样式来看,“美是那没有概念而被认作一个必然愉悦的对象的东西”。审美对象产生的愉快是必然的,但这种必然性也不是来自概念,而是来自人与人之间的“共通感”,具有一种“普遍可传达性”。这种共通感通过人的情感普遍有效地规定着何物令人愉快,何物令人不愉快。因此,这种“共同感”也正是美感所具有的先天原则。
康德在其美学理论中还提出了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即“怎样才能使感官世界和理想世界调和起来?”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认定在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感性世界中,一切经验现象都受因果必然性的制约,理性虽然是以超验的“物自体”为对象,但却没有能力达到对物自体的认识;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虽然认为善与幸福的完美统一是可能的,但在现实世界中,这种可能却无望成为现实。而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却试图通过审美在现实的感性世界与理想世界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他认为,审美这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体现着“对象形式”与“主体心灵”的“契合”。而美的存在一旦成为主观的,那么理想世界就不再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世界,而是内在于人的心灵当中,并在美感当中获得了真正的体现。而且这个审美的自由王国,由于它是人的心灵的自我满足,因而是以“作为本体的人”为最终目的的。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还为美学理论确定了一些最基本的重要范畴,如“自由美”——一种“不以任何有关对象应当是什么的概念为前提”的纯粹美,或单纯由于事物的形态或形式所引起的快感——和“依存美”——一种以一个目的概念为前提的理想的美。康德对于“壮美(崇高)”和“优美”的分析是尤其令人称道的。他说:“壮美感动着人,优美摄引着人”。壮美和优美都能在人的心灵中引起快感,但优美是想象力与知性的结合,涉及有限对象的形式,因而是直接的、有界限的,而壮美则是想象力与理性的结合,是由那种没有确定界限的和无形式的东西产生的,它追求的是一种完全的整体,一种绝对的“大”。因此,壮美或崇高所带来的愉快是间接的,是克服了痛感、危险和恐惧之后,显示出人的精神力量的伟大和人作为道德主体的那种尊严。
3.席勒的“游戏说”:美是事物使我们能见出自由的表现方式
对美学理论的奠基做出重要贡献的还有与康德同时代的德国著名诗人、剧作家席勒(Schiller)[27]。席勒对于艺术也常常沉湎于哲学的思考,始终徘徊于诗与哲学之间,这使得他的艺术创作能够不断得到哲学的升华,也使他的哲学思想能够充满艺术的气息。他创立的美学理论是以独具一格的“游戏说”而著称的。这个学说主要体现在他的美学著作《美育书简》(又译为《审美教育书简》)和《论素朴诗和感伤诗》中。
席勒认为,人有两种自然要求或冲动: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前者要求绝对的实在性,要把人的潜在能力变成现实,决定了人们对个别事物的把握,因此受他物的限制;后者产生于人的绝对存在或理性本性,要看到和谐、法则以及永恒性,并要求绝对的形式性,要把客观外在事物消融到人自身中。如果仅仅具有这样两种冲动,在席勒看来还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自由的人,因为人性的完满自身要求超越有限达到无限,因此在人身上还存在着另外一种冲动:即“游戏冲动”,其对象是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融合统一,他将之称为“活的形象”。因为在席勒看来:
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全的人。[28]
美是游戏的对象,因为游戏冲动是一种不受强迫、不受限制的自由活动,所以它是一种审美活动。人们在审美过程中体验着超越自身的快感,并在其中获得对于真的认知。因而,美作为活的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物质与精神的统一,美不仅是我们的对象,也是我们主体的状态。
显然,席勒大大提高了美学在学术理论中的地位,因而他也高度注重美学和美育对于完善人的自由精神的重要作用。他明确指出,美是事物使我们能见出自由的表现方式。因而,要恢复完整和谐的人性,要塑造完整的人,要使得人获得真理,必须借助于美,走审美教育的道路。只有通过美和艺术,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
有关哲学概论的文章
鲍姆加滕明确指出,他的“哲理诗学”“是指导感性谈论以臻于完善的科学”,而“哲理诗学”“先行假定诗人有一种低级认识能力”。哲学家们绝对不应该忽视这种能力;恰恰相反,鲍姆加滕认为应该找到适当的方法来“改进低级认识能力,增强它们”。鲍姆加滕明确地意识到自己的独特贡献。正因为这样,我们也可以把鲍姆加滕的“感性学”......
2023-11-17
从审美文化角度看待这一历史现象,我们不应过分强调“高考生”的智力差异,仿佛“艺术生”群体的智力水平低于其他学生。这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艺术的文化性质与地位,需要我们摆脱西方传统美学的局限性,重视研究中国艺术与文化现象对于重构艺术概念的意义。从西方思想文化及其传播历史来看,这些艺术形式通常由哲学家们进行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审美文化是理解艺术概念的逻辑前提。......
2023-08-22
新媒体艺术常常呈现为一种非线性结构的超文本形式,这种非线性叙事形式始于电影的实验性探索。以非线性叙事为特征的超文本激发了用户直觉感知、跳跃性阅读和联想的能力。正如霍尔兹曼指出的,非线性语言必然导致散播。我们将沉浸在一种非线性顺序中,在我们自由探索时,链接推动我们进入故事—音响—图像—照片—视频—文字中,从一个世界来到另一个世界。......
2023-10-10
这涉及对非实际事件的现实进行富有想象力的款待。其实,我们有理由认为情况正好相反——我们对现实世界的熟悉和思维方式的技巧为我们对虚构文学的兴趣奠定了基础。努斯鲍姆的方法涉及对特定文学文本仔细的和反思性的阅读。......
2023-10-14
艺术作品作为人类实践的产物,有其特殊的双重性格。这导致艺术作品离不开社会物质与技术条件的支持,具有先天的物质实践特性。注重笔墨技术的山水画理论,促使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朝两个不同的方向拓展,一是精神化、哲学化方向。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追溯绘画源流,指明绘画宗旨在于“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表明艺术作品的价值指向伦理道德与宇宙本质。艺术审美价值的另一个拓展方向是物质化、世俗化。......
2023-08-22
与心理学和现象学关于审美对象的认识不同,古德曼从符号学的角度对审美对象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在古德曼看来,当一个东西起例示的符号作用的时候,它就成了审美对象。由此,古德曼从符号表达方式的角度,将审美对象与非审美对象区别开来了。......
2023-11-17
我们不知道审美意识究竟是如何或何时出现的。我们能确定审美意识产生的原因吗?很快就会看到,除了灵长类动物之外,我怀疑刚才描述的动物和鸟类对环境的回应也是审美的。在已知历史的限度内,人类已表现出了审美情感。因此,审美意识从最早的时候就存在于我们的物种及其直系的先辈身上,而不仅仅随着距今约8万年的非洲人类高度发达的心态的出现而发生,这是合理的。它把审美意识远远扩展到灵长类动物以外的更简单的生命形式身上。......
2023-10-14
艺术作品面向文化共同体发挥其公共审美作用,有多种途径。精神导向力是艺术审美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共同的信仰、信念等深层精神内涵指引人们行为的牵引力、驱动力、感召力、影响力。周文王也得到了天下称其为贤能的美誉。这是艺术具有美德建构力的基础所在。这种艺术有时会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熏陶、感染人们,有时则以强烈的审美冲击力去唤醒、激励人们,其宗旨都是要以艺术的方式引导人们养成善良的德行。......
2023-08-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