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舞蹈创作中引入艺术想象元素的方法

舞蹈创作中引入艺术想象元素的方法

【摘要】:黏合在古代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中用得较多,现代舞蹈艺术也常常运用这种想象方法。(二)典型化该方法严格地说,并不完全属于舞蹈艺术想象的内容与范畴,而是与艺术思维关系密切,因为典型既具有特殊性,又具有普遍性和共性。典型化是艺术家用以概括现实生活、创造典型形象的方法。

舞蹈艺术创作过程中,通过舞蹈艺术想象产生新形象的常用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26]

(一)黏合

黏合,是形成新形象的一个较为简单而又有效的手段,黏合就是把两种以上的客观事物或形象黏合在一起的创作方法。例如《鱼美人》《天鹅湖》和《大雁》等舞蹈作品都是人体形象与动物形象的黏合。黏合从不同表象中抽取(分解)某些成分进行组合,进而形成一个新的形象。黏合在古代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中用得较多,现代舞蹈艺术也常常运用这种想象方法。

(二)典型化

该方法严格地说,并不完全属于舞蹈艺术想象的内容与范畴,而是与艺术思维关系密切,因为典型既具有特殊性,又具有普遍性和共性。这个普遍性和共性是通过艺术思维对各种同类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具象概括出来的。这个综合概括不是抽象思维的综合概括,而是形象思维的综合概括,即所谓的形象概括或艺术概括。(www.chuimin.cn)

典型化是艺术家用以概括现实生活、创造典型形象的方法。也就是说,通过收集、分析大量的生活材料,从中提炼出最能体现某种人物或某种生活现象特点的素材进行整合、虚构,在艺术加工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来。鲁迅创作的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艺术形象都是运用典型概括来完成的,这些艺术形象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

(三)人格化

人格化亦称拟人化,它对客观事物赋予人的形象和特征,从而产生新的形象。凭借想象,把人的思想、感情、行为加在所描述的事物上,犹如形容人的思想情感一样对事物加以描述。舞蹈艺术人格化手法的运用与文学人格化手法的运用以及由此产生的艺术效果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文学中的人格化是通过语言的修辞达成的,而舞蹈艺术的人格化则是通过人的肢体语言的形象塑造、音乐、服装、道具等创造出形神兼备的艺术形象。因此,人格化能够成功创造主客体融合的艺术境界,有着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例如,舞蹈《小溪·江河·大海》里面就运用了人格化的手法营造想象空间。该作品表现的溪、江、海蕴含着深刻人格化的思想意义,即“江河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以及“海纳百川就其广”“滴水成河”“奔流不息”“生命不止”的深邃哲理。该舞蹈将水赋予了人的思想情感,又将女子比作水。在黑色幕布的衬托下,在薄雾袅袅的环绕中,以训练有素的“圆场”步,款款而来,飘飘而去。随着舞者运动线路的折、转、弯、回,营造出一种时而蜿蜒秀逸、时而湍急奔泻、时而浅吟低唱、时而高歌狂欢的水流景观,构织出了小溪、江河、大海的整体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