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天心寨:贫富人共建,建寨经过有史料价值

天心寨:贫富人共建,建寨经过有史料价值

【摘要】:相传关羽担任蜀国汉前将军之时,行军至此天色已晚,便命令士兵安营扎寨。于是贫富人等,劳心劳力,或捐资,或出工,个个参与,不日寨城竣工,取名“天心寨”。天心寨南北向呈椭圆形,周长190米。记载了建修天心寨的经过和原委,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东宝区栗溪镇毛坪村2组的群山中,有一座海拔525米,山体面积2平方公里,山势呈南北走向的大山。相传关羽担任蜀国汉前将军之时,行军至此天色已晚,便命令士兵安营扎寨。第二天清晨,他出营巡视,见此山顶平岩陡,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极好的屯兵之处。他就命军中后勤缝制了一面“关”字大旗,准备屯兵时悬挂军中。他高兴地看着那面大旗,乐得拈鬚哈哈大笑。于是人们便将此山取名为缝旗山。

咸丰三年(1853年)正月,广东的红巾军北上,一时境内人心浮动,纷纷寻找避乱之所。有乡绅汪金山和钟立耀领衔邀同汪玉城、赖光明、汪应君、钟士题、李太舒、钟士金、钟士立、黄津等头人,商议在缝旗山顶建造寨城,以作趋吉避凶之工事。于是贫富人等,劳心劳力,或捐资,或出工,个个参与,不日寨城竣工,取名“天心寨”。“天心”者,即“天意”也。是谓顺天意修寨保平安。

天心寨南北向呈椭圆形,周长190米。寨墙高4米至5米不等。寨中开设南、北两门,均为方门结构。寨内还遗存石屋10余间。寨城之现状,总体保存较差。

天心寨南门

笔者2009年9月10日考察天心寨,从缝旗山东南麓登山,经过攀行50多分钟的高山陡坡后,到达天心寨的南门,南门为方门结构,没有上半截的门顶盖石,外侧门高1.7米,宽0.96米,墙厚1.1 米。内侧门残高1.2米,宽1.1米,墙厚2.1米。两侧的杠眼石倒在门中走道上。

南墙全长15米,顶宽1.2米,外侧高4.5米左右,内侧降层0.4米后,设置宽0.6米的内走道,内侧墙脚高3米左右。

东墙全长80米,顶宽0.8米,外侧高5米。内侧降层0.5米后,设置宽0.6米的内走道。内侧墙脚高1.2米左右。东寨墙的北端有一段寨墙毁坏极为严重。(www.chuimin.cn)

北城墙全长15米,顶宽1米,外侧高4米,内侧降层1米后,设置宽0.8米的内走道。内侧墙脚高1.5米左右。在北墙中部开设一座北门,也为方门结构,可惜残损不全。外侧门西壁墙残高1.1米,东壁墙已倒塌。门宽1.3米,上部均设有门顶石铺盖。

西寨墙全长80米,外侧墙高5米。顶宽0.8米,内壁降层0.5米后,设置宽0.6米的内走道。内走道下部墙脚高3米左右。西寨墙总体保存较好。

寨内有石屋10余间,其中有一间较为规整。面宽4.6米,进深4米,山墙残高3.5米。其大门前倒卧一块此屋的石门额,高0.17米,宽0.42米,厚0.15米。石额上款竖行阴刻中楷书“咸丰三年癸丑”2行6字;额石阴刻大楷书“李太舒修造”5字。由此可知,此屋为乡绅头人李太舒所造。

在古寨山顶上遗存一块刻于清咸丰三年,高0.5米,宽0.7米,厚0.12米的“修寨碑”。记载了建修天心寨的经过和原委,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寨碑拓片

考察结束后,从缝旗山的西南方下山,途经颇有名气的缝旗山石门处,只见两块长方形巨石并列如门,溪水奔流而下,从石门缝中和顶上冲击打涮而出,轰鸣之声,响彻山间峡谷。石门下西侧不远处的山岩上,建有一座供奉真武祖师的石门庙,庙内神台下立有一块刻于清光绪九年(1920年)的《善与人同》碑,其碑文记叙了由当地绅士汪作新领修石门寺庙宇祖师一尊,及当地百姓每年农历二月十八日祭拜祖师的建醮盛会,表达了乡民们祈求平安和期盼丰收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