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四川水生态文明研究:水污染对生态环境和国计民生的影响

四川水生态文明研究:水污染对生态环境和国计民生的影响

【摘要】:中国的工业化尚未完成,而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相当严重。近些年的统计数据足以表明水污染形势的严峻程度:依据中国环境统计公报,我国2001—2007年共发生环境污染事件9 757起,其中水污染事故5 341起,占54.7%。水体突发性污染事故主要来源于企业违规排污,其次是工厂事故泄漏、人为因素和自然条件破坏。以上4类污染事件是水污染事件发生的主要风险来源。未知类型的水污染事件58起,占15.55%,这类事件的具体原因仍在调查中或调查未果。

中国的工业化尚未完成,而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相当严重。除大气污染外,水环境的污染是最严重的问题。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江河、湖泊乃至海域普遍受到污染,且一定时期内呈上升趋势。[18]

工业结构的不合理和粗放型发展模式,尤其化工、造纸、矿冶企业是重要污染源。乡镇企业兴起后,更增加了无数的点污染源。使用大量污水和化肥的农田则是广大的面污染源。一些水库、湖泊则成为污染“富集库”。城市方面,由于污水处理率太低,大量污水直接排放,短期内没有得到遏制。除了水环境污染外,西北干旱地区天然绿洲萎缩,内陆河下游断流,终端湖泊消亡,畜牧地区草原退化,森林消失,荒漠化地区扩大,沙尘暴加剧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都是与水资源有关的生态环境破坏及恶化的表现。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水污染防治的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如环保部门监测结果显示,2011年来,全国地表水,尤其是十大流域的水质不断改善。2014年十大流域好于Ⅲ类水质断面比例是71.7%。Ⅳ、Ⅴ类是19.3%,劣Ⅴ类是9%,相对于2012年、2011年都有所改善。相对于2012年,好于Ⅲ类断面比例提高了2.7个百分点,劣Ⅴ类的比例下降了 1.2个百分点。相对于2011年,改善的程度更大一些,好于Ⅲ类断面比例提升了10.7个百分点,劣Ⅴ类的比例下降了4.7个百分点。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坚决贯彻落实,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取得积极进展。与2014年相比,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3.1%、氨氮排放量下降3.6%,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年度任务顺利完成。[19]“十三五”期间,从2016—2019年,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逐年下降,由2016年658.1万吨,下降为2019年567.1万吨,下降13.8%。其中,工业源、农业源、集中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均逐年下降,2019年分别为77.2、18.6、1.4万吨;生活源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总体持平,2019年为469.9万吨。废水中氨氮排放量逐年下降,由2016年56.8万吨,下降为2019年46.3万吨,下降18.5%。其中,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氨氮排放量均逐年下降,2019年分别为3.5、0.4、42.1万吨。废水中总氮排放量逐年下降,由2016年123.6万吨,下降为2019年117.6万吨,下降4.8%。其中,工业源、农业源总氮排放量均逐年下降,2019年分别为13.4、1.3万吨;生活源总氮排放量总体持平,2019年为102.4万吨。废水中总磷排放量逐年下降,由2016年9.0万吨,下降为2019年5.9万吨,下降34.0%。其中,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总磷排放量均逐年下降,2019年分别为0.8、0.2、5.03万吨。废水中重金属(铅、汞、镉、铬和类金属砷合计,下同)排放量总体下降,由2016年167.8吨,下降为2019年120.7吨,下降28.0%。其中,工业源、集中式重金属排放量均总体下降,2019年分别为117.6、3.1吨。工业源废水中石油类、挥发酚、氰化物排放量逐年下降,由2016年1.2万吨、272.1吨、57.9吨,下降为2019年0.6万吨、147.1吨、38.2吨,分别下降45.7%、46.0%、34.0%。[20]这些成绩的取得殊为不易,十分可喜。

尽管如此,全国水环境的形势仍然非常严峻。例如环保部门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十大水系、62个主要湖泊分别有31%和39%的淡水水质达不到饮用水要求,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生产和生活。这种严峻的形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就整个地表水而言,受到严重污染的劣Ⅴ类水体所占比例较高,全国约10%,有些流域甚至大大超过这个数。如海河流域劣Ⅴ类的比例高达 39.1%。第二,流经城镇的一些河段,城乡接合部的一些沟渠塘坝污染普遍比较重,并且由于受到有机物污染,黑臭水体较多,受影响群众多,民众关注度高,不满意度高。第三,涉及饮水安全的水环境突发事件的数量依然不少。近些年的统计数据足以表明水污染形势的严峻程度:

依据中国环境统计公报,我国2001—2007年共发生环境污染事件9 757起,其中水污染事故5 341起,占54.7%。2001—2005年突发污染事件年均20起,2006年75起,2007年80起,2008年107起,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呈现数量增多且危害变大的趋势,这与我国近几十年经济高速增长和工业化加速发展有关。水体突发性污染事故主要来源于企业违规排污,其次是工厂事故泄漏、人为因素和自然条件破坏。据研究者统计,2006至2012年,已公开报道的重大水源污染事件发生65起;2011—2015年我国主要省份水污染事件总计373起。在统计的373起事件中,突然排污、累积污染、污染泄漏、管道事故分别为98、90、36和32起,共计256起,占68.54%。以上4类污染事件是水污染事件发生的主要风险来源。养殖排污、交通事故、自然灾害、其他原因分别为12、18、10和19起,共计59起,占15.82%,也是水污染事件不可忽视的风险源。未知类型的水污染事件58起,占15.55%,这类事件的具体原因仍在调查中或调查未果。[21](www.chuimin.cn)

近些年,我国污水年排放量持续增加。2015年污水年排放量仅466.62亿m3,2018年突破500亿m3,2019年增至554.65亿m3,同比增长6.4%。目前,官方暂未公布2020年污水年排放量,但是经济持续恢复稳定回升,工业经济实现平稳,预计2020年我国污水年排放量将增加,逼近600亿m3[22]

2015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735.3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99.5亿吨、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535.2亿吨。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 223.5万吨,废水中氨氮排放量229.9万吨。[23]2016年,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658.1万吨,废水中氨氮排放量56.8万吨,废水中总氮排放量123.6万吨,废水中总磷排放量9.0万吨,废水中重金属排放量167.8吨。2017年,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608.9万吨,废水中氨氮排放量50.9万吨,废水中总氮排放量120.3万吨,废水中总磷排放量7.0万吨,废水中重金属排放量182.6吨。2018年,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584.2万吨,废水中氨氮排放量49.4万吨,废水中总氮排放量120.2万吨,废水中总磷排放量6.4万吨,废水中重金属排放量128.8吨。2019年,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567.1万吨,废水中氨氮排放量46.3万吨,废水中总氮排放量117.6万吨,废水中总磷排放量5.9万吨,废水中重金属排放量120.7吨。[24]

水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如得不到遏制和改善,将威胁到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威胁到我国粮食生产,威胁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这不仅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将对我国人民的健康和生存造成极大危害。这是当前中国水利面临的最大问题。正如201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关于水利面临的新形势中指出:“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水情。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我国水利面临的形势更趋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任务越来越艰巨。”[25]

洪涝灾害、干旱缺水以及水污染等是中国水安全所面临的三大主要问题,由此提出了中国治水兴水的长期课题和目标,而管控和解决好这些问题关系到强国富民这一历史性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和应对,首先就形成了中国的治水兴水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