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数据可用性:保障数据质量与安全管理

数据可用性:保障数据质量与安全管理

【摘要】:1)数据可用性的必要性可用性即组织提供必需数据的能力。不仅评价业务执行过程中需要的结构化数据条件,也评价随时可能产生的非结构化数据条件的应用体系。2)数据可用性预期效果通过可用性管理可系统应对用户的要求。3)数据可用性诊断项目可用性质量标准与要求管理(功能性)、数据结构管理、数据应用管理等流程相关。定义和授权要求后,在数据结构中反映并将其结果通过应用监控评测用户的满意度。

1)数据可用性的必要性

可用性即组织提供必需数据的能力。不仅评价业务执行过程中需要的结构化数据条件,也评价随时可能产生的非结构化数据条件的应用体系。

可用性降低的根本原因是未能系统管理要求。因不明确的条件定义、无法检验和确认制定的要求、要求变更时处理延迟、未遵守具体日程等,用户的不满会越来越多。

为解决此问题,相关当事人之间应充分协商后制定要求,经相关人员的同意定型并整理出明确的形式,并且通过持有权限的责任人之间的协商确定是否满足要求。确定接受要求时,确定要求执行范围和优先顺序后,将要求按类型分类并共享处理细节。用户的反应也是判断可用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应用条件后,应定期确认用户满意与否,以后也应定期监控改善情况和不满事项等。为灵活应对变化的数据条件,相比按条件变更数据结构,从企业观点整合管理数据结构并保持应对多种数据条件的灵活结构更为重要。

2)数据可用性预期效果

通过可用性管理可系统应对用户的要求。特别是如果拥有可及时使用多种要求的灵活数据结构,就可通过快速应对环境变化,使业务的效率达到最大化。同时可通过用户应用分析,实现用户和数据提供者之间的持续沟通,使数据应用环境保持最好的状态。(www.chuimin.cn)

3)数据可用性诊断项目

可用性质量标准与要求管理(功能性)、数据结构管理(结构灵活性)、数据应用管理(应用监控)等流程相关。定义和授权要求后,在数据结构中反映并将其结果通过应用监控评测用户的满意度。

(1)要求管理(功能性):将用户的要求按功能分类,系统执行应对方案的流程。

(2)数据结构管理(结构灵活性):执行数据结构管理并长期保持灵活结构,以快速应对新条件和变更条件而进行管理的流程。

(3)数据应用管理:监控用户的应用现状、评价用户满意度并执行满意度提升活动的流程。