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讲,思维是经历思维过程,应用思维方法,获得思维结果的过程。对苹果各个组成部分的认识,是分析的过程。将电路各个部分联系起来,铜棒构成闭合电路的一部分,电流流通,说明铜棒导电,这是思维的综合过程,综合得出结论——“铜导电”。......
2023-11-20
一、“果实由果皮和种子构成”的教学思维过程
教学中,提供“苹果”“桃子”“大豆”“柿子椒”等典型的果实。所谓典型,就是具有共同的结构特征,即具有果皮和种子。相对应的是非典型的果实,包括果实内还未形成种子,如嫩黄瓜等,也包括草莓、菠萝等聚花果、聚合果。这种典型果实的选择,从科学上讲是由认识目的决定的,即建立果实的科学概念。从教学角度看,先用典型的果实建立果实概念,再对非典型的果实进行概念应用,在概念的应用中获得对果实概念的深入理解。
教学问题:果实里面有什么?
1.“苹果”里面有什么?
要求学生将苹果剖开(横剖、纵剖)后,按由里及外或由外及里的顺序回答观察结果。
学生回答:最外层是光滑的较硬的皮,中间是果肉,接下来又有一层光亮的皮,最后是一颗黑色的籽粒。
(这个过程是分析和比较的过程,要求按由里及外或由外及里的顺序回答,是对分析过程的指导。主要包含各个组成部分内外空间位置的比较,还包括软硬的比较,光滑程度的比较,颜色的比较等,但这些比较在目的之外,教师不要强调,作隐性处理。)
教师解释:苹果最外层的皮称为外果皮;果肉是中果皮;果肉内层的皮称为内果皮。外果皮、中果皮和内果皮是联结在一起的,统称为果皮。最里面的籽粒称为种子。
教师问:整体看,苹果里面有什么?或换一个说法,苹果由哪些部分组成?
学生回答:苹果由果皮和种子构成。
(这是综合与抽象的过程。“整体看”是对综合的指导。形成的结论——“苹果是由果皮和种子构成的”,摆脱了苹果的具体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抽象。比较体现在将果实和种子对比区分。)
2.“桃子”里面有什么?
要求学生将桃子剖开,按由里及外或由外及里的顺序回答观察结果。
学生回答:最外层是有小毛毛的皮,中间是果肉,最后是一颗桃核。
(这个过程是分析和比较的过程,要求按由里及外或由外及里的顺序回答,是对分析过程的指导。主要是各个组成部分内外空间位置的比较,还包括软硬的比较,光滑程度的比较,颜色的比较等,这些比较在目的之外,教师不要强调,作隐性处理。)
教师解释:桃子最外层的皮称为外果皮;果肉是中果皮;果肉内层的皮称为内果皮。外果皮、中果皮和内果皮是联结在一起的,统称为果皮。最里面的桃核称为种子。
教师问:整体看,桃子里面有什么?或换一个说法,桃子由哪些部分组成?
学生回答:桃子由果皮和种子构成。
(这是综合与抽象的过程。“整体看”是对综合的指导。形成的结论——“桃子是由果皮和种子构成的”,摆脱了桃子的具体形象,形成抽象的语言。比较体现在将果实和种子对比区分。)
3.“大豆”里面有什么?
要求学生剥开大豆,按由里及外或由外及里的顺序回答观察结果。
学生回答:最外层是有小毛毛的皮,外皮里面是一层光亮的皮,里面有几颗豆粒。
(这个过程是分析和比较的过程,要求按由里及外或由外及里的顺序回答,是对分析过程的指导。主要包含内外空间位置的比较,还包括软硬的比较,光滑程度的比较等,但这些比较在目的之外,教师不要强调,作隐性处理。)
教师解释:大豆最外层的皮称为外果皮;内层的皮称为内果皮。果肉基本看不到。外果皮、内果皮是联结在一起的,也统称为果皮。最里面的豆粒称为种子。
教师问:整体看,大豆里面有什么?或换一个说法,大豆由哪些部分组成?
学生回答:大豆由果皮和种子构成。
(这是综合与抽象的过程。“整体看”是对综合的指导。形成的结论——“大豆是由果皮和种子构成的”,摆脱了大豆的具体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抽象。比较体现在将果实和种子对比区分。)
4“柿子椒”里面有什么?
要求学生将柿子椒剖开(横剖、纵剖)后,按由里及外或由外及里的顺序回答观察结果。
学生回答:外面是厚皮,里面是空的,在厚皮的里面有很多小籽粒相连。
(这个过程是分析与比较的过程,要求按由里及外或由外及里的顺序回答,是对分析过程的指导。主要是组成部分内外空间位置的比较,还包括光滑程度的比较等,但这些比较在目的之外,教师不要强调,作隐性处理。)
教师解释:柿子椒的厚皮也分为最外层光滑的皮、果肉和果肉内层皮。最外层光滑的皮称为外果皮;果肉是中果皮;果肉内层的皮称为内果皮。外果皮、中果皮和内果皮是联结在一起的,统称为果皮。最里面的多颗籽粒是种子。
教师问:整体看,柿子椒里面有什么?或换一个说法,柿子椒由哪些部分组成?
学生回答:柿子椒由果皮和种子构成。
(这是综合与抽象的过程。“整体看”是对综合的指导。形成的结论——“柿子椒是由果皮和种子构成的”,摆脱了柿子椒的具体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抽象。比较体现在将果实和种子对比区分。)
5.果实里面有什么?
将上面各个单称判断并排排列在黑板上。
苹果是由果皮和种子构成的。
桃子是由果皮和种子构成的。
大豆是由果皮和种子构成的。
柿子椒是由果皮和种子构成的。
教师问:这些果实的结构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都是由果皮和种子构成的。
教师问:“苹果”“桃子”“大豆”“柿子椒”都是果实,将上面四句话用一句话来表达,怎样说?
学生回答:果实是由果皮和种子构成的。
(这个过程是概括。在各个单称判断的基础上,找到共同特征,用果实替代具体的果实,得出普遍性结论,即得到比单称判断更抽象的全称判断。比较体现在共同特征的求同比较上。教师的问话“这些果实的结构有什么特征?”是对求同比较的指导。教师的问话“将上面四句话用一句话来表达,怎样说?”是对概括过程的指导。)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看到,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比较的思维过程都有教师的设计和现场指导。此学习主题的教学,经常采用学生解剖观察、记录,最后汇报交流的形式。这时,要求记录表单的设计体现对分析、综合、比较的指导。在汇报交流中,引导学生经历抽象、概括过程。
二、“空气占据空间”的教学思维过程
提供“塑料袋”“气球和打气筒”“医用针管”“透明水槽和玻璃水杯、纸团、水”,构成能出现“空气占据空间”特征的典型实例。
教学主题:空气占据空间。(www.chuimin.cn)
1.空气占据塑料袋内的空间
教师出示塑料袋,强调“这是一个塑料袋,现在是扁平的,能让它变鼓吗?”
教师操作:将塑料袋在空中一兜,然后迅速将开口扎紧,塑料袋是鼓的。
学生判断:塑料袋兜入了空气,将开口扎紧,空气跑不出去,就把塑料袋撑鼓了。
(对塑料袋灌入空气各个环节的感知认识过程是分析过程,认识到空气撑鼓了塑料袋是综合过程。比较体现在塑料袋“瘪”与“鼓”的区别,塑料袋“开口”与“封闭”的区别,塑料袋“有”和“无”空气的区别,也隐含着塑料袋与“布袋”“纸袋”的透气与不透气的区别。教师的问话是对塑料袋体积变化和是否有空气的比较的指导。)
教师问:塑料袋是鼓鼓的,谁占据了塑料袋里的空间?
学生回答:空气占据了塑料袋里的空间。
(这是抽象的过程,即将经历具体过程得到的形象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
2.空气占据气球内的空间
教师问:往气球内充气,气球会怎样变化?
学生回答:气球变大。
教师问:你怎样描述气球变大的过程?
学生回答:气筒把空气压进气球,气球就变鼓。继续打气,气球内空气多了,向外压力大了,气球就更鼓。不打气了,就是大大的、鼓鼓的气球。
(这是分析、综合的过程。对各个操作环节的认识是分析过程,对操作结果的现象认识是综合过程。气球体积变化、气球内空气多与少、气球瘪与鼓的区别,都是比较。)
教师问:气球膨胀变大了,是谁占据了气球内的空间?
学生回答:空气占据了气球内的空间。
(这是抽象过程,是对综合后现象的语言表达。而教师的问话是指导学生进行抽象。)
3.空气占据针管内空间
教师出示针管,强调“这是一个没有针头的针管,我把针管手柄拉出来,用胶塞堵住出液孔。现在要把手柄再推回去,大家看,能不能推进去?”
教师操作:向空针管推手柄,手柄推不到底端。松手后手柄又被推出。
学生判断:出液孔被堵住了,针管里是空气,空气顶住手柄,手柄很难推进去。
(对针管是封闭的、针管内空气顶住手柄又推回手柄的各个环节的感知认识是分析过程。对出液孔“堵住”和“开口”是比较。先拉出手柄,堵住出液孔,再推入,也是比较。针管封闭空气前后的推拉效果,同样是比较。)
教师问:空气顶住手柄,说明谁占据了针管里的空间?
学生回答:空气占据了针管里的空间。
(这是综合和抽象的过程。认识到针管被封闭的里面是空气,是综合。将经历具体过程得到的形象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是抽象。)
4.空气占据玻璃杯内的空间
教师介绍装置。将一张废纸揉成一团,塞入玻璃杯内(不脱落),然后倒置玻璃杯,竖直压入水槽内的水中(水槽内的水面最好高于玻璃杯底部),再把玻璃杯竖直拿出,取出纸团展开。
教师问:纸团为什么没湿?再重复一遍实验让学生观察,强调重点是看玻璃杯被压入水中的状态。
学生回答1:水槽内的水没有进入玻璃杯,玻璃杯内是空的,水没接触到纸团。
学生回答2:玻璃杯内有空气,空气是压入水里之前玻璃杯内的,空气阻挡水进入玻璃杯。水进不去,就接触不到纸。
(对实验器具的认识,对各操作步骤的认识,是分析过程。其中隐含着“竖直”与“倾斜”的比较,“湿”与“不湿”的比较,“空”还是有“空气”的比较,还包括玻璃杯压入水之前、之后,里面空气的“开放”和“封闭”的比较。)
教师问:玻璃杯内是空气,空气阻挡了水,说明谁占据了玻璃杯内的空间?
学生回答:在玻璃杯内封闭了空气,说明空气占据了玻璃杯内的空间。
(这是综合和抽象的过程。对实验操作各个环节认识的分析过程,形成玻璃杯内封闭了空气、阻挡水进入杯内导致纸不湿的整体认识,是综合。而将这种认识的关键特征表达出来,即空气占据了玻璃杯内的空间,就是抽象。)
5.空气占据空间
将上面各个单称判断排列在一起。
空气占据了塑料袋内的空间。
空气占据了气球内的空间。
空气占据了针管内的空间。
空气占据了玻璃杯内的空间。
教师问:上面各实验现象说明空气具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空气都占据了空间。
(在各种具体情境中都呈现出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则可以去掉具体情境得到一般性结论,也就是全称判断——“空气占据空间”。这个过程是概括。)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思维过程
前面针对科学过程,以“金属导电”为例,讨论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这里用一个更复杂的科学过程的教学实例——“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析教学思维过程。前面两个教学主题都是以教师演示实验,或者演示操作的过程进行思维过程考察的,实际上它们都可以采取学生小组合作实验、学习的方式。“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思维过程,既可以考察教师演示实验的过程,也可以考察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对这个主题的学习,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我们通过考察小组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思维过程,体会这种思维方式过程的体现和教师的指导。
将一个班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向每个小组提供一套凸透镜成像装置和实验记录表。这套装置包括光具座、凸透镜(5厘米焦距)、蜡烛、光屏。
对学生实验方法的指导,对学生分析、综合思维过程进行的指导,都是体现在实验记录表上的。设计出下面的实验记录表:
学生按实验要求搭建装置,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实验要求、实验过程和实验问题1是实验方法指导,即指导学生使用共变归纳法(关于共变归纳法后面将详述)。实验问题2是强调两个重要概念“实像”和“虚像”的比较。实验问题3是指导学生的分析过程,即不同距离时的成像特点。实验问题4是指导学生的综合过程,即形成对凸透镜成像的整体认识。学生思考和回答上述问题的过程,就是分析、综合的过程。
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回答实验问题,得到“蜡烛距凸透镜3厘米,通过透镜成放大、正立的虚像;在6厘米、9厘米,成放大、倒立的实像;在12厘米、15厘米,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的结论。由各小组结论的一致性,得到统一的结论。再引导学生思考,蜡烛是否可以用其他物体代替?蜡烛就代表了各种物体。将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与凸透镜焦距进行比较,蜡烛分别在焦距内、焦距外,在焦距外,又分为一倍焦距外、二倍焦距内和二倍焦距外。即换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也出现同样现象,从而形成结论:“物体在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通过透镜成放大、正立的虚像;在一倍焦距以外,不超过二倍焦距,成放大、倒立的实像;在二倍焦距以外,成缩小、倒立的实像。”这是概括的过程。整个思维过程不断地在比较。除了“实像”与“虚像”的比较,还有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不断变化的比较,像的大小的比较,像的“正”“倒”的比较。比较的同时也在分类。物距小于焦距成像为虚像类,物距大于焦距为实像类;物距小于焦距成像为正立类,物距大于焦距成像为倒立类;物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像为放大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像为缩小类,等等。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比较与分类贯穿各个思维过程。当然,我们也必须清楚,进行比较和分类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不是所有的比较都要去比,也不是能分类就去分,而是为服从教学目的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有关基于逻辑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文章
一般来讲,思维是经历思维过程,应用思维方法,获得思维结果的过程。对苹果各个组成部分的认识,是分析的过程。将电路各个部分联系起来,铜棒构成闭合电路的一部分,电流流通,说明铜棒导电,这是思维的综合过程,综合得出结论——“铜导电”。......
2023-11-20
下面从这三个方面考察思维过程的表现形态。由此可以看出,前面用来讨论思维过程的例子,都属于归纳推理。归纳推理过程,客观上要求必须遵从思维过程的顺序性。......
2023-11-20
小学科学课程所选取的科学学习内容是以大概念的形式构建出小学科学概念体系。概念与判断的性质是不同的,我们要对小学科学教学设计进行逻辑分析,就必须区分出科学概念和科学判断。因此,我们考察小学科学知识体系,用语词或短语表达的思维形式或思维成果,才可称为逻辑学上的概念。尤其是在科学中运用符号表达概念,能在使用各种语言的世界范围保持概念的统一性。因此,判断反映的是概念间的关系。......
2023-11-20
由上述理由,可以根据哲学重演律的第三重演律得到一个推论:人个体的科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科学认识过程,重演人类科学认识过程。换而言之,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重演律特征。......
2023-11-20
所谓科学观察,就是将观察范围界定为客观自然事物,是对自然世界的认识或感知。在科学研究中可以进行的直接观察,如野外考察植物、动物和环境等,在科学课堂上也往往采用第二种情况的间接观察。因此,在现在的科学学习中,间接观察起到更重要的作用。按照是否干预和控制科学事物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因素而进行的观察,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观察品质包括观察的......
2023-11-20
在科学上,归纳推理获得科学认识,再由演绎推理应用这些认识。由复合判断作出的推理称为复合判断演绎推理,简称为复合判断推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一般情况下,我们是通过归纳推理获得一般性的科学结论。在小学科学学习中,对事物具有的综合特征或属性的判断,很多都使用联言判断推理。......
2023-11-20
提供“塑料袋”“气球和打气筒”“医用针管”“透明水槽和玻璃水杯、纸团、水”,构成能出现“空气占据空间”特征的典型实例。)5.空气占据空间将上面各个单称判断排列在一起。这种特征具有普遍性,则可以去掉具体情境得到一般性结论,也就是全称判断——“空气占据空间”。......
2023-11-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