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东北民歌文化研究及艺术探析》:解析小调的三类分类

《东北民歌文化研究及艺术探析》:解析小调的三类分类

【摘要】:小调可以分为吟唱调、谣曲和时调三类。包括儿歌、摇儿歌(摇篮曲)、吟诵调、叫卖调和风俗仪式中的吟唱调等。摇儿歌具有恬静优美、内在深情的性格。东北的民歌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张力,虽然东北的汉族人都是从河北、山东闯关东过来的,音乐已经收到了当地的少数民族音调的影响。

小调可以分为吟唱调、谣曲和时调三类。

(一)吟唱调

吟唱调是实用性很强的小调民歌,它是根据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的实际需要产生的。包括儿歌、摇儿歌(摇篮曲)、吟诵调、叫卖调和风俗仪式中的吟唱调等。吟唱调结构简单,篇幅短小,音乐性差,旋律接近自然语言

1.儿歌

儿歌是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唱的歌曲。内容多为儿童游戏、逗趣和成长过程中的收获、体会等。结构短小,曲调单一,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描写的音乐形象生动活泼,如东北的《拍手歌》,在通常的情况下是两个小孩面对面地站立,做拍手游戏的时候唱的儿歌,有时自己两只手互相拍击,有时和对面的小朋友拍击手掌,一边拍一边唱道:“你拍一我拍一,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四五六四五七,四八四九五十一,五五六五五七,五八五九六十一,六五六六五七,六八六九七十一,七五六七五七,七八七九八十一,八五六八五七,八八八九九十一,九五六九五七,九八九九一百一。”

2.摇儿歌

“摇儿歌”又叫“摇篮曲”或者“催眠曲”。摇儿歌是哄孩子睡觉时候哼唱的歌曲。这类小调唱词要比儿歌复杂一些,歌词通俗易懂、形象,曲式结构简单,多为一段体,后面一般带有衬词的拖腔,或者是没用实际意义的哼鸣之声。摇儿歌具有恬静优美、内在深情的性格。歌词大多数都是由母亲们即兴编唱的,内容浅显、句式简单,有以七字或五字为依据的均衡句式,也有各种长短不等,自由灵活的散句结构。有的摇儿歌从头至尾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衬词,摇儿歌的速度舒缓,有四二、四四、四三、八六等整拍,也有散拍子的。如:东北辽宁金县(现大连市金普新区)的《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遮窗棂呀,蛐蛐儿叫铮铮,好比那琴弦儿声啊。琴声儿轻,调儿动听,摇篮轻摆动啊。娘的宝宝闭上眼睛,睡了那个睡在梦中。夜空里,卫星飞,唱着那东方红啊。小宝宝睡梦中,飞上了太空啊。骑上那个月儿,跨上那个星,宇宙任飞行啊。娘的宝宝立下大志,去攀那个科学高峰。报时钟,响叮咚,夜深人儿静啊,小宝宝快长大,为祖国立大功啊。月儿那个明,风儿那个静,摇篮轻摆动啊。娘的宝宝睡在梦中,微微地露了笑容。”曲调恬静淡雅,优美动听,音乐舒缓,感情真挚,语言既贴近生活又极富想象力,体现了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和殷切的希望,希望孩子长大后有所作为,为祖国贡献力量。

3.叫卖调

叫卖调是在城镇和乡村的集市上,做生意的小商小贩,为了引起过路的行人的注意,招揽更多的顾客,大声地吆喝和演唱的小调歌曲。东北民歌《卖饺子》和《卖西瓜》。《卖饺子》唱道:“清晨起来,开开两扇门儿啊,梳洗打扮去赶集儿啊,捎带卖饺子儿,咿得儿呀得儿外得儿外,捎带着卖饺子儿。”这是一首流行在东北辽宁营口的叫卖调,使用了各种大量的衬词“啊”和“咿得儿呀得儿外得儿外”,使得歌曲更加的生动和俏皮。

4.吟诵调

吟诵调是文人在念诵诗文时所唱的小调。也可以看成是唱读的一种,或者叫“说唱”的一种,有不完全等同于说唱,朗读的成分居多。旋律性不强,以说为主,有着浓郁的地方风味。如赫哲族说唱《伊玛堪》。

(二)谣曲

谣曲是人们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演唱的小调民歌。谣曲的音乐形式和吟唱调比较来看,要比吟唱调成熟,篇幅不大,但是结构完整,音调和节奏都比较接近语言。演唱谣曲的人,大都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者,谣曲更能表达他们的“爱、恨、情、仇”。

按内容划分,谣曲又可分为诉苦歌、情歌、生活歌和嬉游歌。

1.诉苦歌

民歌流传至今,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流传下来,就是因为它能够表达劳苦大众的心声,能够表现文人雅士的风花雪月,能够表达爱国志士的慷慨激昂,能够表现统治阶级的阴险狡诈,能够表达被压迫阶级的反抗精神。

从诉苦歌者的身份来分看,诉苦歌可分为长工诉苦歌和妇女诉苦歌。如东北民歌《盼晴天》,盼晴天是一首三句结构的民间小调,流传在吉林。东北的民歌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张力,虽然东北的汉族人都是从河北、山东闯关东过来的,音乐已经收到了当地的少数民族音调的影响。《盼晴天》虽然最后结束到主音do上,但是它的主要的支持音是la和mi,使宫调式具有了羽调式的色彩,刚中带柔。

2.情歌

在东北的民歌小调中,表现现代爱情的歌曲数量多,流传广,艺术水平往往也比较高。曲调生动质朴,表达了劳动人们朴素的、真挚的感情,以及他们在情感方面的深刻感悟,表达了他们的朴实的审美观价值观,倡导正确的爱情观和家庭观念,是最早的关于婚恋和家庭的艺术化的“教科书”。《看秧歌》是其中的一首,歌中描写的是一男一女,两个妙龄青年,趁着正月里村里村外锣鼓喧天扭大秧歌之际,约会的有趣的场面。小姑娘打扮得花枝招展,时兴头型,戴着金簪儿,通红的胭脂点到嘴唇的边上,去会情郎王海山,小姑娘来到扭大秧歌的地点,看到大秧歌扭得正是热闹之际,看到大秧歌的队伍里有耍龙灯的、跑旱船的,还有舞狮子的表演。在这种热烈的表演的感染下,大人小孩都拍着手笑。但是小姑娘的个子太矮了,怎么跷脚也看不着整个的场面,很多时候只能看到别人的后脑勺。突然她看见她的情郎哥哥向她招手,她挤挤插插地往外蹽(东北方言跑的意思),这是由于挤得太猛了,有一只靰鞡脚正好踩在小姑娘的脚上,把绣花鞋也踩掉了,这要是让情郎哥看见多不好意思啊,歌曲在此处突然的打住,给听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的空间。

3.风俗歌(www.chuimin.cn)

风俗歌是反映人们在日常的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的歌曲。它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面貌。如东北民歌《生产忙》和《双回门儿》。其中《生产忙》描写的是正月里大家开会制订生产计划,以及在社会主义的劳动改造下,连原来的“二流子”都下地干活了,投入到了火热的生产劳动之中。《双回门儿》有的曲集上改作《回娘家》,似乎不妥,已不符合东北的风度习惯,东北是小媳妇自己回妈妈家,叫作回娘家,两口子一起回妈妈家叫作双回门儿,这是一首辽宁盖州市的民歌,具有典型的二人转小帽风格的一首民歌。“正月也是里,正月初三四儿啊,社里头放年假。我们两个去串门啊,转回身来,叫了一声他啊,你过来,有点事,看看外面有没有风丝啊,咱们两个人抱着孩子儿,去串门儿,当天去那个当天回呀,看一看我爹我妈你的哪个老丈人儿啊哎呀哎呀哎哎咳呀。小伙心中想,拿点啥东西啊,曹子糕上八件,一样拿上一斤儿呀,转回身来,打开箱子柜儿呀,拿出来新上衣儿,裤子本是涤纶的啊,也没粘泥儿也没挂灰儿,劳模会儿上你穿一回啊,娶我那年你新买的啊,现如今你穿上试试还是正合身儿啊哎呀哎呀哎哎咳呀。二人收拾好啊出门奔正西啊,路过了西下洼,来到杨树林,西下洼也不洼。变成溜平地儿,杨树林,蒙上个人儿,地里跑开了拖拉机儿,想起来笑死个人儿,咱们两个在这谈过心,一晃都过去了,孩子抱出门儿,啊哎呀哎呀哎哎咳呀。说笑来得快呀,来到了丈人门儿啊,七大姑八大姨儿,迎出了人一群儿啊,丈母娘接过外孙亲了一个嘴儿啊,看一看我的小外孙儿,肥头大耳有精神儿,高鼻梁双眼皮儿,不像他舅像他姨儿,这孩子活蹦乱跳好像个虎羔子儿,啊哎呀哎呀哎哎咳呀。二人吃完饭哪太阳偏了西儿啊,小两口收拾收拾要回家门儿,丈母娘我留啊留也留不住啊,我们回去要开会儿,研究生产大问题儿,选种子买化肥,再买一台拖拉机儿,等社里再放假,我们两个再串门儿,对!我们两个再串门啊啊哎呀哎呀哎哎咳呀。”这首歌把东北的风俗习惯描绘得惟妙惟肖,东北农村,历来就有正月里已婚的小媳妇和自己的丈夫带孩子一起回自己妈妈家的习俗,大家欢欢乐乐地拿好给妈妈买的礼品,经过自己曾经谈恋爱的地方,一转眼已经孩子都很大了。丈母娘看到外孙子长得虎头虎脑的很是高兴,七大姑八大姨也是很高兴,大家快快乐乐地过了愉快的一天,傍晚小两口要回家,丈母娘还要挽留,可是姑娘和姑爷要回去研究生产,大家只能期待下次再聚。

4.嬉游歌

嬉游歌是人们在嬉游、逗趣时演唱的小调民歌,歌词主要是嬉戏逗趣、问答启智一类的内容。音乐情绪乐观向上、轻松活泼,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嬉游歌比山歌和小调中的吟唱调完整和成熟,但在表现手法上比时调简单。如:东北民歌《正对花》《反对花》和辽宁长海的《猜花》。辽宁长海的《猜花》,轻松活泼、诙谐幽默,演唱的时速度较快,旋律中多次出现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这两种节奏和羽调式相结合,使曲调更加灵动和飘逸,表现出东北人风趣幽默、乐观果敢的性格。

(四)时调

时调一词最早见于明代李开先所著《词谑——二十八》:“若和卿之作,真是时调,意兴不逮远矣。”时调的演唱一般都有乐器伴奏,内容广泛,除了一般的生活感受外,还涉及历史人物、传说故事、戏曲和说唱中的一些题材。它的流传时间长,传唱范围广泛。在小调类民歌中,时调的艺术形式最为规范,有严谨规整的结构,变化丰富的节奏和音调,润腔讲究。民众不仅在休息娱乐的时候唱时调,并且经常由职业艺人和半职业艺人在街头巷尾、城乡集市、酒楼茶肆、旅游景点等人群聚集的地方演唱,供人们欣赏和娱乐。

时调有鲜花调、孟姜女调、绣荷包调、剪靛花调、对花调、五更调、锡景调、银纽丝调。

1.鲜花调

“鲜花调”又叫“茉莉花”,是流传最广,家喻户晓的民歌,它在我国的大江南北、黄河上下都有。鲜花调虽然有很多的变体,但是它的歌词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鲜花调的曲式结构是“起、承、转、合”的四句体,旋律的起伏较大,抒情性强,曲调婉转流畅。如东北民歌《茉莉花》:“好了一朵茉莉花呀啊,好一朵茉莉花开呀啊,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要将我笑话。好了一朵茉莉花开呀啊,好一朵茉莉花开呀啊,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呀啊,我有心采朵花儿戴呀,又怕来那个来年不发芽。好了一朵茉莉花开呀啊,好了一朵茉莉花开呀啊,满园花开谁也美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要将我骂。哎呀啊。”

2.孟姜女调

“孟姜女调”又叫“春调”“梳妆台”“十杯酒”“思凡”等,它是我国流传范围最广,北至黑龙江、内蒙古南至广东、云南等地,都有它的踪影。是一首影响较大的民间小调,其中诉说离别、悲怨或者恋爱情绪的题材的作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东北民歌《送情郎》《思凡》等。东北的《送情郎》,虽然旋律已经发生了变化,没有保留连锁的进行方式,但是它严格地继承了母体的四句体结构,保留了很多骨干音,并且落音也相同,起伏大,节奏变化多,显得活泼明快。歌中唱道:“一不要你愁来,二不要你忧,三不要你穿错了奴的那个兜兜,奴的兜兜银那银锁链儿啊,情郎哥的兜兜八宝如意钩。”从这首歌的歌词内容里,我们就很容易领会到为什么“孟姜女调”又叫“春调”了,尽管歌词写得比较含蓄,但是很容易联想到男欢女爱。这是一首典型的民间歌曲表现功能拓宽和变异的例子,《送情郎》借用了“孟姜女调”的委婉缠绵的情感基调,来表现一个热恋中的少女对情郎的脉脉温情和约会后依依惜别的深厚感情,让人感觉到沉浸在爱情的喜悦之中的甜蜜。

3.剪靛花调

“剪靛花调”又称“剪剪花”“剪甸花”“靛花开”等,这类民间曲调早在明末清初已经在我国北方流行了。在俗曲集《白雪遗音》和《霓裳续谱》等曲集中,其歌词早在清朝乾隆道光年间就已有收录。用这个曲调填词的民歌内容相当多,绝大多数表现喜悦和欢快的情绪,如东北民歌《丢戒指》《小看戏》等;表现思念情绪的,如东北民歌《绣五更》等。流行在北方的单弦就是最早流行在明末清初的地方曲牌说唱曲种。

4.对花调

“对花调”在许多的小调、山歌和号子中都有存在,曲调多种多样,祖国的大江南北都有其存在。但其主要的流传地区是在我国的北方,相传是明清时的俗曲。在清代乾隆后期的刻本《白本张抄本》中已经有所收录。可见对花已经有相当长的流行历史。

对花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花名为题,数字为序,如:“说了一个一,道了一个一,什么开花在水里?这个化名为知道,一朵梅花……”这种对花在有的地区叫作《十朵花》《十对花》等,歌词通常是十段,为一段体;第二类是以“四季”或者“十二月”为顺序,按照季节的先后顺序或者十二月的先后顺序,每个时节有什么话,每种花是什么样的,通过问答的形式,一一来唱。这种对花叫作正对花;第三类是从冬季按照冬、秋、夏、春的顺序进行演唱,或者按着从十二月到一月的顺序进行演唱。这类对花叫作反对花。这类对花一种是传授鲜花的自然知识,只是为了唱花而唱;另一种是不仅仅是唱花也是借花唱情,反映男女青年接着对花相互逗趣的生活场面。

正对花和反对花是流行在东北地区的两种对花调。这两种对花调相同之处有五点:一是唱词都是从一段到十二段,只是花名和月份进行改动,衬词和衬腔完全相同。二是唱词内容都是花名,按照十二月的顺序来演唱。三是一问一答形式,反复更迭,语句或乐节相对应,更迭的腔幅由宽渐紧,越唱越热烈,层层递进,最后在齐唱中结束;乐句的结构不同,正对花结构十分规范,一问一答,对应式的音调,而反对花是的同一旋律的四次反复,改变了唱词的问答形式。四是每段的正词只有两句“正月里来什么花儿开?正月里来迎春花儿开”,除此之外是大段的衬词,衬词多样,衬字用得巧妙。五是基本曲调有两种,一种是羽调式,唱正对花为多。另一种是徵调式,唱反对花为多,也可互相换用。曲调欢快、娱乐性强。如正对花:“正(得儿)月(得儿)里(得儿)来(得儿)开(得儿)什么样的花(得儿)来?正(得儿)月(得儿)开(得儿)本是迎啊迎春花,迎春(那得儿)开花(呀得儿)花开多么样的(大得儿)呀?小(得儿)妹妹头上,没没没戴花。七不隆冬呛咚呛得儿叶青,八不隆冬呛咚呛得儿花红,(得儿)赛,(得儿)赛(得儿)腊梅赛(得儿)赛,花(得儿)开花(得儿)谢,花开十样景……”正对花是流行在东北辽宁地区的一首小调,它在河北的“对花”的基础上结合了东北的方言特点,用非常口语化的旋律,较快的速度,生动活泼的节奏型,舌尖颤音“得儿”衬词贯穿全曲,再加上模仿锣鼓声的衬词“七不隆咚呛咚呛”,生动地描绘出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节日气氛,具有严谨的结构,精炼的音乐语言,生动的艺术形象;再如反对花:“十二月里(呀),什么花(得儿)开呀?十二月里(呀),腊梅花(得儿)开呀,腊梅(呀得儿)花开(呀),花开想起为的哥哥(呀得儿),花开想起我的妹子儿(呀)……”

5.五更调

“五更调”在我国南方和北方都比较流行,北方更多一些。“五更调”在晚唐时期的书籍中就已经有所记载。清末民初罗振玉在《敦煌拾零》中就收录了一首《叹五更》。全曲分五段歌词,分别以“一更初”“二更深”“三更半”“四更长”“五更晓”为起始句,后面紧接着三句七言唱词。罗振玉在其另一著作《敦煌掇琐》中收录《五更转》四篇,由此可见“五更调”早在唐代就已经比较成熟了。东北民歌中的以五更为题材的小调有很多,据不完全统计有20首,有《月牙五更》,又叫《梁山伯五更》《樊梨花五更》,还有在此调的基础上,只是词有变化的《大将名五更》。“五更调”还有《叫五更》《啰嗦五更》《黑五更》《五更十三咳》《双思五更》《五更佳人》《寡妇哭五更》《贫寒五更》《蓝桥五更》《寡妇五更》等。其中现在流传最广的、大家演唱的最多的就是《月牙五更》,歌中唱道:“一更啊里呀,月牙儿出正东啊,梁山伯呀,懒读诗经啊,思念祝九红啊,十载的那个同窗,十载的那个同窗,情谊的那个重啊,重啊,一别长亭啊,哎呀,哎呀……”原歌曲有五段,从一更顺次唱到五更,今大家习惯选取一、三、五更来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