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生态保护环境监理探索与成果

生态保护环境监理探索与成果

【摘要】:⑤对施工人员进行“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教育施工人员要爱护野生动物,尽最大可能保护其生境,不得猎杀任何野生动物。③控制好施工期和运行期的活动对当地环境的生态影响,避免野生动物发生大规模的迁徙。

1.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因素

建设项目施工期的生态环境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与建设项目所在地生态环境类型有较大的关系。建设项目位于生态环境敏感区域的,施工期如果不注意控制,对当地生态环境影响更大。但是污染影响类建设项目很少会选址在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其一般对当地的主要生态环境影响包括:

(1)土地利用

建设项目由于其特殊性,不可避免地会改变土地利用现状及类型。一般情况下农用地、林地、草地、荒地等改变为建设用地的情况较多。

随着建设项目的实施,项目区现状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逐步转化为建设用地,区域透水地面逐渐为不透水地面取代,大规模硬质地表的出现,原有土壤生态功能消失,带来了土地功能的永久改变,对土地生态环境产生不可逆的影响,进而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2)植物资源

因工程建设的需要,建设项目的施工需要对地面进行开挖和填筑,铲除项目占地范围内的大部分地被物,对植被的这种破坏是永久的、不可逆的,但也是项目建设所不可避免的。

建设项目拟使用的土地改变其用途后,造成该区域植被组成与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植物生物量的减少,将使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环境、保护周围其他生态系统等方面的能力降低,对环境保护作用减弱,同时减少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

建设项目开工后,施工中产生的噪声、粉尘、废渣、废气、废水等,将对周围生态效能产生一定影响。

(3)动物资源

建设项目的施工对土地的占用、施工机械噪声及施工人员的活动,将对建设项目施工场地区域及周围环境内的野生动物栖息觅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工程建设将会破坏部分森林、灌丛和草甸,破坏了动物的领地、生境或使其栖息地破碎化,动物被迫迁移它处寻找适宜的生活环境使在该区域分布的原生动物丧失生境,对这些动物的生存和繁殖产生不利影响。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机械噪声及人员活动对分布于该区域的动物产生惊吓,使它们正常的栖息、摄食、繁殖、交流等活动受到短期的干扰。

施工人员活动对鸟类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如果管理不严格,可能会发生施工人员猎杀鸟类的现象。

受到施工干扰后,部分动物能够逐渐适应干扰,而部分动物则被迫迁移到其他受人为干扰较小的区域活动,使工程区域的动物种群和数量有所减少。

(4)生物多样性

项目建设在施工过程中虽会破坏部分植被,但组成本地区植物区系的各种植被种类及群落类型不会因此而发生大的变化,不会引起植物种群或群落的灭绝;部分动物能够逐渐适应因建设项目施工带来的干扰,而部分动物则迁移到其他受人为干扰较小的区域。

由于建设项目所占区域相对生物的生存环境来说占比很小,建设项目的实施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较小,且局限在场区所在地的局部区域内。再加上污染影响类建设项目一般不会选址在国家和省级保护动物、植物的生存或保护区,故项目所在地的生物多样性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5)农业生产

建设项目的占用农用地将使农用地面积减少,从而直接导致该区域的粮食减产。

施工期可能因空气扬尘、水土流失而导致周边农用地的粮食或农产品的减产。

(6)水土流失

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降雨、土壤、植被、地形地貌以及工程施工等因素。一般影响施工期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是降雨和工程施工。

水土流失主要范围一般在建设项目的土石方施工区域、取(弃)土场、表土临时堆场等。

(7)当地景观

景观是由地质、地貌、植被、气候、土壤组成以及人与自然干扰形成的综合体,从生态学角度来看景观是由多个生态系统组成,并且在地表的每一点上组成景观的要素均处于各种各样的有规律的相互作用之中。

建设项目的实施,对该区域的景观将产生一定的破坏或影响,这种破坏或影响是不可逆的,不能完全消除,只能减缓和适应。

2.生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1)土地利用

污染影响类建设项目的土地占用虽然是永久性的、不可逆的,但也可以根据情况采取以下减缓措施:

①部分区域如弃渣场、尾矿库等应及时进行复耕、复垦或绿化工作,尽快恢复其原有生态功能。

②对被征用土地的家庭,尽量由当地政府做好土地占补平衡工作,同时做好被征用土地家庭的补偿工作。

③临时占用的土地,及时做好复耕、复垦或绿化工作,尽快恢复原有土地用途。

(2)植物资源

①尽量提高建设项目场区的绿化率,绿化时尽量选用本地物种。

②除非建设项目的生产工艺需要,除必要的建构筑物、道路、场地外,应尽可能采用透水地面。

③禁止砍伐征占地范围外的森林植被,对征占地范围内珍稀特有植物或古树名木,采取异地移栽、苗木繁育、种质资源保存等方式进行保护。

④工程占地应先剥离和保存其上层熟土资源,单独剥离,单独贮存,待进行生态恢复时使用。(www.chuimin.cn)

(3)动物资源

①划分施工占用地范围和施工布局,严格禁止施工机械和人员进入施工范围以外区域。

②检查施工作业场界的防护距离,若距离较近,在大规模施工前应采取预警措施(如先放小炮驱赶、示警,再放大炮施工)。

③合理安排施工时间,文明施工,控制施工噪声,不影响野生动物的栖息。

④对征占地范围内的保护物种应在施工前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如建洄游通道、建养殖站、动物专用通道等。

⑤对施工人员进行“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教育施工人员要爱护野生动物,尽最大可能保护其生境,不得猎杀任何野生动物。

(4)生物多样性

①做好施工过程中的动植物保护工作,减少对野生动植物的干扰。

②建设项目占地较大,影响某种群或物种的生活、迁徙、觅食、洄游等活动时,应替它们建立相应的专用通道。

③控制好施工期和运行期的活动对当地环境的生态影响,避免野生动物发生大规模的迁徙。

(5)农业生产

做好施工期的环境保护工作,避免因空气扬尘、水土流失而导致周边农用地粮食或农产品的减产。

(6)水土流失

①建设项目施工期应按该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严格落实各项管理措施和工程措施。

②涉及土石方的施工,应做好施工计划,提高施工效率,尽量缩短施工时间,同时要避开大雨、大风天气

③做好取(弃)土场的选址方案比选,要尽可能的合理利用荒地,并尽量少占耕地、林地,尽量缩短施工便道,从选址上减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优化取(弃)土场的平面布置,避开地表水体及其主要汇水沟渠,尽量减少对坡面植物、河水流向的影响等。

⑤做好取(弃)土场的防护和排水措施,根据当地环境和地形合理布置施工便道、截排水沟、沉砂池、挡墙等设施。

⑥表土单独临时堆存,除按弃土场的要求做好防护和排水措施外,还需对表土进行覆盖。

⑦取土完毕后,应及时对场地进行绿化;弃土场应及时封场和绿化。

⑧如果时间超过3个月,对裸露地面和土方临时堆场进行绿化。

(7)当地景观

建设项目的设计应做好与当地自然环境、民俗风情的衔接,尽量减缓对当地景观的影响。

3.环境监理方法或措施

(1)督促检查建设单位安排临时占用土地的复耕、复垦或绿化工作,恢复其占用土地原有用途及其生态功能。

(2)对建设项目设计图纸进行核查,检查其场区绿化及透水地面的设计。

(3)督促建设单位或承包商划分施工占用地范围和施工布局,检查施工机械和人员是否违规进入施工范围以外区域。

(4)检查对征占地范围内珍稀特有植物或古树名木,采取异地移栽、苗木繁育、种质资源保存的保护是否落实。

(5)检查施工作业场界的防护距离,施工时是否采取有效措施减缓对当地环境的影响。

(6)检查是否按环评报告及其许可(或批复)文件要求落实对征占地范围内保护物种的保护措施,如建洄游通道、建养殖站、动物专用通道、构建类似生境等。

(7)督促检查承包商是否对施工人员进行环保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8)督促检查土石方的施工计划是否合理,是否满足要求。

(9)检查取(弃)土场的选址和平面布置是否合理。

(10)检查取(弃)土场是否按要求落实施工便道、截排水沟、沉砂池、挡墙等防护和排水设施。

(11)检查表土是否单独堆存,是否按要求覆盖或绿化。

(12)取土完毕后,应及时对场地进行绿化;弃土场应及时封场和绿化。

(13)禁止砍伐批复手续以外的森林植被,减少施工期对植被的破坏。施工结束后及时采取植被恢复和生态补偿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