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二人转艺术风格特点-土色土香、风趣红火、轻便灵活

二人转艺术风格特点-土色土香、风趣红火、轻便灵活

【摘要】:二人转艺术风格可以概括为“土色土香、不生不隔、风趣红火、轻便灵活”,东北的农民老大哥说二人转是“明白、开窍、对味儿、热闹”。二人转剧场遍布城镇的大街小巷,演出场面相当火爆,甚至有很多连锁的二人转剧场和二人转大舞台,从业者数以万计,二人转的繁盛对东北民歌小调的保护起到了客观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东北民歌、东北大秧歌是二人转的母体,二人转发过来又为传承东北民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人转艺术风格可以概括为“土色土香、不生不隔、风趣红火、轻便灵活”,东北的农民老大哥说二人转是“明白、开窍、对味儿、热闹”。二人转的演员必须会“四功一绝”,即“说、唱、扮、舞”四种基本功和“绝活”。四功里首讲“唱”,讲究味、字、句、板、调、劲;“说”指的是说口,以插科打诨为主,也起到变换表演形式的作用,一味地“唱”就显得过于单调,加入“说”就显得丰富。“扮”有的专家学者又叫作“做”,讲究的是像,全凭演员的表演可以“扮”什么像什么,说演的什么就是什么,和其他的戏曲不太一样,没有固定的程式,可以把扇子当成马鞭,也可以当成船,也可以当成雨伞等。“绝”就是绝活,里面包括很多的杂技的绝活,其中以手绢和扇子的绝活最为常见。艺人右手持大板子,左手持甩子,能舞出来“风摆柳”“仙人摘豆”“金龙盘玉柱”“黑虎出山”“金鼠归洞”和“缠头缠脑”等高难度的动作。

二人转的艺术“沾三性”,即“戏曲性”“说唱性”和“歌舞性”,沾的意思就是它与戏曲、说唱、歌舞有联系,但又不完全的是一回事,“三性”说明它丰富、驳杂。

(一)二人转的音乐

二人转的音乐来源相当丰富,二人转的核心的音乐就是东北大秧歌和来自关内的莲花落两种民间曲调结合的音乐。二人转的母体就是东北民歌和东北大秧歌。二人转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萨满神调、东北大鼓、皮影戏、喇叭戏、单鼓、河北梆子、评戏、莲花落等姊妹艺术的音乐唱腔和表演技巧,使其越来越丰富。

(二)二人转的曲牌

二人转的音乐唱腔极为丰富,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其结构为曲牌联缀体,积累的曲牌约有三百多支,比较常见的有五十六支,其中包括胡胡腔、喇叭牌子、红柳子、抱板、三节板、文嗨嗨、武嗨嗨、大鼓调、大救驾、小翻车、哭糜子、大悲调、五字锦、压巴生、靠山调等。二人转的唱腔音乐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主要曲调、辅助曲调、专腔专调、小曲小帽、杂曲杂调。

“胡胡腔”是二人转故事正文的开头腔,曲牌高亢。曲体结构为上下两个乐句,每乐句都带一个较长的甩腔。上乐句往往散板起唱,然后用刁板进入正常节奏,尾音落在商音上。下乐句落在宫音上。《呼呼腔》的音调,是大波浪式的旋律线条、棱角分明,恰好表现东北秧歌那种大夸、大浪、大扭、大俏、棱角分明的舞蹈技巧;同时,描述故事梗概,介绍时间、地点、人物、环境

“胡胡腔”板式变化多样,分有“头板”(即慢板)、二板、三板、快板,由于吸收了民歌中的花腔曲调,因而产生了南边道、大尾巴、对花、敞弦、干板擂等不同样式的《呼呼腔》曲调。词格基本为七字句。

“武咳咳”是二人转演唱故事内容的核心唱腔。艺人称它为“宝调”。曲体结构基本为上下两个乐句。上乐句的落音为徵音,下乐句落在商音。它的音乐旋律完全来自东北方言中的字调和语气,是一种“唱着说”的叙事性曲牌。不管怎样变化,始终不离“re、la、sol”三个音。句尾甩腔,能自然流畅地向其他曲牌唱腔过渡。

“武咳咳”板式变化多样、分有慢板、中板、快板、推板及垛句、大段。《武咳咳》常有一个“起腔”或叫“领腔”,结尾有一个“落腔”。词格基本为七字句、十字句。

“文咳咳”过去有人称这个曲牌也叫《上北楼》《小阴天》,曲调优美、流畅。曲体结构基本为上下两个乐句,每个乐句分为两个分句,分句的独立性很强,使旋律形成“商、宫、羽、徵”的落音趋势,但它仍为上下两个乐句,两小分局为一分词。

“文咳咳”板式变化,分为中板、慢板、快板,及中间的垛句等。词格基本为七字句、十字句。

“抱板”的曲体结构基本为上下两个乐句,反复演唱,上乐句一般落在羽音上,下乐句落在商音上。大段抱板,开头都有一个刁板腔。它分有“慢打慢唱”“慢板夹快板”“慢打紧唱,长调门”“红板数唱”等变化形式。演唱中常加三字垛。基本词格为七字句、十字句。(www.chuimin.cn)

“三节板”演唱时用大板、甩子伴奏,一打三甩,因而称三节板。这个曲牌是一种抒情、叙事的慢板,旋律起伏较大,大波浪式的曲线。基本分为上下两个乐句,上乐句落角音,下乐句落宫或羽音,大段三节板,结束有甩腔。词格基本为十字句。

(三)演出形式

二人转是东北的民间小戏。二人转不只是两个人转,它一树多枝,一类唱腔,却有多种演出形式,大体可分“单”“双”“群”“戏”四类。

“单”:指“单出头”,一个人一台戏,一人演多角,也有一戏一角一人演的,类似“独角戏”。

“双”:指“双玩艺”。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二人演多角,叙事兼代言,跳出跳入,载歌载舞。

“群”:过去把“拉场戏”也叫“群活儿”,现今指群唱、坐唱或群舞。

“戏”:指“拉场戏”,这是以小旦和小丑为主的东北民间小戏,其中由两个人扮演角色的也叫“二人戏”。

二人转最初由男性演员表演,换装成一旦一丑。以后出现女演员,由一男一女演唱。

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二人化装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称为单出头;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唱戏,这种形式称“拉场戏”。

(四)二人转的抒情性

二人转的音乐极其丰富,也有“宣叙调”和“咏叹调”,“宣叙调”注重叙事,“咏叹调”长于抒情。根据二人转的曲牌的性能可以把它分为叙事板、抒情板和激情板,可以把叙事板理解为“宣叙调”,把“抒情板”和“激情板”理解为咏叹调。

二人转流传至今,从原始的萨满娱神到今天的娱人,历经了几千年的历史,融入东北人的血脉之中。二人转剧场遍布城镇的大街小巷,演出场面相当火爆,甚至有很多连锁的二人转剧场和二人转大舞台,从业者数以万计,二人转的繁盛对东北民歌小调的保护起到了客观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东北民歌、东北大秧歌是二人转的母体,二人转发过来又为传承东北民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