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校长处理校园欺凌与暴力:正向引力

校长处理校园欺凌与暴力:正向引力

【摘要】:老校长叫沃夫进来。于是,沃夫很严肃、很真诚地跟麦克说了对不起,不是那种敷衍了事应付校长的道歉,他的语气和神态表明他真的很懊悔。就这样,这场校园暴力事件平息了。如果仅仅靠惩罚,确实会让沃夫对校规心生恐惧,会因为害怕惩罚而停止自己的暴力行为。这一恐怖事件造成333人遇难,其中包括186名未成年人;958人受伤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北爱尔兰一所以校风严谨出名的学校里,老校长接到家长投诉:刚上七年级(相当于我国的初一)的麦克说学校有个同学每天都打他。老校长马上派人叫来打人的沃夫,问他:“你知道我为什么找你来吗?”

沃夫:“知道,因为我打麦克了。”

老校长很诧异,没想到沃夫一点都不隐瞒。接着问:“你打麦克的时候在想什么?”

沃夫想了想,说:“我六年级的时候被一个七年级的人打过,但我没告诉任何人。当时决定当我到了七年级的时候,也要找个人来下手……”

老校长接着问:“你知不知道这件事情对麦克的影响?”

“我想他会很疼吧……”

“你以前被打的时候是什么感觉?”

沃夫想了想,说:“很愤怒,很害怕,很羞辱……”

老校长:“你知道麦克这段时间因为这件事情完全丧失了来学校的热情,每天都处于恐惧和紧张的状态,完全无法正常生活吗?”

沃夫听完,深深地叹了口气,把头深深地埋下去。

“你现在知道自己错了吗?”

“知道了,我以后再也不会这么做了。”

“你会向麦克亲自赔礼道歉吗?”

“我会。”

于是,老校长让沃夫到另一间办公室等待,并叫人去找麦克来见他。

麦克进来以后,老校长关切地问:“麦克,你的父亲已经告诉我发生的一切了。我为你的遭遇表示非常难过。”

麦克长叹一口气,面色凝重。

老校长:“你能告诉我,沃夫打你这件事情上,最让你觉得难受的事情是什么?”

麦克想了想,说:“为什么他打的是我?我不知道是不是我有什么问题。沃夫和我在小学的时候还是朋友啊!”

老校长:“你想听听沃夫说他为什么打你吗?”

麦克点点头。老校长叫沃夫进来。沃夫告诉麦克,他自己当年被七年级的同学打过,一直憋屈于心,忍到自己也到了七年级才找一个目标下手。

麦克有点如释重负的感觉,因为他一直以为是自己出了问题,没想到原来沃夫打人事出有因。

老校长说:“麦克,我希望你重新振作起来,回到你当年阳光乐观的状态。沃夫的行为并不是因为你有任何不好,只是他自己没有处理好自己的问题。”

然后老校长问沃夫:“你想当着我的面给麦克道歉吗?”

于是,沃夫很严肃、很真诚地跟麦克说了对不起,不是那种敷衍了事应付校长的道歉,他的语气和神态表明他真的很懊悔。(www.chuimin.cn)

然后老校长问:“沃夫,你打算如何弥补你的过失呢?”

沃夫陷入沉思。老校长耐心地等着。

5分钟后,沃夫说:“麦克,我能明天在学校食堂请你吃午饭吗?我打算当着所有人的面跟你赔礼道歉。从此以后,我再也不会打你。”

麦克接受了沃夫的邀请。就这样,这场校园暴力事件平息了。从此以后,沃夫再也不打人了。

老校长为什么要用这么麻烦的办法呢?直接停课并在全校公布沃夫的罪行,难道不是更加直接、更加有效吗?

从感情和逻辑上来说,严惩欺凌者理所当然且能平息众怒,然而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沃夫打人并不是因为他想违反校规,而是因为他过去的经历,想逞一时之快报过去的仇,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麦克造成的伤害。如果仅仅靠惩罚,确实会让沃夫对校规心生恐惧,会因为害怕惩罚而停止自己的暴力行为。但是,他也有可能会利用别的办法来满足内心深处对“报仇”的渴望,将“暴力”转化为别的更加隐蔽的行为。

麦克一蹶不振并不仅仅是因为身体上的疼痛,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创伤。如果仅仅靠停沃夫的课来解决问题,他可能身体上的瘀伤会减少,但心理阴影始终存在,始终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哪一点不好才成为被攻击的对象。这种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伤害如果得不到弥补,麦克会依然生活在恐惧和紧张中

唯有让沃夫分析了自己暴力行为的动机,并让沃夫对麦克所受到的伤害感同身受,沃夫才有可能完全停止自己的暴力行为,而不是因为害怕惩罚而停止施暴。

唯有让麦克亲耳从沃夫那里听到自己成为受害人不是因为自己有什么问题,而是因为沃夫自己有问题,麦克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才会开始恢复。

老校长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引导和帮助当事人自己分析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反观自己内心的活动,并且自己寻找双方能够接受的解决方案。这种做法远远比他利用校长的权威身份来代替孩子们解决问题要有效得多。

每一位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提醒自己,教育的目的除了是让孩子学习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在社会上与人相处,而与人相处的技能唯有自己亲自去探索、去经历才能获得。成人在孩子学习社会技能的过程中担任的是辅助角色、引导角色,要让孩子自己获取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将自己的办法强加给他们。这就像游泳教练的角色是让孩子学会自己游泳,而不是代替孩子去游泳。

从实际操作层面上看,老校长的提问方法非常有讲究。

“发生了什么?”——不问“为什么”。

“你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想的是什么?”——不是“你为什么这么做”。

“你知道这件事情对×××造成的影响吗?”——引导施害者站在受害者的角度去了解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伤害,从而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懊悔。

“你打算如何做才能弥补对×××造成的影响?”——引导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如此发问没有任何主观判断,仅仅引导孩子自己梳理出事情真相并且找到解决办法。孩子的注意力会从“为自己的行为找理由”转移到“我的行为究竟有何影响,我该如何弥补”。

对于受害者,校长问的最关键问题是:“你觉得这件事情对你来说,最难接受的是什么?”因为校园暴力,包括严重的身体暴力以及孩子被隔离、被取外号等冷暴力,对孩子身体的影响远远低于对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影响。而后者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动力来源,校长需要孩子自己将心底深处最难以承受的事情表达出来。

最后,“你觉得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你才可以完全接受呢?”——欺凌者自己提出解决方案,而被欺凌者则有权利接受或否定这个解决方案。

让我们记住这位智慧的老校长处理校园欺凌问题的核心原则和方法——

保护受害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远比解决身体上的伤害重要;

让肇事者明白并且体会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后果,使他因为懊悔,并不是因为害怕惩罚而停止不良行为;

让孩子们学会自己处理问题,而不是依靠大人的权威地位代替他们解决问题。

[1]别斯兰人质事件是指2004年9月1日车臣分离主义武装分子在俄罗斯南部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市第一中学制造的一起劫持学生、教师和家长作为人质的恐怖活动,到9月3日事件基本结束。这一恐怖事件造成333人遇难,其中包括186名未成年人;958人受伤,其中包括639名未成年人;123人落下残疾,26名儿童父母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